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这个年轻的体育巨人并非突然间从天而降的!
民主德国,俗称东德,即原德国的东部。1949年,美苏将原来的德国一分为二,同文同种的德意志民族被分裂成为亲美的联邦德国(俗称西德)和亲苏的民主德国。与拥有八千万人口和24.8万平方公里土地的西德相比,人口仅一千八百万的东德不过是一个夹在波兰与西德之间的弹丸之地。40万苏联红军驻扎在那里,与西德境内的北约大军对峙,使东德成为了东西方“冷战”的最前线。
继苏联把美国赶下奥运霸主宝座之后,弹丸小国东德在蒙特利尔卷走了40枚奥运金牌和90枚奥运奖牌,成为奥运二霸王,把美国驱赶到了排名第三的位置,气得美国人捶胸顿足,令全世界瞠目结舌,跌碎眼镜!一时间,民主德国体育的迅猛发展像谜团一样困扰着体育世界。
成立于1949年10月7日的东德,原本对体育没有特殊的偏爱。但“冷战”时代,东德政治上得不到世界的承认,经济上无法与边境对面的西德相比,政府面临百姓不满的巨大压力。经过审慎的论证,东德政府选择了体育和古典音乐作为国家特别扶持的行业,作为东德向世界证明自己的工具,也作为东德政府激励民心的工程。为了大力发展体育事业,东德的党总书记乌布利希紧急征调杰出的共青团干部曼弗雷德·埃瓦尔特,任命他为东德国家体委主任和东德奥委会主席。用一句俗套的话来表达,便是:乌布利希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任命了正确的人选来发展东德的体育运动。事实证明,这是一个对战后奥运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重大决定。
埃瓦尔特1926年5月17日出生于德国的波默尔地区,早年学习管理专业,后投入反法两斯战争。战后,埃瓦尔特从事青年团工作。临危受命的埃瓦尔特虽然对体育了解不多,但他却有着出众的战略眼光和杰出的规划和管理才能。经过反复论证和探讨,埃瓦尔特为东德体育勾画出了一个完美的架构:(1)东德的体育是金字塔式的——竞技体育的精英,来源于大众体育的基层,而连接二者的纽带,是完整而严格的选拔赛制度;(2)东德的竞技体育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东德日后为此创办了誉满全球的莱比锡体育科研所和莱比锡体育学院,其核心科研人员与国家队的教练员定期轮岗,使理论和实践得到互动;(3)东德的体育从业者必须有良好的文化素养——从少年时代开始,文化课不及格的小运动员就会遭到无情的淘汰!不少第一线的教练拥有博士学位或教授职称。而功勋运动员到莱比锡体院上学,享受不到任何考试标准上的特别照顾。笔者亲眼在莱比锡体院的田径场上,看到身材壮硕的奥运会女子铁饼冠军韦卢达在课后单独加练跳高,以对付严格无情的术科考试。
按照东德的体育发展框架,文化名城莱比锡担负起了未来东德体育之都的历史重任。在苏联体育界的帮助之下,莱比锡体科所和莱比锡体院应运而生;以莱比锡人民体育场为首的一大批场馆陆续竣工,一所所培养青少年体育人才的体育学校在全国各地开学招生。
为了扩大国际影响,寻求广泛的国际支持,东德加强了与各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的体育交往。20世纪50年代,埃瓦尔特亲自率领东德体操队访问中国,受到了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热情接见。东德向古巴派出专家,指导古巴的拳击和击剑等项目。同时,东德还在莱比锡体育学院为亚非拉国家开设了教练员培训班,培养第三世界的教练员骨干。
为了参加奥运会,东德奥委会于1951年4月22日向国际奥委会维也纳全会提出申请,希望得到国际奥委会的承认。东德的申请得到了国际奥委会的部分同意,即临时承认东德奥委会,前提是两个德国必须联合组队参加奥运会。东德政府坚决拒绝了与西德联合组队的建议,致使东德奥委会不得不放弃了参加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的机会。
然而,东德没有放弃参加奥运会的梦想,国际奥委会也没有放弃组织两德统一代表团的尝试!布伦戴奇出任国际奥委会主席之后,特别希望通过对“德国模式”的探索,来解决诸多国际体育政治难题。经过巨大的努力和反复协调,东德被迫在1956年接受了与西德联合组团参加墨尔本奥运会的决定——决心用体育打造国家形象的东德,没有办法再度放弃奥运会!
