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英东的祖籍是广东番禺,后来迁到香港,其原因与时间均无可考证。
霍英东于1922年生于香港一个水上人家,一家人靠一叶舢板从事驳运为生,海上风险与世事的艰辛使一家人很难得到温饱,破壁残檐,难抵风寒之侵,缺粮少炊,经常有上顿没下顿。7岁那年,霍英东的父亲不幸在狂风大浪中船毁人亡,家庭生活失去支柱,一家人在海边伤心地号啕痛哭。两个哥哥担起了家庭的重担,子承父业,又飘洋出海,厄运接二连三地降临,海上先后漂来他们的尸体,英东欲哭无泪,茅屋再次为秋风所破,生活的恶浪将剩下的霍氏孤儿寡母由海边冲到陆上。
霍英东的母亲以柔弱的双肩撑起这个家,意志坚决,毅然带着7岁的霍英东与他9岁的姐姐“上岸”,住在湾仔一座摇摇欲坠的旧楼里,以避免再有丧亲之痛。
白天,霍英东的母亲继续经营蝇头小利的驳船商品生意;夜里,她与两个孩子挤在一间租来的房间里,那里都是穷人,一间楼层竟有50多个房客,非常拥挤,非常肮脏,加上肺痨病流行,旅馆到处都是肺病患者,生活之艰难,可见一斑。
他家虽然穷,但母亲仍然让霍英东上学,由于家庭的艰难困境,霍英东读书十分刻苦努力,并培养了他的坚定的意志,在私立皇仁书院(一所慈善学校,免费就读)读书期间,虽然他只上了3年学,但受到老师与同学的好评,是一个成绩优秀的学生。
家里实在太穷了,霍英东再也不忍心看到母亲的过分操劳,决定辍学回家,外出打工,自食其力,缓解家庭的生活压力。18岁的霍英东走向了社会,在最底层开始了艰难的挣扎。
霍英东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艘旧式的轮渡上做加煤的苦工,整天弄得黑不溜秋,人称他是“黑娃”。尽管他十分卖力,但很快就触上“霉运”,老板一声责骂,将他“炒了鱿鱼”。
霍英东又四处找工作,都是重体力的活,多次被解雇,主要原因是他家太贫穷,长期营养不良,瘦骨嶙峋,体重最多90斤,求职时,多次受到冷遇,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工作,也不长久,没有足够的体力来进行超负荷的、夜以继日的苦力劳动。后来,他回忆说:“早上时,体力还可以。但到了晚上,我就感到身心都疲惫不堪。我当时一日三餐都是吃不饱的。”
香港沦陷,日军为所欲为,侵略者踢开店堂大门,抢劫里面的金银财宝,不少房子都被他们贴上“大日本陆军管理”、“大日本海军征用”的木牌,甚至连慈善机构也不能幸免。香港陷入一场大灾难。
“在短短的几天之内,一个歌舞升平的美丽城市顿时变得死气沉沉,所有商店关了门,日用必需品买不到了,满街都是垃圾、废报纸之类的东西。每个市民欢乐的笑脸不见了……居民最困难的是粮食恐慌。所有粮店都关了门。在偏僻的地区,小孩失踪,出卖人肉的事也时有所闻。”
在这种情况下,霍英东几乎在死亡线上挣扎,留下了刻骨铭心的伤痛,产生了希望中国强大、努力报效祖国的理想,并将自己的名字改为英东,是希望英雄出自东方,意指中国的强盛。
抗日战争后期,他的母亲与几个友人合伙开了一间小杂货店,霍英东帮助母亲照管有关买卖,帮忙记账,也招呼顾客,开始了解到商场上的买进卖出。他后来谈到这段经历对自己的影响:“在繁忙的时间,你会发现自己面对20个顾客,如果你不能做到面面俱到,顾客就会舍你而去。同时,你要具备敏捷的算术头脑。杂货店晚上10点钟关门,但我由早晨工作到午夜,每星期7天。”
穷则思变,人勤地不懒。除了勤奋的精神外,霍英东从小就有远大的抱负,暗下决心:如果自己长大了,一定要创办自己的一番事业。处身社会后,他非常留心周围发生的情况,仔细观察社会,寻找办事业的机遇。
抗战结束后的一天,霍英东从报上看到有一批战后剩余的物资准备拍卖,价格相当低廉,但由于人们认为这些战争物资没有市场,参加竞拍的人不多。一无所有的霍英东冒险走向了拍卖场,鼓足勇气,一举竞拍成功。
事后,他却犯了愁,从哪里筹到这笔钱?他向母亲借,母亲一脸阴沉,因为家庭的生活压力就不少,决不能将生存之本投向毫无希望的举动。由于霍英东从小就生活在海边,同父亲、哥哥一样具有霍氏家族的冒险精神。因此,霍英东的母亲非常担心,小心翼翼地将家里的钱藏了起来,不让霍英东经手。
霍英东似乎无路可走了,但他没有退缩,决心办成此事。他四处寻找一些难兄难弟,向他们多借少借都行,只要肯借。好在他人缘好,总算凑足了4万元钱,得到了这批物资,一心一意静待收获的日子。
随着香港经济的复兴,物价上涨,这批货开始变得紧俏,一时身价百倍,出手后,霍英东赚到人生的第一笔财富。这是一笔小小的财富,但它毕竟是白手起家的尝试,是冒险与胆识的收获。他格外珍惜这次经历,并坚定了创业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