莫斯科奥运会
时间:1980年7月19日至8月3日
分赛场:塔林(帆船比赛),基辅,列宁格勒,明斯克(足球)
参赛代表团:80个
参赛人数:5179人(含女运动员1115人)
人数最多的代表团:苏联(489人)
观众总数:5500000人
最引人注目的明星:萨尔尼科夫
1969年10月21日,联邦德国社会民主党主席威利·勃兰特在大选中获胜,出任联邦德国总理。上任伊始,勃兰特便在外交部部长希尔的协助之下,推行他的新东方政策,把缓和东西方关系作为该届政府对外政策的最大目标。在与西方盟友保持密切关系的同时,勃兰特先后出访了民主德国、苏联、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国,陆续签署了苏德《莫斯科条约》,波德《华沙条约》,在大搞军备竞赛,大搞“冷战”的东西方阵营中架起了一座缓和之桥。
1970年12月7日,勃兰特在出访波兰,签署波德《华沙条约》之际,在波兰政府领导人的陪同下祭扫一个被纳粹法西斯杀害的无名烈士公墓。献完花圈之后,身为联邦德国总理的勃兰特突然跪了下去——他代表德意志民族向受尽纳粹蹂躏的波兰人民作出虔诚的忏悔。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思想“左倾”的勃兰特险些被纳粹投入监狱,后来被迫隐姓埋名流亡挪威和瑞典。他在华沙烈士墓前惊天动地的一跪,极大地震撼了整个世界。由于在欧洲大力推行追求缓和的新东方政策,勃兰特于1971年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
几乎与此同时,美国总统尼克松历史性地访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打破了中美关系长期以来的坚冰。随着中国与美国,与日本正式建交,两德领导人互访,美苏开始进行限制核武器公约的谈判,缓和的暖流在世界范围内压倒了“冷战”的寒潮。这样的历史背景为莫斯科——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首都,举办奥运会创造了必要的历史前提。
苏联于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期间首次加入奥林匹克运动。在该届奥运会上,初次参赛的苏联队向奥林匹克世界展示了其雄厚的实力,夺走大批奖牌,并在奖牌榜上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4年之后,苏联在墨尔本奥运会的金牌榜和奖牌榜上全线击败美国,成为新的奥运霸主;8年之后,苏联派出庞大的代表团,在罗马奥运会上以遥遥领先之势巩固了自己的霸主地位。除了第一流的运动成绩之外,苏联还建立起世界第一流的体育科研机构、体育院校和体育管理体制。它与东欧国家一起,在奥林匹克世界形成了与美国和西欧抗衡的强大力量。
苏联体育的横空出世,使苏联首都莫斯科逐步萌发了申办奥运会的愿望。1962年,苏联经过多方努力及协调,获得了在莫斯科承办国际奥委会第六十届全会的机会。严格地说,承办这届全会是莫斯科为日后申办奥运会所作的重要努力。
1962年国际奥委会莫斯科全会之后,苏联开始殚精竭虑地筹备申奥。擅长于外交的苏联人,在奥林匹克世界广交朋友。他们拥有东欧各国奥委会的全力支持,得到众多第三世界国家奥委会的充分合作。作为关键的举措,苏联需要西欧各国奥委会的支持,从而为莫斯科赢得尽可能多的选票。在西欧的奥林匹克领袖中,苏联选择了德高望重的联邦德国奥委会主席威利·道默作为合作对象,并达成了如下默契:在1966年国际奥委会罗马全会投票选择1972年奥运会东道主时,苏联及东欧各国的国际奥委会委员将一致选择慕尼黑。苏联人说到做到,慕尼黑如愿获得1972年奥运会的主办权。作为回报,威利·道默将说服西欧的奥委会委员支持莫斯科申奥。
1970年,莫斯科首次向国际奥委会提出了申奥的请求。在当年举行的国际奥委会阿姆斯特丹全会上,莫斯科代表团在激烈的竞争之中败给了蒙特利尔,失去了主办1976年奥运会的机会。1974年,莫斯科市长普罗米斯诺夫率领申奥代表团来到维也纳,再次参加申奥的角逐,此次的竞争对手是洛杉矶。已经担任国际奥委会副主席的威利·道默投桃报李,不失时机地在西欧的国际奥委会委员之间进行斡旋,为莫斯科赢得了来自西欧的支持。
东欧和第三世界的全力支持,加上西欧委员的倾斜,使莫斯科几乎获得了全票,大胜对手洛杉矶。这样,有着70多年历史的奥运会,将首次移师到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首都!莫斯科人格外珍惜这个机会,他们将以第一流的组织工作来迎接世界青年体育精英的大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