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不仅是一位爱国诗人,而且是一位政治活动家。他的一生是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他的爱国主义思想和爱国行动贯穿他一生的始终,可以说,他是一位一生都献给了抗金事业的政治活动家。他在晚年仍矢志报国,经常感到“读书有味身未老,报国无期涕每倾”,留下了大量忧时伤世,要求抗敌救国的诗篇。
当他被免官归家后,身处逆境仍忘不了过去在南郑前线军营中的生活,忘不了那时候的豪情壮志。但是,至今仍未能北伐杀敌,为国建功立业,实在可叹。在《夜泊水村》中,他写道: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表明了自己抗敌救国的鲜明态度,相信自己虽白鬓不能再黑,但也绝不能错过杀敌报国的时机。可是眼前,却时光易逝,报国无期啊!抒发了他“报国欲死无战场”的悲愤。
他的爱国抱负在现实中不能实现,一腔热血常常汹涌在梦中,在梦境里驰骋疆场,追击敌人。1192年,他已是68岁的老人了。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他无法入睡,想到了自己的处境,也想到了国家的处境。他一生关心的是抗金、北伐、恢复中原,因而自然想到边境和前线。所以诗人写下了《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其中一首写到: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诗人在梦中,那是何等豪迈、壮丽,在那令人神往的境界,诗人仿佛自己骑上披着铁甲的战马,挥舞着宝刀,穿越冰冻的大河,驰骋在皑皑的雪原中,奋勇追击敌人,向着北方胜利前进。从诗中可以看出,陆游时刻都在关心祖国的命运,都在惦记着收复失地,甚至不顾自己年高体弱,还想着要上前线,亲手杀敌。诗写得豪情洋溢,激越跌宕,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诗人正是因为“壮志”未酬,所以更引发了他对沦陷区人民的关心和盼望“王师”前来收复国土的焦急心情。在《秋夜将晚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中,他这样写道:
迢迢天汉西南落,喔喔邻鸡一再鸣。
壮志病来消欲尽,出门搔首怆平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诗人写的是天将破晓,黎明将带给人们希望,但他联系自己的一生,却发出无限感慨和悲怆。最后,他从内心深处迸发出深沉的爱国感情,成为八百多年来脍炙人口的著名绝句。
诗人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腐朽无能,不但不北进中原,收复失地,杀敌救国,全面抗战。反而打击陷害坚持主张抗战的忠义之士,不顾沦陷区人民苦难,依然沉溺于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极为愤慨。在许多诗篇中,都以无限悲愤的感情,表达了对北方遗民的关怀与同情。如《观长安城图》一诗:
许国虽坚鬓已斑,山南经岁望南山。
横戈马上嗟心在,穿堑环城笑虏孱。
日暮烽烟传陇上,秋高刁斗落云间。
三秦父老应惆怅,不见王师出散关。
在诗中作者表达了以身许国、上马杀敌、解救三秦父老的雄心壮志。但是苟且偷安的南宋小朝廷,就是不出兵抗战,我们能有什么办法呢?只能使三秦父老望眼欲穿,总是一年又一年地白白等待,始终也看不到宋军西出大散关,更不用说去收复失地了。诗中真实地反映了遗民盼望王师的迫切愿望和久盼王师不至的悲苦失望之情。
陆游一生均主张坚决抗战,反对投降,虽屡受打击迫害,甚至罢职为民,但直到晚年,其报国杀敌之志弥坚。他在《书志》一诗中说:
千岁埋松根,阴风荡空穴。
肝心独不化,凝结变金铁。
铸为上方剑,衅以佞臣血。
匣藏武库中,出参髦头列。
三尺粲星辰,万里静妖孽
君看此神奇,丑虏何足灭。
尽管写这首诗时,年已73岁高龄,但仍申明了报国杀敌的坚强决心和信念。就是死后,也要凝结成利剑,斩妖杀敌,直到把胡虏消灭干干净净为止。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此时的诗人已积毕生的斗争实践经验,认识到欲实现抗击金军,收复失地的目的。
必须首先除掉奸臣卖国贼。所以他在诗中喊出“衅以佞臣血”的口号(古时两军开战前,有时用敌人的鲜血,涂在己方的战鼓或战旗上,谓之“衅鼓旗”)这是在其他诗篇中很少见的。可见,诗人对“佞臣”的憎恨与对敌人的恨同样地强烈。在73岁时写下的《书愤》中,他表明自己就是死后也要变成鬼雄,杀敌灭虏,报效祖国。直到临终前的85岁,还写下著名的《示儿》诗: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是陆游写给儿辈的遗嘱,也是他写给历史的遗嘱和绝笔诗。在这首悲愤异常的诗篇中,完全表露了他的心志,一直为人民所喜爱。成为鼓舞人民向侵略者进行战斗的号角。
陆游这种至死不渝的爱国精神,无论日里夜里,醒时梦里,都会触动他的侠肝义胆,激发他的悠悠情思,并反映到他的诗作中,成为民族的高洁象征,永远留在中国人民的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