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美好的姻缘,一段美好的君臣关系,一段美好的友谊……凡是好的事物,我们都可以用美来形容,用美去感受。万物之一生,都是对美追求的一生!但是美不是永恒的,就像世界再高的山都有顶,再深的海都有底一样,再美的情也会有疏远的时候,逝去的将一去不回,明智的人不会用情过度。如果任凭感情泛滥而不加以节制,就会失去分寸,失去法度,也就失去人格。
44过度用情追求完美不智
【原文】
情滥无行,欲多失矩。
【译文】
情感过度就没有品行,欲望太多就会失去法则。
【释义】
追求完美是人的本能,有的人在其一生中,千方百计,不惜一切代价,去追求外表的完美,追求婚姻的完美,追求事业的完美……到最后才发现,原来自己梦寐以求的完美状态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是一种不可能达到的状态。
【事典】
在印度佛教的《百喻经》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一位先生娶了一个体态婀娜、面貌娟秀的妻子,两人恩恩爱爱,是人人称羡的神仙美眷。妻子长得眉清目秀,性情温婉,美中不足的是长了个酒糟鼻子。柳眉、凤眼、樱嘴、鹅蛋脸,却长了个酒糟鼻子,好像失职的艺术家对一件原本足以称傲于世间的艺术精品,少雕刻了几刀,显得非常的突兀怪异。
这位丈夫对妻子的酒糟鼻终日耿耿于怀,一次他出外经商,行经贩卖奴隶的市场,他看见宽阔的市场上,四周人声沸腾,竞相吆喝出价,抢购奴隶。广场中央站了一个身材清瘦的女孩子,正以一双水汪汪的眼睛,怯生生地环顾着这群如狼似虎、决定着她一生命运的大男人。这位丈夫仔细端详女孩子的容貌,突然间,他被深深地吸引住了,这个女孩子的脸上长着一个端端正正的鼻子。
这位丈夫以高价买下了长着端正鼻子的女孩子,带着她日夜兼程赶回家门,想给心爱的妻子一个惊喜,到了家中,他拿刀割下女孩子那漂亮的鼻子,大声疾呼:
“太太!快出来吆!看我给你买回来最宝贵的礼物!”
“诺!你看!是一只端正美丽的鼻子,你戴上看看。”
丈夫说完突然抽出锋锐的利刀,一刀朝太太的酒糟鼻子砍去。霎时太太的鼻梁血流如注,酒糟鼻子掉落在地上,丈夫赶忙用双手把端正的鼻子嵌贴在伤口处,但是无论丈夫如何努力,那个端正的鼻子始终无法黏在妻子的鼻梁上。
这是一则可笑而发人深思的故事。人们总是对生活中的事情充满了美好期待,以至于走向追求完美的极端。
完美主义的人表面上很自负,内心深处却很自卑。因为他很少看到优点,总是关注缺点,总是不知足,很少肯定自己,俗话说知足者常乐,不知足当然就会有苦恼了,痛苦也就会随之而来,周围的人受到他情绪感染也一样不快乐。
殊不知,世界本来并不完美,人生当有不足,但我们可以选择走出不完美的心境,而不是在不完美里哀叹,当然,也不是去一味地追求所谓的完美。
武田信玄是日本战国时代最懂得作战的人,连织田信长也相当怕他,所以在信玄有生之年里,他们几乎不曾交过战。而信玄对于胜败的看法更是与众不同,认为“作战的胜利,胜之五分为上,胜之七分是为中,胜之十分是为下。”这与追求完美的想法是完全相反的,他的家臣问他为什么,他说:“胜之五分可以激励自己再接再厉,胜之七分将会懈怠,而胜之十分就会生出骄气。”连信玄终生的死敌上杉彬也赞同他这种说法。上杉彬曾说过这么一句话:“我之所以不及信玄,就在这一点上。”
信玄一直实行着胜敌六七分的方针,所以他从16岁开始,打了38年的仗,从来没有败过一次,而自己所攻下的领地与城池,也从未被夺回去过,德川家康一直将信玄的这个想法奉为圭臬。如果没有信玄这个非完美主义者的话,德川家族300年的历史也许会改写。要记住,欲望太多,不能容忍不完美,用情过度只会给你的人生带来痛苦。
【事典启悟】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因为坚持完美而扔掉了一些他们原本可以拥有的东西,但他们是不可能拥有完美的,尽管他们还在永远找不到完美的地方到处搜寻,最终结局必然是落空。其实,有缺陷的人生才是世界的常态,没有缺憾我们便无法去衡量完美,仔细想想,缺憾其实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完美。
45上司没有度量就会失去威信
【原文】
上无度失威,下无忍莫立。
【译文】
上司没有度量容人就会失去威信,下属不能忍受屈辱就不会成就事业。
【释义】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人没有十全十美的,贤能有短也属于常理。“重大节,宽小过”,以轻罚或赦免不罚来唤起有过者的良知,上司的威信才能得以维持。
【事典】
解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晋国大夫,他为人正直、公私分明,从来不会公报私仇。他有一位如花似玉、年轻美貌的爱妻,叫芝英,夫妻两人相敬如宾,百般恩爱。可是有一天,有人向解狐告密说,他的爱妻与他的家臣刑伯柳有着非正当关系,解狐认为不可能会这样,因为他知道刑伯柳这个人向来安分守己、忠厚老实,不可能做出那种出格的事来。
