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家长都习惯把分数作为衡量子女学习好坏的主要标准。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却不这样认为。
叶圣陶在教育长子叶至善时一再强调,不应把分数看得太重,而应把能否消化所学的知识,作为学习好坏的重要标准。
叶至善在小学时曾因学习成绩不佳留过三次级。母亲很关心叶至善的学习成绩,她看到至善的成绩报告单上分数那么低,总是唠唠叨叨,说孩子不争气,没出息。而父亲叶圣陶却从来不说什么。他不大注重考试,也不大相信分数,他认为,一门功课学得好不好,得看是否能把学的知识全部消化,成绩的好坏不是单凭考试能衡量出来的。
后来,经过努力,至善考取了一所以学风严格、学生成绩优异而闻名的省立中学。他在这所学校读了一年,又因为有四门功课不及格要留级。刚进中学就留级,至善非常难过,面对那些不及格的成绩单,他忍不住哭了起来。
叶圣陶很理解儿子的心情,他也非常了解至善的能力和优点:至善最不愿死记硬背什么东西,特别是国文和英文,考试要默写整段甚至整篇课文,可他偏偏不愿死记硬背,考试当然不会及格了。他从平时和儿子的对话中感到儿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不弱,知识面也不窄。所以,这次他也没有责备儿子,只是说,不要哭,思想上也不要背包袱,还是再换个学校吧。于是他让至善进了一所私立中学。这所学校和省立中学完全不同。叶至善进了这所学校,有了明显的转变,对学习感到有兴趣了,也不用整天把时间花在做练习题和做作业上了,因而有足够的时间看课外书籍,以及唱歌、吹口琴了。
不两眼只盯着分数,并不等于不看重知识。恰恰相反,叶圣陶鼓励叶至善把更多的时间用在读课外书上。有些书,如房龙的《人类的故事》、伊林的《五年计划的故事》,叶圣陶都指定儿子必读。另外为了加强儿子的语言基本训练,他拿出一本没有加标点的《唐五代词》,让儿子揣摩断句。叶圣陶喜欢看书,各种内容的书都看,因此孩子们可以随便到书架上拿书,只要自己愿意就行。他经常提出一些问题来问至善,让他回答,借以锻炼他的表达能力。
孩子的兴趣变广了,父亲很高兴,又鼓励说:“这很好,以后还要多读没有字的书。”他解释说,所谓“没有字的书”,就是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向社会和自然学习知识和技能。有用的知识不只是在课堂上,不只是在那些教科书里,而是在社会生活中。
儿子念高一那年,叶圣陶特意为儿子买了一架天文望远镜和显微镜,鼓励儿子观察和思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平时,叶圣陶还抽出时间,向儿子提出一些譬如槐树为什么属于植物,蝶和蛾有什么区别之类的问题,促进儿子思考,锻炼他的思维和表达能力,激发儿子的探索兴趣。
叶至善22岁那年,叶圣陶开始让他学习写作和编辑业务。
在父亲的教育和影响下,叶至善这个在小学和中学留过四次级的孩子,后来终于成为著名作家,曾先后担任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和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国少儿出版社编审委员会副主任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