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自己,选定最佳起点――致农村有志文学的青少年及《兰州农民报》编辑部
现今农村,知识青年多了。许多青年,中学毕业返回农村,满腔热情地立志自学成才。其中有一部分爱好文学、在校作文优秀的青年,希望通过自学,成为一个出色的作家,对社会主义文学作出自己的贡献。
这是个值得称道的宏愿。
但是,就中有些青少年,由于不了解自己,也不十分了解文学,把文学创作看得过分容易,把自己在校的优秀作文和报刊杂志上所要求的文学作品的水平,混为一谈,因而,一开始就以在大报刊上发表诗歌、短篇和中、长篇小说,作为自己学习文学的起点,一次又一次地碰壁,直到碰得自己信心全无,还找不到失败的原因。
离开中学校门的青少年(包括一部分离开大学校门的大学生),应该了解自己,回顾自己的读写史,只要认真统计一下自己以往总共写过几篇作文,就会吃惊地发现,仅靠自己以往那点写作练习,要当作家,无论如何是不够的,靠那一点本钱,要想平步青云,一步跨上大报刊,是很不实际的。
眼光要远大开阔,行动要脚踏实地;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选定一个最佳的起点。
对于一个初学写作者,就描写对象来说,最佳起点,莫过于从眼前现实开始,从周围生活开始,从身边的熟人开始,从富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和事件开始,从比较现成、接近完整的素材开始。就艺术上,作品规模上来说,最佳起点,莫过于从小型开始,从文艺性通讯开始,从速写、随笔开始,从人物特写开始,从小幅风景画、风俗画开始,从独立的小规模的生活场景开始,从小型报告文学开始,从微型小说开始。
把你的小型作品,向当地报纸副刊投去。因为报纸副刊篇幅有限,因此,它对你的文章的篇幅、质量要求就比较严格,它还要求你的文章能反映现实生活,传递农村生活的最新信息,这就逼着你去紧贴生活,逼着你重视自己作品的艺术质量。
从短小开始,并不是从粗糙开始;微型作品,短小虽则短小,却不容许一丝半点的粗制滥造。微型作品,篇幅大小有限,字数多少有限,艺术质量却是无限的,艺术的魅力也是无限的。小有小的魅力。中国的文学传统,千百年来,就特别讲求短小精练,中国传统的文章法,用一句时髦的话来说,也可以说是一种集约型文章法。
从微型精品入手,经过一定时日的积累:积累了厚实的生活素材,积累了大批个性化的人物形象,积累了深刻的对生活的思考,也积累了丰富的艺术技巧,进而从事结构宏伟的作品的创作,就会有把握得多。
这些,自然是就一般青少年而言,如果有哪位天才,一起手就制出鸿篇巨著,那自然又当别论。这是完全可能出现的。这样的天才和神童,在中外古今的文学史上,也并非罕见。
王汶石
1986年2月21日
编辑同志:
您好!
年前接到您热情洋溢的信,因手头无稿,未便复信给您。后来又接到以编辑名义寄来的短信和报纸,不得不给编辑部复信。今寄上短文一则,是写给农村文学青年的。我常收到邻近各省青年人寄来的稿件和来信,诉说他们的苦恼,也常个别回复他们,今写一短文劝他们从自己的实际水平出发,循序渐进,我想对于兰州郊区农村青少年也是同一道理;同时我劝他们从实际生活出发,写他们身边的人和事,也可以引导他们正确地反映农村生活,更多地描写农村生活的健康的一面。诚如您所说的,当今有些反映农村生活的作品,是站在农民之外与之上,专找农民性格的“劣根性”,以此作为中国国民的劣根性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落后性来批判的,据说这种批判所依据的是现代意识,现代文化,而这种批判也是为了在中国这块古老广阔的土地上,引进西方的现代意识和现代文明。无可争辩,中国传统文化有它落后的一面(更准确地说,有它薄弱的一面),中华民族的性格(即所谓国民性)也有它劣弱之处。但是,谁也不能抹去中国传统文化的灿烂光辉,谁也不能否认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最伟大的民族之一。几千年来,我们这个民族遭遇过多少次侵略和大自然赐予的灾难,但她依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她在东亚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她占有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这就是最雄辩的事实。谁如果无视这一点,数典忘祖,那就太可悲了。
这则短文您看看,如果不合刊用,敬请掷还。
顺颂
文安!
王汶石
1986年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