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孩子而言,好奇心是一种天性,是一种认识的冲动,是渴望求知的源头。然而现实生活中,一些父母只知道关心孩子的考分,而忽视了课本以外孩子探求知识的兴趣,他们不知道孩子的好奇心需要保护,不知道孩子对某一领域的兴趣会是他人生成功的先导,认为升学不考的学了也没有用。错误的教育与引导湮灭了孩子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使孩子越来越感觉到学习是一种负担甚至产生厌学情绪。许多孩子小小年纪就背上了为升学而学习的沉重的十字架,被考分的桎梏牢牢锁住,结果即使顺利地升入重点中学、重点大学,面对一些领域知识的欠缺及各种能力的缺乏,也难以真正成才。事实证明,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不仅是父母的义务与责任,而且是使孩子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是真正将孩子培养成英才的重要一环。
令人警醒的案例
他为什么再也不想上学
刘翔今年16岁,他已经在外面流浪了一年多了。16岁,正是许多孩子读高中的年龄,刘翔为什么要在外流浪呢?事情还得从头说起。小时候,刘翔是个很听话的孩子。他虽然是个男孩子,但因为性格内向,并不像其他男孩那样爱打爱闹,调皮贪玩。上小学时,他的成绩一直保持在中上游水平。但这样的成绩,对于他那具有要强心理和望子成龙心切的父母是远远不够的。上了初中之后,他的父母亲商量,决定给刘翔加大压力,因为再这样下去,上重点高中肯定希望不大。而不上重点高中,上好大学就更成了泡影。于是,爸爸星期天去新华书店为刘翔买来了一大摞学习辅导资料,并且规定他每天除了上学以及完成作业之外,还要做二十道由父亲布置的数学题。课外阅读每天也不得少于一个小时。对于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来说,学校的课业负担已经让他们觉得非常吃力,现在再加上家长额外布置的作业,刘翔感到有点吃不消了。这样一个学年坚持下来,结果刘翔的进步并不明显,他的考试成绩始终没有进入班级前10名之内。他的父母一看单靠孩子自己学习不行,从第二学年开始,专门为刘翔请了一名辅导老师,每个周末整天辅导,其他时间则在晚上辅导一两个小时。过了一段时间,刘翔的成绩果然有了起色,第二学年他的期末考试成绩跃升到了全班第五名。父母很高兴,专门请辅导老师吃饭表示感谢,并继续给刘翔下了更大的压力,初三学年的目标是前三名之内,争取第一。
初三学年开学不久,学校对于毕业班学生的学习也进行了加码,除了平时课程,作业量,特别是各种测验题、考试模拟题不断发下来,要求大家练兵,以准备应付最后的冲刺——中考。当然,刘翔的父母也没忘了给刘翔的课外作业加码。刘翔这时整天被学习压得头晕脑涨,每天不到晚上十一点,作业没法完成。他感到自己的精神快要崩溃了。不久,初三的第一个月考分下来了,刘翔尽管已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但分数仍然落到了第九名。这时,他感到再没有能力完成父母给自己定的目标,而且这样没日没夜的学习,他也实在无法忍受下去了。那天,他没敢回家,打了个电话给父亲说,有个同学过生日,在同学家住一晚上,父亲觉得这也是人之常情,也没在意。因为毕竟是男孩,没怎么担心就答应了。不过第二天,学校见刘翔没来上学,老师便打电话到刘翔家询问,是不是孩子病了。刘翔父母一听这可慌了神,说孩子昨晚在一名同学家,因为这名同学过生日。老师经询问,班里昨天没有孩子过生日。通报了情况之后,刘翔父母赶紧向公安局报了警,并在亲朋好友家到处寻找,但都没有找到孩子的踪影。
刘翔现在外地的一家小饭馆打工,饭店老板提供食宿,另外每月给500元工资。老板有个漂亮的女儿,初中毕业没考上高中,也在饭店帮忙。这两个孩子可谓同病相怜,很谈得来。他们都对学校的生活产生了厌倦。有一名记者了解到刘翔的情况之后,专门采访了他,当问他今后有什么打算时,他说:“我也说不上有什么打算,也许就是找一份普普通通的工作,过一种普普通通的生活罢。”当问到想不想回家继续上学时,他说一点都不想。
刘翔的故事没有什么让人惊心动魄之处,让人却不得不读后陷入沉思。作为父母,对孩子有期望是难免的,天下父母皆同此心。然而,不论谁,不论什么期望,都不应违背孩子身心健康这个前提,更不能忽视孩子自身的要求与权利。孩子在默默地“为父母的愿望”而努力,而刻苦。但人的忍受力毕竟不是无限的,何况他是一个只有十三四岁、肩膀还非常稚嫩的孩子。
所以,父母教子决不能不考虑孩子自身的成长规律和客观现实。期望过高,压力过大,必然物极而反。孩子本来是爱学习、有学习兴趣的,但经这样一压,反而把他们的学习兴趣压没了,不仅压没了,还产生了逆反心理,开始厌倦学习,把学习视为畏途,这就叫做事与愿违。愿天下父母望子成龙的父母都能吸取这种教训,使自己的头脑降降温,清醒清醒。再也不要做这种糊涂事了。
“望子成龙”是每个家长的心愿,但很多父母都只是盯着孩子的分数,没有意识到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兴趣的培养远比分数更重要,这将会影响孩子今后一生的成长和发展。
一个优秀的学生,可以成为高考状元,可以连续获得一等奖学金,但是在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上,却可能是一个“低能儿”。北大高才生葛海雷在美国哈佛大学自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1997年11月5日下午2时,到美国2个月的中国留学生葛海雷在哈佛校内图书馆四楼坠楼身亡,警方结论是自杀。27岁的葛海雷是家中独子,1992年毕业于北大计算机系,在同届的90多名同学中成绩名列第三,在中国著名计算机公司四通公司工作过5年,被哈佛大学计算机博士班录取,获全额奖学金。然而,就是这样的高才生虽然具有优异的学业成绩,却没有适应环境直面逆境的能力。
要在生活中做真正的成功者,一定要具备分数外的很多能力。而这些分数外的能力,主要是靠广泛兴趣的培养。因此作为家长,在教育子女时,必须从落后的分数观中解脱出来,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和人才观,才能帮助和指导孩子发展全面兴趣,获得多种能力。
分数只是教育的一个方面,高分绝不等于教育成才。大量事实证明,有成就的人,不一定是考高分数的人,而是某一方面有特别兴趣的人。爱迪生小时候曾被当做低能儿而被逐出学校,然而他却成为举世闻名的大发明家;华罗庚初中数学考试时有过不及格,然而他却成为世界级的大数学家!反之,也有学习成绩优异却一事无成的人。
因此,父母不应当把成绩单上的分数,作为衡量孩子学习好坏的惟一标准,而应当教育孩子,培养多种兴趣,全面发展自己的素质和能力。这样,才能把子女培养成名副其实的人才。
另外,人们往往错误地认为只有那些知识渊博、成就卓著的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艺术家才是宝贵的人才,其实那些在平凡的岗位上努力工作、刻苦钻研、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初级、中级技术人员、经营人员、管理人员,也都是人才。谁能说农村的“养鸡状元”、“苹果大王”,不是宝贵的人才呢?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所以家长不必把自己的孩子统统往分数这个窄胡同里赶,而是要看到人的智慧、能力的差别,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进行科学的引导,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长进、有所提高,发展兴趣、发挥特长,将来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