为了调查清楚这一秘闻是否属实,解狐想出了一个计策。第二天,他假装告诉妻子说,自己突然接到皇上圣旨,需要到边远区域执勤几个月。由于情况紧急,解狐与妻子说了几句安慰的话,就匆匆上路了。
妻子芝英装出难舍难分的样子,哭哭啼啼地不让解狐离开,其实她得知这个消息后,心里一阵窃喜,心想再也不用小心翼翼、偷偷摸摸地与刑伯柳往来了。
解狐前脚一走,她后脚就偷偷溜进了刑伯柳的房间,两个人大白天就在房中如胶似漆地缠绵在一起。这时,只听“哐”的一声,房门突然被撞开了,解狐怒气冲冲地闯了进来。芝英和刑伯柳俩人在床上吓得目瞪口呆,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芝英这时才知道,原来丈夫根本没有到外地执行任务,而是在不远的地方悄悄隐藏起来,等到有人向他报告“后院失火”了,他就火速赶回家中,所以才将二人通奸一事弄得水落石出。
解狐将刑伯柳连同自己的妻子一起捆起来,严刑拷打。妻子才不得不承认是自己对年轻英俊的刑伯柳心存好感,就开始有意接近刑伯柳。刑伯柳见芝英长得如花似玉,心里也对她产生了爱慕之情,于是,两人情投意合,交往越来越深,一发不可收拾。解狐一听,怒火中烧,气就不打一处来,就狠狠地将二人痛打一顿,然后赶出了家门。
有一次,解狐的好友晋国大夫赵简子向解狐请求推荐人才来担任他所属领地的国相职位。谁最适合这个职位呢?解狐思考了半天,觉得在他认识的人中,只有他原来的家臣刑伯柳这个人忠心耿耿,机灵聪明,办事能力强,于是,就把他推荐给了赵简子。
刑伯柳出任国相一职没多久,就将赵简子下属的领地治理得政通人和,到处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赵简子见刑伯柳果然是非同一般的一表人才,就高兴地对刑伯柳大加赞赏了一番,还夸奖说解将军识人的眼力有多准!
刑伯柳这才知道是解狐推荐了自己。想到解狐不计前嫌,秉公举荐自己,刑伯柳内心充满了感激之情。于是,决定到解狐的府上表示一下谢意。
刑伯柳来到解狐的府门前,恭敬地对门官说:“我前来找解将军,是特意来向他道歉来了。刑伯柳早年投靠解狐将军,将军对我恩重如山,我却做出对不起将军的事来,感到非常愧疚,但将军却以大度为怀,不计小人之过,秉公举荐我,让我受益匪浅,在下十分感激将军的厚爱。”
门官传话给解狐,刑伯柳站在门前等候,却久久不见回话。他正在疑惑不解的时候,只听见“嗖”的一声,一支箭擦着他的耳根飞了过去,刑伯柳被吓得魂飞魄散。解狐走了出来,又一次冲着刑伯柳做射箭状,并警告他说:“我推荐你,只是因为你有那方面的才能,可是你与我爱妻私通之事让我恨之入骨,你还敢送上门来找死!快走吧,不要让我再见到你,否则我要了你的性命。”
刑伯柳见此状,便仓皇逃走了。
【事典启悟】
解狐始终不肯原谅刑伯柳与妻子私通一事,他越是这样越说明他推荐刑伯柳确实是出于公心,没有将个人恩怨与公事混为一谈,这是怎样的一种度量?正是这种大度为怀的修养,成就了解狐不公报私仇的美名。
46与上司保持距离方能远离祸患
【原文】
上下知离,其位自安。
【译文】
上司和下属都懂得保持一定的距离,他们的地位自然就会保全了。
【释义】
与上司之间的关系必须有一个度,虽然有时候上司并不会明确地跟你说他介意什么,但事实上他心里还是很忌讳一些事情的。当你与上司相处时千万要把握一个原则,即与上司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无论上司多么尊重你、欣赏你,作为一个下属都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约束自己的言行,而不应得意忘形,趋炎附势,阿谀逢迎,有意与上司套近乎。
【事典】
公元前356年,田因齐登上了齐国国君的宝座,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着名的齐威王。在开始的几年里,齐威王将国家交给几个卿大夫治理,结果,不但国内弄得一团糟,韩、赵、魏、鲁、卫等国家也经常来进攻。齐国丧失失地,连吃败仗,国势更加衰弱。
为了使齐国富强起来,齐威王决定从整顿吏治入手。于是,他假装不理国政,沉湎于酒色之中,经常做彻夜之饮。实际上,他常常明察暗访,细心调查全国各地官员为政的情况。掌握了详细的真实情况后,他开始行动了。
一天,齐威王传令将全国72个县令长官都召集到国度临淄开会,并在大殿外烧了一锅开水。他先点名叫出即墨县的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了即墨,天天有人告你,说你怎么怎么不好,我就打发人去即墨调查。他们到了那里,看到地里长着绿油油的庄稼,百姓都挺安分守己,脸上透着光彩,好像不知道有什么苦楚,不知道有什么纷争似的,这是你治理即墨的功劳。你专心一意为百姓做的,一点儿不来跟这儿的大官们套近乎,也不送礼给他们,他们怎么会不说你的坏话?像你这种老老实实、勤勤恳恳,不吹牛、不拍马的太守,咱们齐国能找到几个?”
