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大多数父母们只是想着孩子小学要择校,中学要重点,大学要名牌,一路考过去,出国、留学、找个好工作。人们似乎忘了,他们还是孩子,他们要玩,要欢乐,他们有自己的天性。
在一项对上海中小学生的调查中显示,大多数中小学生学习时间过长,平均作业量超过国家规定的一倍以上。一般小学生每天除了上六节课之外,还要完成教师、家长布置的作业,加上参加学校的补习班、提高班、家教辅导班等,共计4.54小时,人均每天学习时间总计为10.54小时。大大超出国家教育部提出的小学生每天学习时间6小时的规定。
家长不管自己是什么职业,都希望自己子女多读点书。学生家长的普遍心态是,与其让孩子闲着做其他事,不如让他们多做些功课。孩子做其他事,家长不放心,只有做作业,家长才放心。凡此种种,都可以在他们对中小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表现出相当大的宽容度中得到印证。
据调查,某市93.11%的家长认为请家教是必要的。并且有19.2%的小学生请家教,初中生为27.51%。按学生的学业水平,成绩越差,请家教的比例就越高。学业较差的请家教高达49.68%。
被调查的3027名小学生家长认为:提高自己孩子学习成绩的办法是,“家长另找作业”的占37.25%;“要求老师补充作业”的占1.03%;“参加学校辅导班”的占34.81%;“参加校外辅导班”的占13.03%。上海初中学生家长平均每天给自己孩子增加的额外作业量为75分钟。学习优秀和学习较差的学生,额外“加教”量最大,每天高达一个半小时以上。小学生中有56.5%的家长在学校作业之外,另给自己孩子增加习题,其中,一年级家长增加习题最为普遍,达62.6%。
统计发现,有近八成的小学生需家长陪着做家庭作业。为了孩子能早些完成作业早些休息,大部分家长在劳累一天后,还要陪着孩子做作业。其中,8.7%的家长每次都陪,52.8%的家长经常陪或有时陪,不陪的家长仅占20.8%。且年级越低,需陪的比重越大,一年级学生家长占89.7%。
约有37.6%初中生觉得学习生活“较累”和“太苦”,感到“轻松”的仅为6.64%。一项对幼儿的调查发现,幼儿园90%的孩子参加了各种“班”,50%以上的家长是随大流或按别人介绍选择报“班”的。
“别人的孩子学琴,我们家的孩子也得学”,“别人的孩子学电脑,我们家的孩子也不能落下。”其实,这是一种在教育名义下掩蔽的一种强制教育。表面上是为了培养孩子将来有出息,其实还是传统思想——“母以子贵”在作怪,也是过度竞争的社会环境压力所致。父母认为孩子要面对未来残酷的竞争,就要参加各种学习和技能的训练。于是一批批“教育狂”就这么产生了。
许多家长对自己没那么多的紧迫感,对孩子倒是忧心忡忡。他们把自己的大部分精力花在孩子身上,制定了庞大的五年或十年“规划”,远远超出孩子的承受能力,强行实施他们的教育计划。专家把这种家长叫做“教育狂”妈妈和“教育狂”爸爸。
产生教育狂父母的主要原因除了望子成龙的观念,还有现行教育体制的精英教育特征。这一体制的主要特征是,认为天才儿童以一定比例存在于自然人群中,从而整个学校制度被发动起来,儿童从入学起就被用“天才儿童”的标准进行层层筛选,从高等教育到基础教育,教学内容被层层下放,以期提高教学要求的水准。整个课程安排也表现出单纯面向升学的特征,如片面注重“尖子率”、“竞赛得奖率”、“升学率”等。于是,学生的学业竞争变为考试分数的竞争。各个学校以升学考分争高低,毕业班教师由精兵把守,中低年级加强“备战”,大小测验、考试频繁,使学生苦不堪言。造成当前青少年心理疾病发病率上升。
孩子从踏入小学校门的第一天起,就已站在了人生竞争的起跑线上。而我们这种过分关注智育和分数的教育方式,实际上是剥夺了儿童和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机会,摆在他们面前的是一个不正常的生长环境。
一些教师反映,现在课时偏紧,课程教材偏难、偏深,加上考试太多,造成不少学生厌学,把读书当做苦差事,对各门学科缺乏兴趣和自觉性,容易发脾气,对教师、家长的话阳奉阴违,把测验卷子藏起来,不跟家长讲学校里的事情。有些学生则形成了内向、孤僻、封闭和逆反的心理,如考试时发抖、失常,最后产生厌学、逃学、出走。据调查,有这方面心理偏差的中小学生已占到7%~10%。
家长过高期望对孩子造成的“精神虐待”,极易造成他们心理扭曲和损伤。
据调查,几乎是百分之百的家长认为孩子学习成绩好是“最高兴的事情”,而“最恼火的事情”则是孩子学习成绩差。
不难想像,这种心态对孩子将意味着怎样的精神压力。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种错误教育方法,是对孩子的“精神虐待”,其危害远大于娇宠溺爱,甚至于体罚。“精神虐待”有多种表现,当有些家长发现孩子的思想违背自己的意志时,就会以警告、恐吓、揭短等方式,对孩子实施精神压力,以制服孩子。还有像故意贬低孩子的能力,如用讽刺、挖苦等形式,拿别的孩子的优点,来比自己孩子的缺点,使孩子看不到自己的优点,从小就产生自卑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自尊心从小就受到挫伤的孩子,长大后会出现很多心理和行为上的障碍,诸如自我否定、缺乏爱心、焦虑等心理疾病,长大难以适应社会。
此外,过分保护同样是对孩子自尊心的一种伤害,因为它会导致孩子某些生理、心理机能退化。一些家长一方面在学业上拼命给自己孩子“加压”,另一方面又为他们在生活上尽可能地创造了很好的条件。这便导致现在的孩子大脑“发达”,四肢无力。在舒适、方便中,孩子身体中的某些机能正在逐步退化。因为他们生活的需要很容易得到满足,几乎不用克服什么困难。不用付出,也就没有发展。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用于发展自己能力的机会就这样被剥夺了。
成人出于良好的愿望,为下一代铺设了一条充满阳光和鲜花的大道,希望他们能从这里开始走向未来的锦绣前程。但往往事与愿违,因为这违背了儿童和青少年成长的发展规律。
现代心理、教育、社会科学的研究,以及大量的调查表明:如果忽视了健康人格的教育和培养,在青少年期甚至在儿童期,就会表现出许多不适应症,就如我们现在做老师、家长的常常会感觉到现在的独生子女身上有许多毛病,如缺乏独立生活能力,自立意识差,依赖性大,做事被动、消极、胆怯,显得十分幼稚,表现出某些不适应年龄特征的行为,出现心理倒退现象;适应新环境能力差,自私,只求别人照顾,不会关心他人,社会责任感不强,情绪波动大,易走极端,等等。
孩子受到的限制越多,在成长的过程中,就必然缺乏为长大成人所作的多种准备和考验,到他们将来为人父母时,就会不合格,作为一个成年人,他们就会感到困难重重。
家庭的责任是培育发展孩子的性格,并为他们成年做准备,但这种准备工作并不总是很成功的。我们真的关心孩子吗?如果真关心孩子,标准就不应该这么单一,绝不应该把目光只盯着孩子的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