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家长为了孩子成才,他们从不问孩子自己喜欢什么,愿意做什么,而是一味地根据自己的意愿,强制孩子学这学那,殊不知,这样胡乱地给孩子加重负担,不仅起不到激发孩子兴趣的作用,反而会扼杀孩子对自己感兴趣东西的追求,甚至酿成悲剧。
无论学习上还是生活中,个人的兴趣与爱好,不能勉强,也不应勉强。这方面我国有许多古训,如人们常说的:“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文雅一点的:“人各有志”。
对于家长,这一点要认识明确。遗憾的是,有的家长在这一点上认识仍然模糊。他们多不愿承认孩子也有自己独特的兴趣与爱好。有个家长强迫坐不住的孩子弹琴,以致孩子只得砸断自己的手指以示反抗;像这样不顾孩子的抗议,父母像催命一样催促着孩子去学自己不喜欢学的东西都是父母不尊重孩子的兴趣与爱好的表现,其后果可想而知。
有一次,中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的一位朋友来找他,告诉他一件自以为很痛惜的事:他的孩子在玩耍中,把他的金表拆坏了。
“您怎么处理这件事的呢?”陶行知正埋头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听完了朋友的话,扶了扶自己的眼镜,边问边站了起来。
朋友回答道:“我把孩子痛打了一顿,他讨饶了!”说这话的时候,朋友显得有点得意。
陶行知听罢此言,不禁一拍桌子,大声地惊叹道:“恐怕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掉了!”
朋友被陶行知的惊人之语吓呆了,直挺挺地站在那里,一时不知说什么好。
过了一会儿,等朋友平静下来后,陶行知建议他说:“不过,补教的办法还是有的,请你把孩子和金表一块送到钟表铺去,修表师傅要多少钱就给多少钱,附带条件是让孩子在旁边看如何修理。这样,修表铺成了课堂,修表匠成了先生,孩子成了学生,修理费成了学费,孩子的好奇心也可以得到满足了。你说呢?”
发展孩子的兴趣与爱好,首先“要尊重孩子”,传统教育倡导的爱,借助亲子模式,强调的内涵是“关怀”;而现代教育倡导的爱,遵循人本模式,强调的内涵是“尊重”。
“尊重”不仅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倡导的爱的核心内容,也被认为是当代进步教育思想的基础。不重视孩子的兴趣与爱好,不把教育当科学,是当前家庭教育的一个误区。
我们做父母的应该明白,孩子的兴趣与爱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一个人喜欢什么很可能决定他一生的从业方向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