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白同志:
您好!来信和季纯同志所提意见均已读过,今日,拜读了大作《第一声霹雷》,因时间紧迫,且不时来人打扰,读得不够仔细,也未反复推敲,很难提出什么有用的意见,只能说点印象而已。
季纯同志读得细,想得细,说得细,很值得您在修改时参考。
我读后第一个印象是有气魄,语言文字有水平,题材和生活内容很新鲜,像季纯说的,即便现在排练演出,也未尝不可。
下面谈一点零星意见,供您参考。
一、构思和布局:近多年来,一写到建设,总是厂长保守,总工程师落后,男青年技术员敢想敢干,女青年爱慕,书记和厂长对台等等,不知为什么?能不能打破这个老框框,按现实斗争的千变万化的情景来处理冲突和构思?我想,如果我们一直这么干下去的话,当厂长的同志们,一定会提出抗议的。
二、丁全是个有三十年经验的出身矿工的厂长,为什么会是现在这个精神状态?矿工当厂长,而且是远东第一的现代化水泥厂厂长,这本身就是值得十分珍贵的,因为这在目前还是比较少的,但又是十分有生命力的,只有社会主义时代才会有这样的厂长,而他竟是这样一种精神状态。是很难说服人的。
退一步讲,即使他是另外一种出身的人,那么他为什么要反对爆破方案,而李力又为什么支持爆破(还在试验之中),而反对另开采区?究竟是什么道理?他们的出发点,理由,根据都是什么?这一点写得不明白,因而,我觉得他们争来吵去好像没有多大必要,反而让人觉得这个厂的集体领导陷于瘫痪状态,领导干部的作风都是自己说了算,不大考虑别人的意见。丁全如此,李力如此,甚至技术员邓奇也如此,工厂呈现出一片无组织状态,不像个党领导下的现代化大工厂。
三、关于支援越南问题,可以不像剧本中这样提法,这样具体。可以在谈话中谈到工作意义时,一般地提一提。不管怎样提,这类问题,都要请示党委,请党委决定,因为这牵涉到国家的外交活动和一定时期的具体宣传政策,宣传口径,不可擅自做主。
四、长篇议论太多,有点像萧伯纳的剧本,搬上舞台是不是会沉闷、晾场?
五、个别地方夸张过火,如西伯利亚的风暴,每秒风速五十米(合每分钟三公里),三点半开始从西伯利亚南移,怎么十几分钟就越过贝加尔,越过长城,顺黄河而下到了白银山呢?
以上这几点感想很不成熟,仅供参考。
总之,我觉得您亲自到渭南,下了厂,深入了生活之后,所写的东西,和您过去所写的作品(诗),大不相同了。气质不同了,思想感情不同了,语言文采也不同了,有了时代感和生活气息,笔下也有了新的气魄,因而我觉得您的创作(甚至可说是文学生活),已揭开了真正的新的一页。而这个剧本,我相信在党的领导和群众的帮助下,经过反复修改,会臻于完美的。
顺便说一下,文艺界专家的意见固然可以听一听,但更重要的是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因而,我想大胆建议您带上剧本到耀县的厂矿去拜厂矿同志为师,在厂矿党委和工人同志们的直接帮助下,进行修改,不知您以为可行否?
祝您
成功!
王汶石
1965年6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