那些状告他的人一听,觉得脸上火辣辣的,脊梁骨里直冒凉气,恨不得钻到地底下去。
齐威王又把阿大夫叫上来,对他说:“自从你到了阿城,天天有人夸奖你,说你怎么怎么能干。我就打发人到阿城调查。他们到了那里,瞧见地里乱七八糟地长满了野草,老百姓面黄肌瘦,连话都不敢说,只能暗地里叹气,这都是你治理阿城的罪恶。你为了欺压人民,装满自己的腰包,接连不断地给我的手下送礼,叫他们好替你吹牛,把你捧上天去。像你这种专门贿赂巴结上司、哭动人情的贪官污吏,要是再不惩罚,国家还成体统吗?来人,把他扔到大锅里去。”武士把阿大夫烹煮了。吓得旁边那些得过阿大夫好处的人,也两腿直哆嗦,屁滚尿流。
这时,齐威王又把那些平时不分青红皂白,颠倒是非的十几个人叫出来,骂着说:“我在宫里怎么知道外面的事情呢?你们就是我的耳朵、我的眼睛,可是你们贪赃受贿,昧着良心,把坏的说成好的,把好的说成坏的,这就好比扎伤了我的眼睛,堵上了我的耳朵。我要你们这些臣下干什么?把他们都给我烹煮了!”这十几个人吓得跪倒在地上,苦苦哀求,齐威王就挑了几个领头的,给予了惩罚。
齐威王的举动令齐国朝野及其邻国为之震惊,原来,他在沉湎于酒色的幌子下,对朝廷内外的官员进行了详细的考察,那些只知与上级官员套近乎却荒废了政绩的地方人员,还有那些接受官员贿赂的人员都没有逃脱受惩罚的结局。
【事典启悟】
即墨县的大夫不与当地的大官套近乎,不巴结讨好他们,虽然受到当地官员的恶意攻击,但最终还是靠自己勤勤恳恳的为官从政,赢得了国君齐威王的肯定;而阿大夫不断与上级靠近乎,又是送礼,又是溜须拍马,因而荒废了政绩。齐威王了解实情后,阿大夫还有那些收受贿赂、与他关系来往过密的贪官污吏接连遭到了惩治。这就是上下级之间是否懂得保持一定距离所导致的截然相反的两种结果。
上下级之间应保持怎样的距离才是合适呢?我们都知道“刺猬”法则:两只刺猬,由于寒冷而拥在一起,可各自身上都长着刺,刺得对方睡不舒服,于是它们离开一段距离,但又冷得受不了,于是又凑到一起……几经折腾,两只刺猬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距离,既能互相获得对方的温暖又不会被对方刺痛。这个关系同样适用于上下级之间。
上下级之间保持距离就是要做到相互尊重。大凡每个人都喜欢被人尊敬的感觉,身居高职的上司更重视这种感觉。我们需要时刻提醒自己,作为“雇员”与上司的位置别造成错位,即使提建议或者批评上司,也必须从上司可以接受的“尊敬”角度去“出击”,使上司在感到被尊敬的情况下接受你的意见。
47君臣关系不宜过于亲密
【原文】
君臣殊密,其臣反殃。
【译文】
君主和臣子过于亲密,做臣子的反而会招来祸殃。
【释义】
君臣关系是不平等的,皇帝高兴时,臣为君之心腹;皇帝不高兴时,臣为君之土芥,因此,臣子与君主之间关系不宜过于亲密,哪怕是皇上的心腹爱将,不二忠臣,如果臣子定位不准,尺度把握不当,也可能成为皇上不满的牺牲品。
【事典】
魏徵是唐太宗时期着名的谏臣,也是《止学》作者文中子的及门弟子,他与房玄龄、杜如晦、李靖等文中子的其他几位弟子协助唐太宗一起缔造了“贞观之治”,开创了初唐盛世的局面,其间文中子思想所起到的作用是功不可没的。
人们都说师徒之间有着一定的传承关系,魏徵是怎样将文中子的止学功夫演绎得炉火纯青的呢?
魏徵以敢于在皇上面前直言而出名,曾有几次惹得太宗皇帝动过杀心,他是否真的在最高统治者面前不知进退,不知为止,一意直谏呢?显然不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