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初,塑料制品广泛应用,家具、玩具、日用品无所不包,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台湾经济专家提出:大力发展塑料工业,振兴台湾经济。由于官办企业效率低,速度慢,专家们极力主张将台湾的 PVC(聚氯乙烯,俗称塑胶)工业交由私人经营,以替代从国外进口。
经过考察,有关当局选中了永丰财团的风云人物何义。此人学识渊博,资金雄厚,理财有道,是塑料加工业的理想人选。何义考察了欧美日的一些厂家,感到前途暗淡,宣布放弃。一时间,企业界名流个个望而生畏,不敢接招。在这关键时刻,有人挺身而出,却受到人们的嘲笑。
王永庆这个“土财主”能够生产塑料?人们纷纷纳闷。一位化学家当众嘲弄王永庆:“你连什么是PVC都不知道,也想从中求财,白日作梦!”
面对种种好言相劝,恶语中伤,王永庆再一次记起了自己立下的誓言:“临苦务须不惧,临难务须不缩”,决心投入此行,“一定让他们知道,我可以办成功。”
1954年,王永庆与人合资成立了“台湾塑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台塑”),这是世界上规模最小的塑胶工厂,台湾第一家塑胶公司。
“我们所面对的是资金缺乏、技术落后、原料取得困难、市场极其狭窄且封闭的情景,经营事业的客观条件,样样都很困难。在这样艰苦的处境当中,从事 PVC塑胶粉的生产,就好像是一个手中缺乏工具的人,开始在极为贫脊的土地上耕耘。”王永庆后来在书中写道。由于市场供大于求,出现质量不好、产品大量积压,索债的、要物的,能踢破屋子,股东们更是吵吵嚷嚷地要求退股。
公司董事会对此展开激烈的争论。大部分董事认为:减产,限量。王永庆却提出相反的看法,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量。他在会上作了详细的分析:当时日本的月产量3 000吨,是台塑的30倍,而人口只有台湾的 10倍,按此比例,台塑的产量不算多,滞销的原因是质低价高,可行的办法是增加产量、降低成本,才能薄利多销。在供大于销的情况下,却要扩大产量,这确实是一种悖论,足见王永庆在经商中所具有的独特眼光与思维方式。
王永庆力排众议,坚持进行负债经营,许多股东相继退出。王永庆在逆境中将塑胶产品送到物资局进行抵押贷款,并不惜变卖家产,进行扩建。规模上不去,价格下不来,产品仍然没有竞争力。王永庆冒险进行第二次扩建,月产量增加12倍,终于以低价占领了岛内市场。
为了扩大销路,王永庆四处奔波,邀请外国厂商到台湾创办加工厂。一天,王永庆在香港遇到美国人卡林,在交谈中得知卡林在日本开了一家塑胶玩具生产厂。王永庆力邀对方到台湾办厂,提出:“我出资,你赚钱!”卡林一听乐了,伸出双手,抱着王永庆的双肩大叫:“OK!OK!”。就这样,随着各种塑胶加工厂的增加和扩大,不仅消化了原料,也降低了日用塑料品的售价,刺激了市场,创造了市场,台塑进入良性发展。
1965年3月,台塑公司股票公开上市。70年代,台塑积极向海外扩张。1987年,王永庆投资10亿美元,购置石油裂化机生产另一种塑胶原料。1989年,台塑公司的塑胶粉年产量84万吨,产品覆盖了东亚,垄断了东南亚。90年代,台塑公司扩张到东北亚、美洲、澳洲等地区,年出口额20亿美元,台塑成为世界四大塑胶粉生产厂商之一。
塑胶原料的生产是王永庆事业的起点,也是壮大的基石。由原料生产兼营加工,王永庆将财富的蛋糕进一步做大。
