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初,霍英东仍然没有发迹,继续在艰难中寻找新的希望,无论刮风下雨,无论春夏秋冬,总会看到一个瘦小的身影在大街小巷中寻找业务,寻找新的机遇。
美国入侵朝鲜,抗美援朝战争爆发,香港的航运业日益红火,霍英东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遇,准备从事驳运业务。没有足够的本钱,霍英东只好向母亲求借。
霍英东的想法遭到母亲的强烈反对,海上冒险使她丧夫失子,大海对她来说,是家庭的血光之灾,绝对不能让传宗接代的惟一幸存下来的儿子再有不测。霍英东千方百计地做母亲的工作,反复强调:要摆脱贫困,只能冒险。母亲固执已见,将家里的唯一的积蓄牢牢地看守起来,霍英东求助无望,又只得到处筹款。
他又开始在大街小巷中奔走,不断向朋友们借钱、租船,开始从事驳运业务。这些驳运业务实际上是走私偷渡式地将货物运到大陆沿海岸。当时处于战争时期,美军对中国的海岸线进行封锁,英国统治下的香港,也宣布严格禁止将物资,尤其是战备物资,偷运到内地,如果违禁,定会船毁人亡。海上风险与人为的风险远远超过霍英东的父亲与哥哥所面临的程度,后果更不堪设想。然而,霍英东这次却没有听母亲的话,偏偏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霍英东相信:成大事者都必须经历风险,风险越大,回报越高,不怕不做事,就怕没有事做。同时,他也意识到:中国的抗美援朝战争是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得道者多助,自己何不尽一点绵薄之力。
他抓住时机,克服困难,多方收集购买大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剩余物资与医药,然后冒险将它们源源不断地运到祖国内地,既支援了中国的抗美援朝及经济建设,又从中赚到一笔财富,为他的日后发达奠定了基础。这段经历,建立了他与祖国内地不寻常的关系,成为最早的“红色资本家”,霍英东眼光独到,不仅会赚钱,更具有东方商人的正义感。
中国民间流传一个发家致富的故事:3个财主一起散步,忽然其中一人首先发现前方地上有一枚闪闪发光的金币,顿时,眼神都凝固了!几乎同时,另一个财主大叫起来:“金币!”话音未落,第3个人已经上前俯身拾起了金币。这个故事教育人们,要发财致富必须做到:眼快不如嘴快、嘴快不如手快。善于认识商业机遇,抓住机遇,就会捡到金币。霍英东就是一个出奇制胜的赚钱高手。
霍英东是最早看到香港房地产发展与增值前景的人之一,也是最早起步的人之一,并从中尝到了甜头。
1954年12月20日,霍英东建立的房地产公司开业,客厅里,供奉着能带来好运的财神爷,两旁红烛高照;门外,张灯结彩,鞭炮齐鸣,香烟袅袅。霍英东与母亲正满面春风地接待前来的客人。母子俩都认准这是一个黄道吉日,农历“宜房”,希望日后财运高照。开业后,霍英东的香港立信建筑置业公司倾其所有,加上借贷,以120万港元在铜锣湾买下一幢大厦,开始走向房地产业。
这一举动,引起人们的关注,他们怀疑这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在资本密集型的房地产业中会有多大的作为。附近的人们不但怀疑,更不敢相信霍英东能将事业做大。霍英东一家曾经居无定所,租房过日,现在居然做起了房地产梦!霍英东无视怀疑与轻视的眼光,坚信自己的判断与选择。香港人多地少,经济开始走向繁荣,房地产必定走俏。香港是当时中国大陆的对外窗口,大陆的经济建设必将带来香港经济的进一步繁荣,房地产一定年年攀升,是非常不错的淘金行业。50年代初,像霍英东这样看好房地产业的人在当时鲜为少见,即使他们慧眼识珠,但由于香港投资机遇比较多,没有多少人真正在此行业下注。霍英东是最先醒悟、最早动手的香港房地产业中投资人之一,比包兆龙认准房地产早2年,比现在香港房产大王李嘉诚投身房地产早4年,这对当时只有32岁的霍英东来说,确实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战略选择。正如他所说:“一个人要干成一番事业,其中放开眼界、抓紧时机、百折不挠、艰苦创业占95%的因素”。
早期的房地产投资人少,竞争低,霍英东如鱼得水,左右逢源。他将购来的楼房出租,再贷款,买下一些旧楼,拆掉后重建新房,然后出售。不断地出租或出售,将房地产业逐渐做大,财富逐渐多了起来,并进一步成为他向其他领域扩展的动力。房地产是霍英东致富的第一个重大转折,正如他自己所说:
“从此翻开了人生崭新的、具有决定性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