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利尔奥运会
时间:1976年7月17日至8月1日
分赛场:金斯敦(帆船比赛)
参赛代表团:92个
参赛人数:6084人(含女运动员1260人)
人数最多的代表团:苏联(416人)
观众总数:3137280人
新增设项目:女子赛艇、女子篮球
最引人注目的超级明星:纳迪亚·科马内奇
来自爱尔兰首都都柏林的基拉宁勋爵,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投身奥林匹克运动。与其前任布伦戴奇、埃克塞特曾是奥林匹克选手的经历不同,基拉宁没有任何体育背景。基拉宁勋爵在回忆录中写道:“我开始自己的奥林匹克生涯,不是由于我有任何体育才能,而是我为解决争执和纠纷所做的努力。”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爱尔兰政治上的分裂状况祸及体育。为了阻止爱尔兰体育事业的分裂,体育界一些有影响的高层人士呼吁请基拉宁出山,担任国家奥委会主席。1951年夏,基拉宁开始主持爱尔兰国家奥委会的工作。1952年初,37岁的基拉宁在国际奥委会奥斯陆全会上当选为国际奥委会委员,成为当时国际奥委会除卢森堡亲王让之外最年轻的委员;1966年,基拉宁出任国际奥委会首席礼宾官;1967年,他入选国际奥委会执委会;1969年,基拉宁被任命为国际奥委会新闻委员会主席;1968年,基拉宁当选为国际奥委会副主席;1972年,基拉宁在国际奥委会慕尼黑全会上当选为国际奥委会主席,成为布伦戴奇的继任人。
基拉宁面临着变革中的世界,面临着全新的奥林匹克格局,也面临着灾难般的蒙特利尔奥运会筹备工作。一片混乱的筹备工作,成为新上任的基拉宁主席的恶梦,令他数次绝望地发出了“啊,上帝”的哀叹。
位于圣·洛伦茨河畔的蒙特利尔,是魁北克省的首府,同时也是加拿大最大的城市。这个城市对奥林匹克运动有着特别的热情——早在现代奥运会1896年正式诞生之前,蒙特利尔就曾在1844年举办过一次名为“蒙特利尔奥林匹克比赛”的大型体育活动。进入20世纪以后,那里的市民总是盼望在自己的家乡主办一次真正的奥运盛会。1929年,该市申办1932年冬季奥运会,未获成功;1939年,该市申办1944年冬季奥运会,未获成功;1949年,该市提出了同时主办1956年冬季和夏季奥运会的申请,依然未能成功。
无独有偶,喜爱奥林匹克运动的市民,有一个热爱奥林匹克理想的市长——让·德拉波。德拉波身材短小精悍,衣着不事修饰,但胡须却总剪得整整齐齐。他曾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访问过位于洛桑的国际奥委会总部,深深地为奥林匹克理想所打动。正是这次访问使他同奥林匹克运动结下了不解之缘。1960年,德拉波专程飞赴罗马观看第十七届夏季奥运会。壮观的奥运礼仪及紧张激烈的比赛使德拉波激动不已,他恨不得立即申请196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
1962年,德拉波市长提出了申办奥运的想法。然而,当时的蒙特利尔只有一个符合奥运比赛标准的体育馆,离举办奥运会的能力还有很大差距。面对这样的现实,德拉波不得不大抓蒙特利尔的市政和体育设施建设工作,为申办奥运创造条件。1967年,在加拿大联邦成立一百周年之前,德拉波争取到了在蒙特利尔举办第67届世博会的机会。世博会给蒙特利尔带来了发展经济,繁荣城市的契机,并且大大地提高了蒙特利尔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此时,认为时机已经成熟的德拉波又一次提出了申办奥运会的想法。
1966年,德拉波市长率蒙特利尔申奥代表团前往罗马,竞争1972年奥运会的主办权,提出了奥运申办历史上前无古人的诱人许诺:蒙特利尔将免费为各国运动员在奥运村提供食宿。这一许诺吸引了许多人的注意。但仅此一个优势,还不足以使蒙特利尔争得1972年奥运会的主办权。以苏联为首的东欧国际奥委会委员们,倾向于选择慕尼黑作为主办城市。
1970年,毫不气馁的德拉波市长再次率领代表团到阿姆斯特丹竞争奥运会的主办权。在会上和会下的激烈竞争中,他不失时机地向每一个与会者热情介绍蒙特利尔举办奥运会的有利条件,介绍主要比赛场地。面对强劲的对手莫斯科和洛杉矶,德拉波提出了“自筹资金,办一届俭朴的奥运会”的响亮口号。
当竞争终于在阿姆斯特丹揭晓时,国际奥委会主席布伦戴奇介绍说:莫斯科曾处于领先地位,但没有得到多数票。还没等到他往下宣布具体的结果,迫不及待的苏联塔斯社记者已经向全世界播发了莫斯科获胜的快讯。然而,苏联人弄错了,最后获胜的是蒙特利尔。当布伦戴奇郑重宣布蒙特利尔市获得1976年奥运会的主办权时,德拉波的代表团沸腾了:男士们激动得热烈拥抱,女士们则高兴得泪流满面,大颗大颗的泪珠滴落在她们漂亮、艳丽的礼服上——多年的努力终于获得成功,可谓功夫不负苦心人。
兴奋至极的德拉波立即与蒙特利尔通话,他要用蒙特利尔的独特风味酬谢奥林匹克大家庭。当晚,一架载有丰盛食品的飞机从魁北克直航阿姆斯特丹。24小时以后,700位宾客在阿姆斯特丹希尔顿饭店的宴会厅里享受了一次由22道菜肴组成的蒙特利尔晚宴。宾客们在品尝这些美味佳肴时大约并未意识到:对于国际奥委会,对于蒙特利尔市民,这将是今后6年(甚至更长时间)令人烦恼不已的开端,将是许多铺张浪费行为的开端——以举办“俭朴的奥运会”为口号的蒙特利尔,花掉了政府10亿多美元的资金;财政大亏损使得那里的市民15年之后还在为这些开支纳税还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