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九岁,刚上小学二年级,他的爸爸是工厂的一名技术人员。自从他看到了一些少年天才的报导后,便也想把明明培养成天才。于是他自己拟定了一个家庭教育的计划。明明的妈妈却说,“在家里就别指望教孩子什么东西啦,咱家里没有学校那个气氛。到了学校,上课铃一响,老师往讲台上、黑板前一站,孩子们的注意力就来了,不由得不听。”从这些话里,明明的父亲似乎悟出了道理,家里何不仿效学校呢?
于是,明明的爸爸买回来一块小黑板,给儿子制定了作息时间表、教学进度计划等等。准备严格按照计划执行,让孩子在学校学习之余,再加强家庭学习,争取在四年的时间里学完小学六年的内容,提前升初中,然后再一步步地提前上大学、攻读研究生……
结果如何呢?明明每次在爸爸的课堂里坐下学习时,总是愁眉苦脸,心不在焉的样子,并试图和爸爸商量不要这样学习。这使明明的爸爸感到很气恼:这孩子怎么这么没出息,就是不爱学习?是不是在学校也这样?
明明的爸爸试图以正规的学校式的家庭学习来辅导孩子有什么不对吗?明明为什么不喜欢这样的形式呢?在家庭中采用这种形式的错误根源是什么呢?
应该说,家庭教育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家长采取任何一种方式都可能产生一定的效果。但是,重要的是,之所以是家庭教育而不是学校教育,就是因为家庭有自己的独特的功能和特点,这些独特之处是学校教育想具有而无法具有的,它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重要的、无可替代的作用。明明的爸爸的失误在于:
一是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成长既需要学校的环境也需要家庭氛围。
二是没有认识到孩子并不能总是和书本知识打交道,他也需要学习做人、做事,学习与人交往。
三是认为孩子的成长、成才是单用知识的增长、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完善来衡量的。
四是没有认识到孩子的成长是身心各方面平稳、和谐的发展。
明明的爸爸采取了学校式的方法以后,明明为什么不高兴,甚至有抵触情绪呢?
家长应该为孩子想到以下几点:
[1]孩子在紧张的学校学习之余,需要休息和放松。
[2]孩子可能更需要和家长交流一天来的思想,自由自在地表现自己的天性。
[3]孩子需要变化多样的活动,家庭在这方面应补学校之不足。
[4]家庭变成学校,让孩子感到拘束紧张。
因此,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要遵循其年龄特征的要求。
家庭与学校不同,孩子需要与家长间密切的、无拘无束的亲子交往和各种感性活动。
在现有的学校教学条件下,孩子在学校、在课堂上的自由活动时间以及接触课本之外的知识的机会少得可怜,而小学儿童又处在感性经验、形象思维以及情感、动作技能等发展的旺盛期,因此,弥补学校在这方面的不足,正是家庭所具有的优势。家长与子女间的天然的、密切的血缘关系,又使孩子能在轻松的氛围下“偶然地”获取有价值的经验。
家长若违反这一规律,只能疏淡本来可能很亲密的亲子关系,孩子的思想、情感不能自由地表达,这无异于是舍近求远,缘木求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