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美国的商业中心,人潮的汇聚地,希尔顿成就霸业的主战场。
1943年,春暖花开,阳光明媚,希尔顿一举买下高 23层,拥有1079个房间的“华盛顿旅馆”。由于该旅馆邻近中央铁路火车站,生意非常兴隆。希尔顿征战纽约的第一个战役获胜。
“朴来莎”是纽约城一家具有深厚文化氛围的大饭店,盛行的法国式茶会影响到整个纽约社交圈,并沿用至今。它也是美国大亨和名门望族的私人行宫,石油大王、钢铁大王等豪门贵族在此留连往返;来自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大学中的富家子弟则在周末填补了空缺。即使在大萧条时期,每个房间一年的租金也高达2.7万美元。
希尔顿以740万美元迅速买下“朴来莎”,其数额之大,成交之快,令整个纽约震惊,有人惊叫:纽约来了“成吉思汗”。希尔顿再投资600万美元进行豪华装修,其工作均在客人入睡后进行,当客人睁开双眼时,世界变得真像童话一样。
一次出差,希尔顿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幅非常壮观的饭店图片,心灵为之震撼,他小心翼翼地将它压在自己办公桌的玻璃下面,它就是纽约第五街的“华尔道夫”。“我一直钟情这位尊贵的‘皇后’,”希尔顿无限深情地说。
该建筑于1931落成,高42层,气魄非凡,金碧辉煌,流光溢彩,胡佛总统将它视为美国希望的象征,在全国性的演讲中说:“大厦在此时此地建立,对于鼓舞整个国家的勇气和信心是一个很大的贡献。”
“华尔道夫”身价百倍,仅其地价就高达2 000万美元。该旅馆的许多股东认为:它是纽约的骄傲,是为世界大人物所准备的,即使出现空置,也必须珍惜它。因此,“华尔道夫”的股价昂贵,拥有者不会轻易出售,要让她改嫁他人,谈何容易?希尔顿朝思暮想了多年,以静观变,等待时机。
30年代的美国经济大危机,使整个美国感到恐慌,股价一泻千里,“华尔道夫”在劫难逃,社会股东不得不忍痛割爱。希尔顿开始以4角5分的价格大量收购“华尔道夫”的股票。后来,当股价上涨到每股85美元时,希尔顿毅然出手,一举获得50万美元的利润。希尔顿如此操作,终于等到这一天的来临,以700万美元买下“华尔道夫”。
他以自己创立的装厢手法来挖掘“华尔道夫”的潜力。他用指关节在漂亮走廊里四个大圆柱上不断敲击,很快就确定了哪些圆柱是中空的装饰品,并非支撑建筑物。他便命令手下人把大圆柱改造成玻璃陈列橱,展览各色珠宝及化妆品。这几个美仑美奂的圆柱玻璃橱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很快被纽约市著名商人租下。仅此一项,希尔顿一年便增加一大笔收入。
50年代,希尔顿盯上了纽约的“斯塔特拉旅馆系列”。该系列正在经营的旅馆有8个,在建的有2个,人称“带皇冠的旅馆大家族”。由于该旅馆的最大股东去世,在经营问题上,内部出现分歧,结果导致所属财团有意转让。
纽约许多房地产商趋之若鹜,他们不是真正买下经营,而是进行商业投机,准备狠狠赚一笔大钱。一家大房地产商报出买价1.11亿美元,初步达成协议。如此巨大的资金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筹集,希尔顿利用这个时间差,后发制人。他亲自拜访最大股东的遗孀爱莉丝·斯塔特拉夫人,一阵恳谈后,竟将其说服,同意将旅馆系列交给真正的行家来管理。希尔顿以智慧战胜了金钱的挑战,以优惠条件合并了“斯塔特拉旅馆系列”,这是美国旅馆业发展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合并。
60年代初,希尔顿的规模无与伦比。旅馆每年要购买 2.5亿条毛巾、床单、桌布和餐巾,一次购买一万多块香皂,2 500万盒火柴……希尔顿带上了王冠,成为美国旅馆业的“大王”。
希尔顿不满足在国内称王称霸,决心走向世界。局势推动了希尔顿海外帝国的建立,尤其得到美国国务院和商务部的大力支持,这些官员认为,世界重要城市出现的希尔顿饭店,方便商务,推动外贸,推动美元征服这些国家。
早在1946年,希尔顿旅馆公司就建立了下属的“国际希尔顿旅馆公司”,确定了它的目标:“遍及全球的服务。”50年代后,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最好时机。
第一个海外旅馆是波多黎各的“加勒比希尔顿”,耗资700多万美元。随后,希尔顿旅馆出现在世界各主要城市。希尔顿还敏感地注意到,美国中产阶级日益富裕,多借商务之便出外旅行,需要体验一下上流阶层的生活气氛。针对这种心理,希尔顿在国外主要城市建立了既大众化又豪华的现代化旅馆。
希尔顿的海外扩张多次引发了国家间的外交风波。
1967年,希尔顿准备在东京最繁华、地价最昂贵的地段,建造希尔顿大饭店,受到日本大财团的反对,双方互不相让,引起两国外交风波。最后,日本让步,由日本法院判决希尔顿胜诉,该工程才得以实施。
当东京希尔顿大饭店———日本第二大饭店落成时,希尔顿对经济记者意味深长地说:“我要为建立饭店王国尽我们的最大努力,至于国际亲善和世界和平,那是结果,绝非目的。”
希尔顿醉心于海外事业,在他的办公室里,有一张特制的世界地图,上面插满了红色与绿色的小旗子,红色旗子表示那里已有他的饭店,绿色旗子表示准备兴建。他曾经如此回答人家的提问:“我已经80多岁了,但迄今仍具有充沛的精力。为什么呢?因为我始终站在时代的最尖端。”“我每天看到地图上的绿旗子太多了,不甘心就这样撒手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