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交民巷(原名东江米巷)是作为北京最早的使馆区而出名的。明朝时接待各国来京的外交使节及留学生的宾馆,就设于皇城正门以南的东江米巷,邻接着中央各部署衙门集中的办公区(包括负责处理外交事务的礼部和鸿胪寺)。清朝时纵然奉行闭关锁国政策,但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国门还是被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英、法、德、俄、美、日、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荷兰等帝国主义国家争相在东江米巷一带开设使馆,形成比较集中且初具规模的外国使馆区。为追求地名的审美效果,东江米巷也就根据谐音改为东交民巷。但东交民巷被正式划为使馆区,文字记载还是见诸于义和团运动失败后清政府签订的屈辱的《辛丑条约》,明文规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外,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亦可自行防守”。于是这一区域的清政府各衙署及土著居民全部拆迁,各国使馆还建立了驻扎本国军队的兵营,并构筑了耀武扬威的炮垒与界墙。这是中国大地上最早出现的“华人与狗不得擅入”的禁区。
据说义和团运动时各国就以保护使馆为名,抽调大量兵力入京,在东交民巷各路口张贴“往来居民,切勿过境,如有不遵,枪毙尔命”的布告,并枪杀无辜过路百姓。这导致了义和团攻打使馆长达56天的战斗,东交民巷因之在《清史》里留下了醒目的一笔。
直至1949年北京解放,东交民巷才被真正地收归国有。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与世界各国陆续建立起新的外交关系,新的使馆区在建国门附近的雅宝路及三里屯两处平地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