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缺乏系统性的发言,因此可以叫做文学创作问题的“信天游”。
想要从文学青年普遍存在的“究竟写什么”开始,着重思考这个问题的实际内容,题目可以叫做《从“写什么”谈起》:
一、对文学现状的估计
几年来,我们的文学事业有了很大的成就和很大的发展,出现了很多好作品。更重要的是文学队伍扩大了,有了一个具有一定水平、人数相当多的年轻的朝气蓬勃的队伍。这支队伍已经经过了若干“战斗”,达到了一个重要的阶段,就是从朴素地描写生活,歌颂新人新事、真人真事,到了考虑进行较深刻较成熟的文学创作、艺术创作,要创作出无愧于我们时代的真正文学艺术作品的阶段。已经发现了文学是一种广阔的重要事业,体会到文学是一种沉重的劳动,意识到文学事业对从事这种事业者的广阔的多方面的要求,包括思想的、人生经验的、文化和文学修养等等。已经开始了深入的思考,探索和钻研。一句话:已经下了水,不能回头上岸,一定要到达彼岸。已经上了马,就不要下马,走完一个“马站”,一定要深入腹地。
放松马缰,或立马道中,举目四顾,这是再一次奔腾前进之前的必然状态。
这是一个产生无数篇优秀作品的前夕。
更重要的是,随着我们革命事业的向前推进,在各条战线都有大批大批的知识青年,年龄在十七八岁,具有初、高中文化水平,他们中间涌现了一批有志于文学的青年,有的是单帮,有的是小组,有的甚至有经过讨论而制定的学习和创作计划。
写信求教的人越来越多,要书的人也越来越多。
这是最令人鼓舞的,令人感动的。我们的民族,我们的文学,在社会主义的新的土壤上复兴了。有理由预计在不久的将来,将涌现许多大作家,年轻的大作家,下一班作家的平均年龄,一定会比现在作家的平均年龄小。也一定会出现青少年作家。
文学队伍的新兵老兵,入伍早的和入伍迟的,携起手来,互相帮助,共同前进。
目前也存在一些困难。
困难在于:我们这个时代,社会给我们提供了非常优越的条件,来发展我们的天才,一定可以写出优秀的文学作品;但我们自身还没有获得写出这种优秀作品的主观条件,或者取得了一部分,但还不够完备。现在的任务,就是怎样进一步提高我们自己各方面的修养,加强文学上的练兵和其他备战活动。
我们的文化修养还极不完备。我们的教育程度不完备,小学、中学居多,大学生读过的书也很不够很不够。
我们的生活阅历还很简单,多数青年还没尝过人生的各种果子,经见不多,体会更少,反复经验体会更少。许多人前几年还是祖国的花朵,现仍是祖国的花朵。他们还没结实、落子,埋在土里发芽,重新开花。肩上没有压过生活的担子,生活的风雨还没吹打过他们年轻的躯体,还不懂得人生,不懂得生活。
至于我们这些年龄较大一点的人,其生活经历也是十分单纯的,在他们面前我们也没有多少可以炫耀的资本。
我们的思想修养、政治修养,如果从一个思想家的角度,用“人生专家”的标尺来要求,相差得就更远了。
文学实践,技巧锻炼也很不够。试着统计一下,连小学、中学时的作文课算在一起,我们写过几篇作文?我们在平常的谈话中,是否也考虑语言的艺术生动性?我们平常的练习、锤字炼句的功夫又做得如何?
正因为这样,所以在人民群众对文学艺术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国内文学创作水平不断提高,我们自己对自己的作品水平不满的情况下,许多爱好文学的青年,就发生了苦闷。
这苦闷,在最近一个时期,突出地表现在“究竟写什么”这个问题上。
二、关于“写什么”这个苦闷现象的探讨
会上的几种说法: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我所在的单位、工厂、农村、部队却平平淡淡无可写。”
“是产生英雄的时代,但我在生活中却看不到闪光发亮的新英雄,只看见消极落后。”
“目前现实生活难写,无可写。”
这真是一些矛盾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矛盾?让我们考察一下。
第一个考察,要求什么?
