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成为国际奥委会主席布伦戴奇的告别仪式。在奥林匹克运动史上,担任国际奥委会主席长达20年的布伦戴奇,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他的继任人基拉宁勋爵在回忆录中曾经这样写道:
“他(布伦戴奇——作者注)的家长作风很严重,不喜欢奥林匹克代表大会的民主气氛。他一直拒绝召开奥林匹克代表大会,直到后来遭到执委会和奥委会委员们的否决。”
“布伦戴奇也像某几位教皇那样,惯于用令人吃惊的发音对他的听众讲几句外语。他全然不知,我们许多人感到他这样做是一种难堪和炫耀。”
“然而,除了这些批评以外,布伦戴奇对奥林匹克运动的贡献是巨大的。如果没有他1952年在赫尔辛基出任主席,奥林匹克运动就可能由于战后的分裂和涣散而崩溃。奥林匹克运动的运转需要一位强有力的人物,他对奥林匹克原则的忠诚使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在奥林匹克的旗帜下聚集在一起,这一贡献是永远不可忘怀的。”
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诞生到20世纪50年代,奥运赛场一直为欧美发达国家所主宰。保守的布伦戴奇与当时的国际背景及当时的奥林匹克格局是和谐一致的。他绝对忠诚地捍卫了顾拜旦制订的奥林匹克运动业余化原则,不允许商业化、职业化的潮流侵蚀纯洁的奥运赛场;他反感为各种广告所充斥的冬季奥运会,对此不屑一顾。布伦戴奇忽视了迅速发展的新兴电视传媒,忽视了他们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奥林匹克理想的作用。
1972年,商业化的苗头在慕尼黑奥运会初露端倪:阿迪达斯体育用品公司一直是联邦德国奥运代表团的装备商,但却始终没有机会将品牌标志印上运动员的队服。随着奥运会作客慕尼黑,阿迪达斯公司负责人霍尔斯特·达斯勒,通过与德国体育界的良好关系,公开在联邦德国奥运代表团的队服右下方印上了阿迪达斯的商标。德国人的做法,引起了布伦戴奇的警觉。在国际奥委会慕尼黑全会上,布伦戴奇严厉地通报了这一现象,呼吁全体委员警惕商业化对奥运会的侵蚀!
慕尼黑奥运会开幕数月之前,阿迪达斯公司负责人霍尔斯特·达斯勒求见布伦戴奇,想与他探讨在某种程度上开发奥运市场的可能性。在达斯勒看来,经济状况拮据的国际奥委会,是在捧着金饭碗讨饭。他们完全可以通过电视转播为奥运会赢得巨额收入,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国际化作更多的工作。
达斯勒的观点令布伦戴奇十分恼怒,他断然拒绝了达斯勒的求见:一个商人没有资格与国际奥委会主席讨论奥运会的问题。与实用主义的达斯勒不同,布伦戴奇将自己的商人职业和国际奥委会主席身份截然分开:在对待奥林匹克运动和奥运会的问题上,他是绝对的理想主义者。他不能容忍任何人用商业化的手段去玷污神圣的奥林匹克事业和庄严的奥运会。要一个出生于19世纪末叶,沐浴着业余体育精神的体育领袖去接受奥运市场化的观念,实在是太难为布伦戴奇了!
保守刻板的布伦戴奇明白:世界历史进入了新的时代,奥林匹克运动进入了新的时代,自己已经不再适应这个变革的时代了。考虑再三,布伦戴奇决定隐退,告别自己长达60年的奥林匹克生涯,把在全球范围内领导奥林匹克运动的重任交给能够适应新时代的人物。作为告别仪式,慕尼黑奥运会并未因谋杀案而失去光彩;相反,布伦戴奇在即将告别奥林匹克历史舞台时,又一次以铁腕拯救了因谋杀惨案可能导致倒退的奥林匹克运动。“The Games must go on!”(比赛必须继续进行下去!)的决定,成为布伦戴奇60年奥林匹克生涯的华彩乐章,使他能够毫无遗憾地告别奥林匹克世界。
布伦戴奇就要离任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时代就要结束了。当布伦戴奇站在慕尼黑奥运会闭幕式的讲坛上用德语向观众告别时,体育场上巨大的电子显示屏上用英文打出了“感谢您,布伦戴奇!”的标语。在充满离别之情的时刻,回味慕尼黑奥运会所经历的非常时刻,许多观众流下了惜别的眼泪。
卸任之后,布伦戴奇与联邦德国一位公主结婚,定居在慕尼黑附近著名的冰雪运动圣地——加尔米施·帕滕基兴,直至1975年去世。这一年,他的继任人基拉宁勋爵将奥运史上的第一枚奥林匹克金质勋章追授给了功勋卓著的布伦戴奇。随着布伦戴奇的隐退,随着奥林匹克运动新格局的形成,奥林匹克运动进入了崭新的基拉宁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