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观豁达是孩子积极进取的催化剂——只追求考分不利于培养孩子的乐观性格
孩子本应是天真快乐的,因为他们生活在无忧无虑之中。然而今天,不少的孩子不但不快乐,他们的许许多多的烦恼甚至痛苦,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之外。那么,孩子的快乐究竟到哪里去了?是谁偷走了孩子们本应有的快乐?问题就出在爱孩子而且希望孩子快乐的父母身上,因为他们陷入了爱的误区,把爱变成了压力——学习的压力、考分的压力,使孩子们不堪重负。
乐观的性格,对孩子一生的成长都很重要,父母不要只追求考分而忽视了孩子乐观性格的培养。乐观是一种积极的心态,乐观是坚强的发条,它能使人生不断地走向辉煌。在生活的大钟里,乐观是推动齿轮的动力。乐观是真正意义上的富有,乐观就是财富。注意培养孩子的乐观性格,不仅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将使孩子受益终身。
令人警醒的案例
是谁泯灭了孩子活泼的天性
父母过高的期望和压力,很容易泯灭孩子活泼的天性,造成孩子心理逆反,身心俱伤,导致生命小舟早早搁浅……
(1)“紧箍咒”扼杀了青春
18岁的赵强,有着高高的个头,儒雅文静的外表,嘴唇上稀疏可见的黑黑的茸毛,标志着一个趋于成熟的男子汉。可此时,小伙子青春的肌体竟没有一丝的活力,麻木的神经已到了崩溃的边缘:说起话来语无伦次,逻辑混乱,不时瞪起惊恐的眼睛四处巡视,疑心别人在偷听;毫无根据地认为父母讨厌他、要迫害他,和他们在一起感到中间隔了一大块黑布。尤其到了晚上,他更加的紧张……医生诊断,赵强患了心理疾病。
处在畅想年纪的赵强,生命的小舟刚刚起航,尚未遇到惊涛骇浪,为何早早搁浅在岸边?疑问把我们带到赵强的童年——
幼年的赵强是个智商较高的孩子。上小学后,父母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他的身上,迫不及待地给赵强戴上了“一定要功课好”的紧箍咒。只要赵强稍有懈怠,就会遭到父母劈头盖脸的毒打,平时的训斥,更是家常便饭一般。长期粗暴的管教,使赵强活泼的天性在泯灭,变得愈来愈胆小、孤僻。
让人惊叹的是,赵强的父母都是教师,整天接触的学生与赵强年龄相仿,可他们偏偏不了解自己孩子的心理需求,他们忙于学校的升学率,关注班级学生的成绩,父亲还是多年的先进教师。然而在家里,他们给予自己孩子的则是冷漠或居高临下指责性的“教诲”。如此一直延续到赵强上高三。
始料未及的事情终生发生了。在临近高考的前两个月,赵强突然变得异常烦躁,父母“一定要考上大学”的话语总是嗡嗡响在耳畔。特别是夜夜驱赶不掉的梦魇缠绕着他,使他感到郁闷得要窒息。脆弱的神经再也没有承受力,赵强终于病倒下来。
天下没有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赵强的父母在得知独子患了心理疾病,不能参加高考的时候,心急如焚,痛苦万分。可苦恼之余,父母是否也感到了些许的愧疚?在孩子渴望慈爱,渴望疏导,渴望倾吐心声时,父母给孩子的又是什么呢?
(2)16岁男孩的心灵独白
人活着为什么要这般痛苦?我现在已经失去了所有的一切,要再生,那只有一条路——从倾斜的世界里走出来,从越陷越深的迷宫中走出来。我要的只是人起码的尊严和权利,那时,哪怕变成一个乞丐我也会感到高兴。
我一上中学就开始记下自己的苦难,承受着父母压在肩头的重担——必须功课好。现在这种苦难并没有随时间的推移而消减,而是越发的沉重了!
我是一个孤独者,在生活中是那样的懦弱,不堪一击。人类本应该在美好的环境中生活,不应该有莫名其妙的痛苦,而我多年来却充当着‘奴隶’的角色。
我多么希望得到赞扬,然而爹妈赐给我的是咄咄逼人的目光,永无休止的训斥和冷冰冰的‘爱护’,实在让人难以承受!
