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县新店镇以外2公里的直潭,山青水秀,宁静优美,潺潺流水在成片青翠的竹林中流过,宛如一幅美丽的图画。这里,有一个引人遐思的“情人谷”;这里,有一个民风淳朴的小村庄,乡民大都是几代前从大陆迁来此地,以种茶栽稻为生,少不了小农经济的贫困与艰辛。
1926年秋天,夜幕低垂,阴风怒号,一位瘦弱病态的茶商步履艰难地走向野外。他面色枯黄,双目失神,手里拿着一根绳子,在一棵断残的老树下停下,一声叹息,泪如雨下,他绝望地喊道:“天啊!睁开眼吧!孩子们,原谅无用的老爸!”。说完,他用一双颤抖的手拉着一根绳,仰起一颗绝望的头,伸进了一个死亡的圈套……
“爸爸……”凄厉的呼声骤然而至,一个身体单薄的孩子狂奔着冲了过来,拼命地将茶商抱着向下拉,一名妇女也双手忙不迭地解绳套。哀怨的雨幕中,3人抱成一团,撕心的痛哭声让情人谷发出颤抖的哀号。
这个小孩就是9岁的王永庆。他咬紧双唇,看着可怜的父亲,心里涌动着一种冲动:父亲既种茶,又贩茶,劳累多年,不幸病倒,不想连累家小,被迫走上绝路,自己长大后一定要多挣钱,治好父亲的病。
王永庆是1916年12月18日(旧历)降生在这个家庭的,爷爷曾是一名秀才,饱读诗书,设私塾教书为生,由于村民贫困,很快歇业,希望孙子能念书。7岁时,王永庆到新店国民小学求学。由于家道中落,连鞋子也买不起,背着一条粗布巾做的书包,带着干粮咸菜,徒步跋涉3公里,两次渡船过河上下学。对此,他习以为常,从小具有不怕艰辛、不惧贫困的作风。
救活父亲后,母亲一方面要养活8个孩子,又要带着父亲四处求医治病,家里早已一贫如洗,3个女儿只好暂时送给邻居代养。王永庆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利用一切空闲时间,尽力帮母亲做一些家里和田间的农活。他能在山谷中拾木柴,能在路边捡煤块,将好的卖掉,次的自家用。每天早上一大早起床,先到附近的水井挑水,直到装满水缸为止,然后才去上学,从小养成了勤奋耐劳的本能。
王永庆的学习成绩并不好,对书不感兴趣,从来没有认真读过书,作业也是在返校前一晚才赶完,每次考试总在最后10名内。他后来回忆说:“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天性,有的人喜欢念书,有的人对这方面不感兴趣,我念小学时就对书没有兴趣。现在回想起来,除了个人因素外,缺乏环境的引导也很有关系。”
10岁生日前,饱经风霜、满脸皱纹的爷爷王添泉将初懂人事的小孙子搂在怀里,语重心长地说:“以茶为业是没有出路的,王家几代都是这样混过来了。希望你们不要以此为生,困死在山谷,要出关闯天下!”王永庆心里产生了很大的震动。
1931年,王永庆小学毕业,贫困使他无法继续上学,15岁的他打起背包,告别情人谷,告别父母,独闯江湖,自食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