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香港人口剧烈膨胀,内地和东南亚的资金与人口大量流进;以及香港当局的土地政策、建筑条例都极大地刺激了房地产经济的飞速发展。李嘉诚再一次追上瞬息万变的社会,开始了第二次大创业。
在早期创业中,李嘉诚无意之间就涉足了房地产业,因为他有一块占地1500英尺的厂房土地,此时,已是身价百倍。当认识到房地产业的重要性后,李嘉诚动用雄厚的资金购买大量的地皮和大批旧楼。从客观上说,看准房地产的兴旺的绝不止李嘉诚一人,早有人在。但能在该行业中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大经营的人,确实是凤毛鳞角。房地产是资本密集型、高风险的产业,李嘉诚能下大注,足见其做大事业的气魄。
李嘉诚有雄厚资本,在竞争中享有优势。当时,香港房地产界盛行“仔展”方式,即房地产开发商在买地皮时只付30%的现金,其余70%向银行按揭。李嘉诚以一亿港元开发房地产,不支付银行贷款的巨额利息;而“仔展”,一般的投资者,更容易面临破产的境地。李嘉诚少了这层风险,能大量购进地产与楼宇,只买不卖。
1966年底,中国内地的文化大革命影响到香港,触发了香港的“五月风暴”。流言顿起,人心惶惶,人们四处传播谣言并相信谣言,例如:“中共将以武力收复香港”等。香港人人自危,富有者变卖家产,大量移民,地皮、物业不仅被低价抛售,还无人问津,新落成的楼盘连个人影都没有,整个房地产市场卖多买少,英资财团也沉不住气,开始大量抛售地皮,市场更是雪上加霜。
罕见的低价,罕见的市场上,李嘉诚面临一次事业上的重大选择。
最初,他也忧心忡忡,如果真是那样,自己大量的地产物业也会玉石俱焚,何去何从?是不是应该相信英资财团,及早出货,避免大流血?一连串的疑惑使李嘉诚如座针毡。在关键时刻,他猛然感悟,果断地转变观念,作出合符逻辑的判断:如果中共要以武力收复香港,1949年解放广州时,定会一举为之,何必等到现在?香港是大陆对外贸易的惟一通道,中共不会希望香港动乱。找到答案后,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眼中的维多利亚湾的确是风平浪静、灯火辉煌。
李嘉诚下达了令人震惊的指示:逢低吸纳,人弃我取。为了快速地抢占商机,他从各种渠道收集售房卖地的信息,大量吃进廉价的旧楼宇,翻新,伺机待动。又利用地产低潮、建筑费用低廉的良机,在地皮上大兴物业。这些举动引起许多人的冷嘲热讽,甚至有人等着听李嘉诚身败名裂的笑话。
轮到李嘉诚看他们的笑话了。1970年,香港恢复稳定,百业兴旺,房地产市场行情上涨,李嘉诚手中拥有的物业达35万平方英尺,仅每年的租金达到390万美元。坚定的政治信念与对局势的准确把握,为李嘉诚在第二次创业中奠定了基础,也带来了更多的财富。
1971年,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正式组建,25%的股票上市,融资3 100万港元,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李嘉诚趁势大举进军房地产。1975年,长江拥有楼宇面积500万平方英尺,一举成为香港华资地产界的领头羊。
李嘉诚懂得选择投资时机。在地产和股市危机到来前能果断地放弃不太稳健的地产,转为持有现金,并从事其他领域,然后,伺机抢先一步回到房地产业,这就是他成为领头羊的原因之一。
50年代,怡和、置地、太古、和记黄埔等英资财团拥有大量地产,在市场上占有绝对的优势,其中,置地公司与和记黄埔公司主营房地产,能左右香港的房地产市场,更有人称置地公司是香港房地产大王。60年代,英资财团售地套回资金,为长江实业的兴起创造了条件。当李嘉诚成为华资的领头羊后,决心向英资财团发起挑战,采取了步步进逼的态势。
1973年,世界石油危机冲击香港,造成股市崩溃,地产业走入低谷,长期不能复兴。1976年,香港实力最雄厚的英资集团———“置地公司”仍然没有摆脱危机的阴影,对房地产业持悲观态度。李嘉诚持相反观点,认为房地产的复苏指日可待。于是,他抢先一步,动用巨资从地铁公司买得环球大厦和海富中心的发展权。1年后,香港掀起排队买楼的浪潮,长江实业果然赢得巨大的利润。长江与置地的命运已现端倪。
为了获得与置地较量的胜算,李嘉诚扩股增容,“长江”财源滚滚的信誉吸引市民追捧“长江”股票。1976年底,50%的市民持有“长江”股票,公司资产净值5.5亿港元,李嘉诚的地产业有了大扫荡的巨大财源。1978年,李嘉诚拥有楼宇面积1500万平方英尺,扫荡了英资“置地公司”的香港地产大王的桂冠。同年,长江实业公司年纯利润2亿港元,1980年增加到9亿港元,1981年综合纯利润13.854亿港元。
随后,“长江”再次击败“置地公司”,夺得邮政总局地段;参股英资“青洲英坭”公司,合作开发数十万平方英尺的地产;通过收购“和记黄埔”,得到约 10年的物业发展的土地资源。1984年,建黄埔花园,成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住宅物业区。李嘉诚巩固了地产大王的地位。
1985年7月,李嘉诚与中国国营侨光置业公司合办“宜宾”地产有限公司(长江股份70%,侨光股份30%)取得在沙田铁路维修站的发展权,投资额为3.8亿港元。同年他又与中国国营的侨业公司联合、与美国“凯沙水泥公司”合办“中国水泥公司”,投资2亿多美元,在新界建立一大型水泥厂。其中,长江公司投资额达10亿港元。后来,李嘉诚还购买了“凯沙”水泥9.5%的股权。他还与外国财团洽商了一笔2亿美元的贷款,期限5年,利息与手续费都相当低,在地产业中显示了他的大气魄和大抱负。
一系列的大战役,使李嘉诚在第二次创业中获得辉煌战果,手下的财团成为香港最大的地产发展商和物业拥有者,已建物业1655万平方米,在建物业3733万平方米,土地储备2200万平方米,香港“地产大王”的桂冠更加灿烂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