1.觉得单调、枯燥、平淡,没有能够进入文学创作的、能够激动自己又激动读者的轮廓鲜明的素材或题材。
2.遇到重大事件,却看不出其意义。
3.遇到一个新人物,进而一了解,又发现了他的不少缺点或不够理想的地方。或者和英雄模范人物在一起,便不觉得他们有什么出奇出色之处。
4.对某一自己很熟悉又很喜爱的人,觉得他很好,很值得推崇,却没有一个什么事件能拿来表现这个人物。或者没有一个主题,用这人物的故事说明一个什么具体问题,说明一个思想。比如:
一个小伙发明了一件新农具,觉得很好,但一了解,觉得既没有先进和落后的斗争,又没有一再失败和重重困难。
看见落后现象,找不到先进人物;遇到了先进人物,又没对立面,没反对派,便虚构一个,有时甚至把进步的写成落后的:如《刘胡兰》中的秀英;《邢燕子》中的某一落后分子;《延安游击队》中的被俘队长(根本没有这事)。
如此种种。
而这种对立面的设立,不仅在当地引起风波,而且在艺术上常常是公式化的。因为作者本来就是按照一定的规程,一定的公式去搜集材料,现实情况中没有的,就按照公式的要求,来个“瓜菜代”。为的是要说明先进和落后斗争这一概念,一个具体问题。
在我们的头脑里,对文艺作品就只有那么一种比较标准的规格品种,常常要现实生活按照已有的文学作品的样式发生。
没有呢,觉得平淡无奇无可写。太复杂呢,又觉得这也不合格,那也不合格,不能写,或者东逃西躲,左砍右断,最后剩了个光杆,几条筋,又搞了个平淡无奇。
从这儿可以看出在我们的头脑里,有那么一个合乎规格的可以拿来加工的对素材的要求,这个规格就是:尖锐、突出而在政治上又不复杂的事件;各方面都很完美的先进人物;能够说明生产、斗争上或政策上一个具体问题,表现一个思想主题,以便能够直接配合目前工作中某一具体问题。总之,一切都要现现成成。
这儿便接触到我们对文学和现实生活的关系的理解。
第二个考察,文学的作用。
我们有个前提:就是执行毛主席文艺路线,这在什么时候也不能动摇,特别是现在,文艺要不要革命,要不要为革命服务,仍是一个重要问题。
要正确认识文学作品的教育作用,为革命服务,任何时候都不该动摇。文学要特别注意表现我们同时代人,塑造好英雄典型,这一点也不该动摇。
我们前面所说的问题,也是在坚持革命文学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问题。
但是我们往往对文学的作用理解得比较简单了,把文学反映生活简单化了,从而把文艺为革命服务也简单化了。
文艺的作用是认识的作用和鼓动的作用两者的结合,即“使人民群众惊醒起来,感奋起来,推动人民群众走向团结和斗争,实行改造自己的环境……”
这种认识(即作者所揭示的生活真理)不是生吞活剥的政治概念,也不是人云亦云的老生常谈,更不是无关紧要的与大多数人现实生活无关的什么问题,而是人们视而不见,觉得平淡无奇,但又是人人关心的重大社会问题,人生问题。生活的真理就在日常生活中,人人都找寻它,天天碰见它,却不曾想到它,认识它,可作家用艺术的手段,把它鲜明强烈地揭示出来,使人们大吃一惊“惊醒起来”,思想顿开,于是操起家伙,挽起袖子“感奋起来”,行动起来,“实行改造自己的环境”,改变世界,改变大自然。
对文艺的社会作用,要广阔地去看,要让人变得聪明,健康,提高素质。立下雄心壮志,便要求我们的文学:
从当前作用来说,要人们认识生活真理,提高觉悟,鼓舞人们的斗志。
从历史价值来说,要忠实地记录下我们这个时代,这个伟大历史时期的人民的生活和斗争。
从美学来说,要塑造出典型性格来。
一句话,是生活的百科全书,至少也应是生活的教科书,再至少也应该是个生活的活页文选吧!
顺便说说,文学是个复杂、艰辛的事业,沉重的劳动,它需要才能,需要毅力。但是也不要给自己画魔鬼,自己吓唬自己,把文学的复杂性神秘化,以挫伤我们的锐气。这儿仍然用得着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敢想敢说敢干的共产主义风格。
用得着谚语所说:“难者不会,会者不难。”
不懂或懂得少就难,懂一些或懂得多了就不难了。
从速写、特写开始是一种路。
一开始就干大活,也未尝不可。肖洛霍夫写《静静的顿河》时,只十九岁。杜鹏程写小说一开始就写了《保卫延安》。李英儒写《苦菜花》时也是小青年。《红岩》则是罗、杨、刘三位的处女作(连回忆录算上,也是第二部)。
我是从短文开始,有点小炉匠作风;但我决不希望人人都应如此循序渐进。事实上短篇写久了,写长的仍需从头学,积重难返,反而比较难学了。
问题在于,只要自身具备了条件,底子厚,你就干吧!一个人一生的工作,总有一个日头当午的时刻。作家总有一个创作旺盛时期,如果你已到了这个时期,你就目无旁顾地干,直到精疲力竭,不能再大干了,那时再干点零活,也就罢了。
以上说的是对文学的看法,然而问题并不仅仅在于对文学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作者本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作者的精神状态。
第三个考察,作家的精神世界。
作家关心什么,心里有什么,才会写出什么来。我们关心的是什么?心里有什么呢?
