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能力必须具备的与人打交道的能力。在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时,父母应该细心观察自己的孩子是积极的、有社交能力的,还是消极的,缺乏社交能力的;自己的孩子是人人都喜欢同他交往,还是自己很想与同伴打成一片,却常遭拒绝和排斥。不了解这些,家长就很难在孩子的社会交往中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
家长对孩子的了解不能仅停留在方向性、整体性的把握上,还应具体分析孩子缺乏哪种社交技能,并给孩子以恰当的帮助。如:
孩子能不能礼貌得体地待人接物。
孩子能不能很好地通过语言媒介与他人交往,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说服别人。
孩子能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和他人。
在交往中,孩子能不能察觉并恰当地理解同伴的行为和需要。
孩子能不能设想几种活动进行过程,并选择其中最好的,既能获得同伴的理解和支持,又能维护自己的权益。
培养孩子的交往技能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教会孩子礼貌待人
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人们往往有这样一种心理,即:一旦对某一事物产生了坏印象,便会不可抑制地把所有事物看得一无是处。相反,如果人们总把事物往好处想,那么就会把以往觉得不好的事物往好处想。为了让你的孩子给别人留下好印象,礼貌待人是第一关。
孩子从小就开始学会应用一些常用的礼貌语言,如“请”、“谢谢”、“对不起”、“您好”、“再见”等等。但是要孩子做好这些,并非一件易事。也许孩子对父母还可以做到,而对陌生人就不行了。特别是胆子小、脸皮薄的孩子,到了小学五六年级了,还不敢问候客人,看到陌生人就感到紧张,常常是缄默不语。我们在生活中常见到这种现象,孩子小时候非常乐于与客人打招呼,而到了小学、初中反倒不及儿时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父母的方法不当,责难孩子:“连问候都不会,爸爸(妈妈)都会替你脸红”,会使孩子愈加害怕生人,以致不敢讲话。
当遇到这种情况时,父母开始不要苛求孩子做得十全十美,而要利用来客的机会,让孩子锻炼适应场面,让孩子试着帮助招待客人,以提高孩子自信心,从而消除怯场的心理状态。
(2)培养孩子运用恰当交际媒介的能力
语言是交际的重要媒介,能否适宜地运用语言,对交际影响很大,因此,家长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
家长可与孩子一起收看电视智力竞赛、电视演讲、辩论比赛等节目,借机引导孩子认识语言表达的重要性。平时可以组织家庭故事会、家庭讨论等。家中来客人时,如不影响孩子的学习,也可让孩子“列席”,一来为孩子提供示范,二来及时发现孩子表达的不妥,事后加以教育。如一天家中门被敲响,儿子去开门,一见是近来常来的老王,就说:“哦,又来了。”老王非常尴尬,说:“噢,嫌我来多了。”儿子本不是这个意思,急得无所适从,事后家长可告诉儿子,客人来了应热情欢迎,可以说:“王叔叔,您来了,快请进来坐。”而加上“又”字就显示出对客人的厌烦之感。
此外,家长可创造机会,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如玲玲要买件小礼物祝贺朋友小玉的生日,妈妈故意不同意,逼她陈述理由,学会表达自己的意愿,说服别人。这种又“压”又导的方式,对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无疑是有效的。
对于出门在外的朋友、亲戚来说,书信是较好的交际媒介,家长应从小培养孩子运用信件交往的能力。父母出差在外可给孩子写封信,表达自己思念孩子的感情,并表示希望接到孩子的信。在家的成人可启发孩子:“爸爸想念你,你想爸爸吗?咱们给爸爸写封信吧!”如果你能给孩子找几个长期的、年龄相仿的通信伙伴,就更好了。同龄的孩子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双方建立较稳固的通信联系,对孩子的口语和书面语运用能力都有促进作用。
此外,贺卡、小礼品等都是很好的交际媒介,但应让孩子明白,这些东西都是用来沟通感情、巩固友谊的。自己制作的、付出心血的礼品最能表达情意,不应形成攀比、摆阔气之风,否则就违背了本意。
对于媒介的运用,还应教孩子把握运用的时机。如当朋友生病时,说上一句真诚的鼓励;当朋友高兴时,送上一句真诚的祝愿;当朋友生日时,寄上一张精美的贺卡;当节日来临时,写上一封热情的信等,这样做对培养孩子运用恰当媒介进行交际的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3)教会孩子正确地认识自我和他人
不善于交朋友的孩子,常对他人进行消极评价,这是孩子求得心理平衡,释放心中焦虑不安的一种方式。因此,家长应注意引导孩子多注意别人的优点。
首先,父母亲不要常在孩子面前议论别人的缺点,否则会使孩子在交往中有同样倾向,“手电筒”总照别人,这对交往很不利。
当孩子指责别人时,家长应积极开导,如“他今天骂你,是他不对,但昨天他还给你讲解题目的,对吗?”这样帮助孩子学会宽容待人,发现别人的优点,为广交朋友打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