“厄运总是降临到我的头上,实验中学没考上,我知道,等待我的将是一场无法躲避的暴风雨……”
这是刚上高中一年级的魏彬,写给心理医生长信中的部分内容。魏彬是个性格较为内向的孩子,喜静但不孤僻。智力发育良好,上小学后成绩一直优秀,有一学期期末考试,成绩还是全年级第一名。
自上高中后,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他的学习发生明显的变化,成绩日益下滑,生活也变得非常懒散,连换衬衣、袜子也要母亲敦促。性情变得暴躁、易怒,家人说话稍大声些,他便吵吵嚷嚷与之争论不休。最近又表现为不愿上学,执意要在家中自学。家长多次规劝均无效果,并扬言要离家出走,态度蛮横。
一个学习成绩优良的孩子,怎么会变得厌恶学习、行为异常?追根溯源,是不当的家庭教育,导致了魏彬的心理疾病。
魏彬的父母对他的家庭教育,一向简单、粗暴,只有惩罚没有奖励。生活上也很少给孩子必要的温情和关怀,如星期天从不让孩子到外边玩耍,而是圈在屋子里没完没了地复习功课。听着外面小朋友的嬉闹声,魏彬常常委屈得噗嗒噗嗒掉眼泪。
初三下学期,魏彬的学习成绩开始下降,升高中时,没能按第一志愿被实验中学(重点高中)录取,而是考取了一所普通高中。这大大出乎父母的意料。他们埋怨、指责,白天晚上唠叨不停,认为魏彬没有专心学习,辜负了父母的期望。
打这以后,本来性格有些内向的魏彬,变得更加沉默了。在校怕与同学交往,总是一个人单独行动,学习兴趣减退,上学要父母催促,直至发展到后来的病状。
在教育上最被误解的观念之一,就是给孩子开心和欢乐。许多人认为让孩子欢喜和开心,就会误导他们耽于逸乐,不务正事。古人说:“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寻求逸乐使孩子四体不勤,或者群居终日言不及义。持这种看法的父母,总是在孩子们玩得欢欣鼓舞,神驰入迷之际,出来干涉。他们愤怒责备孩子说:“你这没有出息的家伙,一天到晚只知道玩,一点正经事也不干!”然后,严令他们读书或做家务事。孩子们这时候总是很扫兴地停止他们的欢笑。这种情形如果一再出现,孩子的心灵必然蒙上一层阴影。
有些父母亲经常为了家务事或工作而心烦气躁,这时,遇到孩子们欢欣逗乐,或大伙儿玩得一身脏汗时,父母亲便会骤然发怒,臭骂一顿,甚至给他两记耳光。孩子们经常处于不安的风暴下,慢慢失去欢乐,心情免不了郁闷不安。将来长大成人,心理健康多少会受到影响。
当然,这里并不是要你纵容孩子嬉戏玩乐,而是要你给予孩子欢乐和开心的心情。请注意!孩子玩得开心,对身心发展有益。不过,为了避免玩耍太久,你不妨告诉他说:“再过五分钟,你就去做作业,不要因玩而忘了学习。”这样,不但保持孩子的快乐,而且培养了孩子的责任感。如果父母整天要求孩子学习,一点玩的时间也没有,孩子便会产生对学习的厌倦与反感情绪,即使迫于父母压力而表面上在学习,效果也不会理想。而且,长期下去,会养成孩子压抑、自闭的性格特征。
童年时代欢乐与开心的情绪经验,是成年后心理健康的主要来源。从许多心理学研究报告可以看出,没有欢乐的童年,就没有快乐的成年。
人类欢乐意识的发展起于童年。孩子在出生以后的几年中,由于处处需要照顾,而成人又因为照顾和教导而建立了无上的权威,因此,在幼小的心灵里,发展出来一种基本的自卑心理。孩子具有一种发展性的悲伤情结,如果这种悲伤情结是因为疏于提供欢乐的经验以纾解其悲郁,建立自信心,那么孩子成长之后,就缺乏超越自卑的活力,而陷于严重的退缩和畏怯。另一方面,有些父母管理孩子过于严格,经常压抑孩子的情绪,使孩子的情绪经常演变成一种“别人可恶,自己又快活不起来的意识”。这时,孩子就会走向敌意、顽劣和暴力的倾向。
我们要给孩子一些欢乐,正是要化解发展性的悲郁,让他克服这段情绪困境,把活泼、主动和积极性引发出来。没有经过欢乐洗礼的孩子,不容易有快活达观的人生,也不容易有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