我们关心的往往只是一些工作上、生产上或政策上的某一问题;关心的是找一个能表达这一问题的人物和事件来写一篇作品;关心的是自己的文学活动本身。而我们对文学和生活的知识,心中也只有这一些,因而,我们便只能写出这样一种作品,这便是我们常说的:站得低。
所谓站得低,或者看得近,我以为就是只看见一点,“看见一点就写”。
即便是珍珠,它也是一点,一粒珍珠再贵重,你把它随便摆在房里,也决不会给一间乱七八糟的屋子增加什么光彩。
作家应该是通过艺术形象,用艺术来研究人生、表达思想的思想家。
作家的心里,应该容得下全世界。胸中有一个宇宙(而不止是一个车间,几部机器或几个人),应该有一部近代史,以至全部人类历史(而不止是某一个人某一个早晨做了什么事)。
空间――世界:当前世界范围内的生活斗争风雨,人们在这场风雨中的生活、战斗、劳动的意义。从六亿人民出发,从二十七亿人民出发,关心世界革命。
时间――历史:人类追求进步的美好的生活的几千年的斗争史,人们在现阶段历史时期的生活意义。
进一步具体来说,人不是孤立地生活着,一个人,平平常常的一个人,他的生活,他的一切活动,都和社会有着繁杂密切的联系。社会生活是网,每个人都是纲。
一个工人,都有他的一部生活史,从他的祖先、亲人,一直到他的后代。他是在历史地生活着,他又参与创造历史。如果我们不把他们的生活和社会和历史的联系割断,我们便不会感到一个工厂或一个车间没什么可写,或觉得生活贫乏。
这就是说,我们的眼睛要从一个车间开始,看到车间外面的整个社会,整个世界,看到这个工人和车间外面世界的复杂联系。从下午三点钟,看到我们国家的过去和久远的未来,看到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阶级的过去和未来,看到一个人的过去和未来。
古典作品常常要追溯人物的祖宗三代,追溯人物的生活性格史,在故事结束后,又常常交待人物若干年后或一生的结局,给人一个完整的、深远的印象,从而给人一个关于某一时代的完整的历史印象。
这是从大的方面来说的。我们现在所不够的就是这种广阔的胸怀,宽阔的眼界,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作家的目光,又必须是细致入微的,要能看到生活中最细密的东西。看到一个人的脸上新添了一道皱纹或消失了一条皱纹,看到一个人的头上多了一根白发,或者一根白发又变黑了,观察一个人的眼神里所表达和包含的复杂情绪,观察五十个、一百个人在同一种情绪里,比如说胜利的喜悦吧,这种喜悦的五十种、一百种不同表现,如果都笑了,这笑有什么区别,要留心它的不同特征。
一般人看事物,处理一件事,在一般的情况下,既不考虑它的世界和历史意义,也不留心它的细节特征。可是作家的心灵和眼光,却恰恰要看大处看远处,还要看具体的细微的。
说细微,不是要说琐碎,把琐碎的感情作为主题。比如母爱,可以是伟大的,像高尔基的《母亲》,也可以是琐碎的,像《继母颂》。
从两点出发:既看巨大,又看细微;既理解它的一般意义,又抓住它的细微特征,从大处着眼看细节,透过细节看到具体事物和重大事件的联系。
不这样,作品就既不会有思想,又不会有艺术,换句话说,也就不会有生活气息。
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我们便任何时候也不会心慌,不会在生活面前徘徊,不会无所寄托,无所投靠。
三、如何生活和获得生活知识
作者的人生观、生活态度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否关心本阶级的命运和事业,是否关心自己的阶级弟兄,是否关心群众的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是否关心同一车间的工友、战友、邻人?