如果说东德政府早期发展体育事业仅仅是为了提升形象,并没有提出具体的阶段性奋斗目标,那么两德统一团团长的人选问题,则给东德上下以巨大的刺激:两德奥委会在谈判中约定,由队员多的一方担任代表团团长。在参加墨尔本奥运会的代表团中,西德选手多达150人以上,而东德选手只有37人,团长理所当然地由西德出任。在敌对国家的团长领导之下参加奥运会,成为东德奥委会最大的耻辱。以最大的力度发展东德体育,培养比西德多的奥运选手,尽快摆脱受西德团长领导的局面,成为东德体育界当时最大的动力和最早的原始奋斗目标。
在埃瓦尔特的领导下和苏联体育界的帮助下,东德体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到1960年参加罗马奥运会时,两德统一队中已经有了120名东德运动员。尽管如此,团长依然由西德担任,因为西德选手人数多达173名。时光飞逝,转眼又过去了4年。当两德统一队第三次联合参加奥运会,奔赴东京时,历史已经发生了彻底改观。在这一届两德统一代表团中,东德选手多达194人,而西德选手却只有182人,团长第一次由东德奥委会主席埃瓦尔特担任!8年的卧薪尝胆,使东德体育的水准得到了本质性的提升。
然而,当两德统一团的团长,仅仅是东德体育界一个阶段性的任务。东德真正的努力目标,是渴望单独组团参加奥运会,与世界体育强国一争雌雄。鉴于慕尼黑获得了1972年奥运会的主办权,根据《奥林匹克宪章》的规定将在1968年奥运会的闭幕式上升西德的国旗,而不是两德统一代表团团旗。东德再次向国际奥委会提出单独组团参赛的强烈要求。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之下,国际奥委会接受了东德奥委会的请求,同意他们从1968年奥运会开始单独组团参赛。
1968年,东德虽然得到了单独参赛的机会,但墨西哥的高原环境,体育情报工作上的局限和经费不足等因素,使东德仅仅夺得9枚金牌,在奖牌榜上排名第五。奥运归来之后,东德政府投入巨资,在东柏林郊外的金鲍姆地区修建了一座绝密的地下训练中心。科研能力日臻成熟的东德体育科研精英,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想像力,在负压状态下的密闭式地下训练中心模拟高原的任意高度,以达到理想的高原训练效果。科学家们确信:他们在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地下训练中心里,创建了一条奥运金牌生产线。按照训练计划的规定,一批又一批东德的精英选手进入金鲍姆绝密中心集训,他们和体育科学精英联手,默默地打造着蓝色狂飙冲击波。
针对体育器材和设备飞速发展的情况,东德加强了体育情报工作。面对美国等国选手早在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前就已经使用玻璃钢撑杆,而东德运动员依然停留在竹质撑竿的窘迫局面,东德通过特别渠道从美国搞到撑杆跳玻璃钢杆的材料成分,生产出运动员急需的比赛用杆。凭着最先进的比赛用杆,实力超群的东德选手诺特维希在慕尼黑奥运会上战胜各路对手,夺得与科技发展息息相关的男子撑杆跳金牌。
墨西哥奥运会之后又一次长达8年的卧薪尝胆,使东德体育悄然积聚了巨大的能量。当这种能量化作蓝色狂飙突然在蒙特利尔奥运会上大爆发时,体育世界被震惊得手足无措。人们迷茫而困惑地探寻着东德体育奇迹的历史轨迹,刺探着着蓝色狂飙形成的神秘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