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林绍良曾得到泰国金融巨子、华侨富豪陈弼臣的大量贷款,因而对盘谷银行感激不尽,双方经常走动,有了很密切的关系。在商业与实业活动中,他也深感金融业的重要性,因此迫切想建立一家自己的银行。在当时资本还不充裕的情况下,要创立一个自己能够控制的银行,谈何容易,然而,他决定排除万难,作一次尝试。
印尼是一个讲求特权的国家,有权势好办事,当时又是军人政权,林绍良的军人朋友多数飞黄腾达,官居高位,何不利用他们的力量,打通关键?在当地华侨社团的支持下,他找到了一个关键人物———苏利奥上校。
苏利奥当时是总统苏加诺手下的亲信,任陆军军需长,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军需长对林绍良在独立战争时期的出色贡献早已耳闻,虽未谋面,却也相当敬重。
一天,两人彻夜恳谈,越说越投机,林绍良伤感地说:“为了国家的发展,自己创办了一些企业。印尼需要办的事太多了,虽有报国之志,但处处捉襟见肘,力不从心。”苏利奥为他的情绪所感染,情不自禁地说:“有什么困难?说出来,我可尽一臂之力。”林绍良乘机提出:“我准备参股一家银行,不知此事行否?”对方高兴地拍着他的肩膀说:“独有见地,愿效薄力。”
1957年,苏利奥利用自己的关系,四处奔走,多方协调,协助林绍良收购了雅加达的中央银行,并改组成林氏“中央亚细亚银行”(也称“中央亚洲银行”)。在创建过程中,林绍良得到泰国华侨、金融大王陈弼臣的鼎力支持,由盘谷银行提供大量的资金,帮助林绍良的银行开业和营运。
林绍良审时度势,恳请总统苏加诺的岳父出山,担任董事长,军需长苏利奥上校兼任董事,还邀请其他权贵与社会名流加盟。有了这些金字招牌,中央亚细亚银行深得社会大众的信任,存款额不断增加。在银行的投资方向上,坚持向国家发展所需的企业倾斜,获得政府与社会的好评,银行发展迅速,并逐渐形成了林绍良的金融体系。
1978年,他收购印尼商业银行。次年,林绍良获得印尼国家银行授权负责发放小项投资贷款和固定营业资金贷款等业务,并注入流动资金50亿印尼盾。获得印尼财政部授权经营外汇业务,林绍良还与纽约华友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日本长期信用银行等合办国际金融业务,与世界20多家大银行建立了通汇协定。
1983年,中央亚细亚银行拥有27家分行和15家支行,遍布印尼全国各地并扩张到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成为东南亚最大的银行之一。
1984年底,中央亚细亚银行总资产达到6亿美元,林绍良家族拥有70%的股权。
进入 90 年代,该银行继续发展,实力更加雄厚,据美国《时代周刊》估计,其资产总额达到15亿—20亿美元。
林氏财团还在海外展开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国际性收购活动,以壮大实力,向国际性的大银行进军。
70年代末,林氏财团收购了香港华联金融公司、香港上海地产公司等。1982年,成立第一太平洋控股公司,后来发展成“香港第一太平洋集团”,业务扩大到经营各种有价证券买卖,并在日本、美国、悉尼设立下属的证券公司。1986年,该集团资产达到15.44亿美元。
1982年,林氏财团出资5 500万美元现金和1 000万美元优先股收购美国旧金山希尔贝尼亚银行———加州12家最大的银行之一,已经亏损11 530万美元。同时林绍良注资3 500万美元,调整经营方针,当年获利400万美元。1985年底,该银行业务迅速发展,存款2.3519亿美元,上年度净利3 950.9万美元。林绍良还利用该银行扶持印尼与美国的贸易,1984年与1985年,贸易额达到11.52亿美元和13.45亿美元,推动了印尼产品在美国的销售。
银行是林绍良兴办实业的财务支柱和发展动力,金融业为他的财富锦上添花。美国《投资者》金融月刊将林绍良列为世界最富有的12个银行家之一,称他是“世界银行巨头”。
林绍良以点带面,以投资家的角色积极向海外工商业进军。
70年代末,他开始从事汽车进口贸易。1982年,他又大量购买日本汽车公司的股票,并获得日野柴油引擎的生产许可证。随后,他加大了与国际大公司合作的力度,与澳大利亚的印达哥有限公司合作经营锡矿;与日本九江公司联营从事建筑业;与新加坡、香港合营大米贸易。“第一太平洋公司”还从事医疗器材、电讯设备和消费品的生产,产品畅销东南亚各地,并在美国、新加坡、德国、荷兰等国设有20多家子公司,其经营多元化,有纺织、化工、电子、林业、渔业、航运、保险、黄金宝石和酒楼饭店。
1982年,林绍良收购了荷兰的赫格梅耶尔有限公司———一家销售印尼咖啡及土特产的老牌公司。此举不仅扩大了欧洲市场,还拓展了业务,该公司相继在英、美、澳大利亚、加拿大、东盟各国及日本等国建立了各种电子器械、家用电器、光学器材等商品营销分公司。1984年,销售利润达1973万美元。
林绍良从两手空空的打工仔干起,以40年时间,建立了一个遍及美国、荷兰、利比利亚、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数百家公司,业务涉及银行、纺织、建材、钢铁等70多个行业的大型跨国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