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记洋行,香港最老的英资洋行之一。60年代收购黄浦船坞、屈臣氏及均益仓等公司,控制大量地产。1977年,与黄埔船坞合并后改为“和记黄埔”。
“九龙仓”属于英资怡和财团,所控制的地价已寸土尺金,而股票价格却多年没有长进,这种情况,自然不能不使人“想入非非”。1977年,扩股增容后的“长江”实业士气正旺,李嘉诚雄心勃勃,决定挑战“怡和财团”,“九龙仓”是突破点。为了出奇制胜,他施展了惯有的审慎作风,以不露面,不透风,不透雨,不事多言,不事张扬的方式悄悄收购“九龙仓”股票。为了迷惑对方,采取了散客户的手段进行收购。李嘉诚手中的股票逐渐增加到2 000万股,约占“九龙仓”18%的股权。当怡和洋行醒悟时,恰好处于资金周转不灵,难以增购股票与“长江”抗衡,被迫要求汇丰银行出面调停。
李嘉诚悄悄约见与英资争夺“九龙仓”的另一个华资财团主席———“船王”包玉刚。双方达成协议,交换股票,李嘉诚退出“九龙仓”的争夺。李嘉诚既助了包玉刚一臂之力;又卖给汇丰银行一个面子;又净赚5 900万元港币,一举数得。
李嘉诚改弦易辙后,集中力量对准“和记黄埔”再次大量吸纳它的股票。“和记黄埔”再次求助英资财团的靠山———汇丰银行。汇丰银行只得加入竞争。1979年9月25日,香港汇丰银行力不能支,转向,被迫同意将“和记黄埔”22.2%的股份割让给长江集团。
1980年11月,李嘉诚动用6.3亿港元,收购“和记黄埔”股票9 000万股,该战役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华资击败英资,香港盛况空前。
1981年1月1日,李嘉诚正式出任英资洋行“和记黄埔”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由华人主持英资银行工作,史无前例。香港各大媒体以醒目标题形容这次“蛇吞象”式的成功收购,香港的工商界和港民扬眉吐气,李嘉诚也因此成为1980年香港“风云人物”。
1984年,“长江”拥有“和记黄埔”40%的控股权,得到大量的土地资源,李嘉诚投入40亿港元开发黄埔花园物业,获利60亿港元。
1985和1988年,李嘉诚先后共以43.9亿港元得到葵涌7号货柜码头,和记黄埔发展成为拥有世界最大货柜码头的大公司,每年产生16亿港元利润。
1986年底,李嘉诚统率的和记黄埔进军通讯业,和记电话公司成为香港分区信号系统式手提及移动电话的最大经销商;和记传呼有限公司成为全港最大的传呼公司。此外,和记黄埔下属的超级商场、连锁店走向海外,年营业额50亿港元。
香港电灯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港灯公司,以经营电力为主,兼营地产、工程、贸易、保险等业务,原属英资财团。中英谈判困难时期,该公司准备迁往百慕大注册,引起投资者对香港前景的忧心忡忡。
1985年,为了壮大实力,为了增强投资者对香港未来的信心,李嘉诚投资29亿港元购入港灯集团股权,一举将它纳入长江实业(简称长实)系列。李嘉诚改组港灯集团,扩大经营,将其发展成为长江实业4大上市公司之一、香港3大电力公司之一。
勇于向英资挑战使李嘉诚完成了第三次大创业,事业更加辉煌。香港《文汇报》曾发表文章说:“李嘉诚已是香港财政经济界的一条猛龙,他的业务经营领地,早已越过太平洋,向美国伸展。”实际上,他的投资早已进入加拿大、英国,涉及石油与电讯等行业。其中,购买加拿大赫斯基石油公司的股票就动用27亿港元。
李嘉诚的4大上市公司的资产越来越大。1986年1月,“和记黄埔”市值141.52亿港元;香港电灯有限公司(简称港灯公司)市值118.29亿港元;长江实业公司市值77.69亿港元;青洲英坭有限公司市值5.35亿港元。同年,香港首次评列十大富豪榜,李嘉诚名列第一。
1988年底,和记黄埔盈利23.2亿港元;香港电灯公司盈利15.01亿港元;青洲英妮公司盈利9.5亿港元;长江实业公司盈利20.9亿港元,连同非经常性盈利5.6亿港元,长实系列盈利共26.5亿港元。长江实业系列4家上市公司合计盈利86亿港元,是李嘉诚的财富主要来源。
1989年,香港《资本》杂志将李嘉诚再次列为香港10大超级富豪第一。
1991年,李嘉诚财团的上市公司市值1206.3亿港元,占全香港上市公司总市值的14.8%。李嘉诚———香港首富,三度称雄,固若金汤。
1998年,李嘉诚再次荣登《福布斯》列出的世界10大富豪排名榜列,雄风大增,江山更新。
2000年,李嘉诚出售欧洲电讯股,获利上千亿港元,令世人再次震惊。美国《财富》周刊将他评为千禧年企业家。《亚洲周刊》将他评为亚洲2000年第一号最有权力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