为了消化塑胶原料的积压,王永庆自己也创办加工厂,起步时只有3台加工机。后来,他多方筹资,花70万美元进口先进设备,建立了“南亚塑料加工厂”。1967年,他将南亚塑料加工厂改组,建立了“南亚塑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南亚公司”,不仅加工塑料,又新增化纤产品与染整事业,产品上千种。1971年,南亚公司的营业额首次超过30亿元台币。此后,连续20年高居台湾民营企业营业额之首,10年夺得最优业绩的桂冠。南亚公司生产的聚脂纤维不仅产量名列世界前列,而且品质与效益也达到世界一流水准;软质与硬质胶布产量均占世界第一位。
1987年,南亚公司成为世界最大塑胶加工厂。1995年,南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立,资本金100亿元台币,从事液晶显示器、铜箔基板、环氧树脂等生产。后来,王永庆对南亚公司追加投资170亿元台币,争取到国际银行4.5亿美元的低利率贷款,扩大生产规模,进行多元化生产,使南亚公司的实力超过台塑公司,仅1996年的营业收入就达200亿元台币,下属的大众电脑公司成为世界最大的主板生产商之一。
台塑集团的第三个支柱是台化公司,它是王永庆扩展事业的又一个辉煌战果。
在塑胶业发展的同时,王永庆不忘其早年经营过的木材业。1962年,新茂木业股份有限公司建立,已不是早期的单纯木材买卖。王永庆以敏锐的眼光发现,大量的树枝被废弃,而台湾却需要大量进口纸浆,为什么不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呢?从废弃的树枝中生产纸浆到生产人造纤维,替代天然棉的进口,利己利民,况且纺织业是台湾重要的产业,市场需求很大,这是一个成本极低的淘金行业。
1964年,王永庆从德国、意大利、瑞士、日本进口700多万美元的现代化设备,筹建台湾化学纤维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台化公司,占地1 000亩。随后,王永庆加大投资4亿多元台币,建成一个从生产木浆到嫘萦丝,再到纺织加工的一条龙的化学纤维生产大型企业,在台湾化纤及纺织业发展史上树立了一个里程碑。
1984年12月20日,台化公司股票公开上市,年产嫘萦丝14.5万吨,成为世界第二大嫘萦丝生产工厂。该公司还首次在台湾用尼龙66开发工程塑胶(FBT),成为台湾商品化程度最高的工程塑胶制品。多年来,纺织品一直是台湾最大的出口商品,其中成衣外销最大。为了消化台化公司的原料产品,王永庆加大了滑雪衣、茄克和树酯棉的生产与出口,大量赚取外汇。90年代,台化进军半导体市场,跨进科技产业领域。
三大战役形成了台塑集团的三大主力军,南亚公司是台湾最大的聚酯棉、聚酯丝与聚酯加工丝生产企业;台塑公司是台湾最大的亚克力棉、碳纤维与地毯生产企业;台化公司是最大嫘萦丝、尼龙丝生产企业。王永庆成为三军统帅,戴上塑胶大王的桂冠,台塑集团下属的40多家大企业将源源不断的财富输进王氏家族的钱袋。
70年代末,台塑集团企业营业额第一次超过10亿美元,王永庆成为亿万富翁。
1983年底,台塑集团营业额超过1 000亿台币,员工近4万人。
1988年,《福布斯》将王永庆列入世界10亿美元资产的大富豪行列,以40亿美元居第16名。
1994年,台塑集团营业收入总额2 398亿元台币,首次突破2 000亿大关,台塑集团赚进税前纯利润287亿元台币。1995年,营业收入急剧增加到2 940亿元,比上年增长22.6%,赚钱能力非同一般。
1996年,《福布斯》杂志将王永庆列为世界10大华人富豪之一,家族的财富超过70亿美元。他的女儿与女婿也以2亿美元个人财富成为亿万富豪。
1997年,《福布斯》再次将王永庆列为世界10大富豪之列。
除“塑胶财富”之外,王永庆还是一个大地主,买有300亩山林和近70亩水田。南亚公司拥有的土地总面积达9 000多亩;台塑公司及台化公司分别达到4 500亩;三家公司占地近2万亩,土地资产近2 000亿元台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