要热爱生活,关心集体,所谓关心集体,就是关心集体中的每一个人,关心他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和斗争……
却不要这样:觉得这个人可以为我提供创作素材,我才关心他,以便得到点东西,这人看来“没油水”,便敬鬼神而远之。
平时不关心人,就不可能有什么可写,觉得有可写才去挖掘,才去从“对象”心里掏东西,那是永远也不会掏出真正有用的东西来的。
这不是方式方法问题,这是革命作家的人生观和生活态度问题。
要真正理解人,理解人们在怎样具体地生活着,人在复杂的生活中,内心的体验又是怎样的。
如何获得这些呢?这离不开作者所应具有的思想感情,人生阅历,直接的生活知识,生活经验,感情经验,感情应有所变化,过普通人的生活。直接经验的用处是:一是可以直接运用,二是较容易地理解旁人的感情经验。
一个真正生活过的人,才会理解旁人的生活。
自然,个人的体验、经验总是有限的,因而必须观察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在现实生活中求知识。
让我们深入生活,深入人们的精神世界吧!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民生活和精神世界是无比丰富的、充实的,也是充满激情的。
在结束这个问题时,请参考恩格斯的一段话(解释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
“历史是这样地创造出来的,即最后结果往往是从许多个人意志的冲突中产生的,而每种意志又是一连串特别的生活条件所形成,因此就有无数交错的力量,就有一连串的示力平行四边形,它们产生一种合力――历史事件。而这历史事件本身,又可把它看成一种整个说来是不自觉地和无意识地运动着的力量的产物。因为每个人所希望的事情往往被别人所妨害,而发生的事情并不是人们所希望的。这样过去的历史就循着自然过程的方式前进着,本质上也是受制于自然运动的规律。个人意志中的任何一种意志,都希望达到被他自己的体质和外界的――最后是经济的环境(不论是他自己个人的环境或一般的社会环境)所驱使,但终于不能如愿,却消融在一个总体里,消融在一个普遍的结果中。可是根据这一个事实,我们却不能贸然下结论说,个人意志的价值等于零。相反地,每一种个人意志对于这个共同的结果,都有他的一份贡献,而且同样他也被包含在这个共同的结果之中。”
生活就是历史。
应记住总的主题:我们的党不愧为伟大的党,我们的国家不愧为伟大的国家,我们的军队不愧为伟大的军队,我们的人民不愧为伟大的人民。
创作上的几个具体问题:
突破狭窄的框子,把作品作为生活海洋中的一片浪花,大地上的一座山峰,满天云霞中的一朵云彩,一连串示力平行四边形的一个平行四边形。
问题在于提炼主题,让思想渗透在作品中。
用部分暗示全体。请注意“暗示”二字,贵在不说出来。暗示的手段是艺术,是一篇作品各个部分总合起来所必然呈现出来的东西。
写冲突,阶级的个人意志的冲突,个人所追求的目标的冲突,妨害和反妨害。这种个人意志是由个人自己的环境和一般的社会环境决定的。
个人意志与个性特征。对文学创作来说,还特别要注意性格冲突,如《三国演义》。
个人性格是受社会生活制约的,而又是由自己的生活环境(具体环境:从小所受的生活、思想的熏陶、教育,生活遭遇)所铸造的。个人性格使冲突复杂化、戏剧化。
性格冲突应服从思想主题的要求。
对人物及其性格的洞察、掌握、分析、叙述,概括介绍,再写出外部特征和内心世界。写出性格的各个侧面,章节、场合、刻画不同性格侧面的不同机会、现象,一层一层剥,从现象到本质。
形象和感情的一般化,是艺术的大敌。独创,凡是生活中具体的东西,都会是独特的个性化的生动的东西。
浓厚的生活气息,才具有真实性。应注意细节的真实。文不喜平,矛盾即趣味,生活的辩证法是充满了矛盾、充满了否定之否定、充满了一正一反。
最后,还有点时间,谈谈读书。要使自己变得聪明,有知识,就得读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万卷就是古今中外,要系统地读,乱读是没有益处的,读少也不行。系统地读历史、文艺史。不止要读文艺书籍。要“破”才是主要的,只有留心才能“破”,自己受到启发,领悟到一些问题。
读书要讲目的性,订个计划,不懂的,提出问题,专题找书读。
要理解,要研究地读。
作家和一般人读书是有不同要求的。
谈谈自己的一点感受,体会,仅供参考。
1962年10月西安
(根据记录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