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陶谦染病,日渐严重,便派人以商议军务为名,把刘备从小沛请来徐州。陶谦躺在病榻上对刘备说:“今番请您前来,不为别事,只因老夫病已垂危,朝夕难保;万望您以汉家城池为重,接受徐州牌印,老夫死亦瞑目!”刘备说:“可让您的二位公子接班。”陶谦说:“其才皆不能胜任。老夫死后,还望您多加教诲,千万不能让他们掌握州中大权。”刘备还是辞让,陶谦便以手指心而死。陶谦死后,徐州军民极力表示拥戴刘备执掌州权,关羽、张飞也再三相劝。至此,刘备才同意接受徐州大权,担任徐州牧。
【事典启悟】
刘备之所以三辞徐州,是出于对当时情势的清醒认识。当时的徐州正处于战乱之地,野心勃勃的曹操正虎视眈眈。一旦接管,兵锋相向自不待言。此外,邻近的军阀如袁术、吕布、袁绍之辈都在觊觎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徐州,怀有兼并野心,这些都是潜在的危险。由此可见,当时的徐州并不是一颗好吃的果子,弄不好就会有惹火烧身的危险。即使徐州牧陶谦真心相让,其部下能否心悦诚服,都是很现实、很严重、很迫切的问题,不容刘备不顾虑!
当然,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徐州,对于刘备来说,毕竟具有巨大的诱惑力。因而陶谦一死,在外有北海相孔融的支持、内有糜竺及徐州军民广泛拥戴的情况下,刘备便不失时机地同意接替陶谦任徐州牧,将徐州据为己有。这样不但博取了仁义忠厚之名,而且还赢取了民心。
42破坏原则是荣显的死穴
【原文】
人无誉堪存,誉非正当灭。
【译文】
人没有名誉可以存活,不是正道得来的名誉却能让人毁灭。
【释义】
我们经常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谓知止,在对待荣誉上的表现就是不要迷恋不正当的显贵之位,去做有损原则和以权压法的事情。
历史上一些非常着名的人物,他们的英明伟大之处就在于能在关键时刻身体力行各项典章制度,并以身作则维护国家制度和法律的权威,不会于原则都不顾纠缠某些荣誉和身位,该放手时则放手。
【事典】
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就是政客中最懂得知止、懂得遵守原则的杰出政治领袖人物。
在美国历史上,乔治·华盛顿作为美国的开国元勋,他领导美国人民彻底摆脱了英国殖民者的统治,由此走上了独立自主的道路。
独立战争的胜利为华盛顿赢得了巨大的荣誉和威望,当时许多军官都希望由他来做国王,华盛顿对此却给予了深有讽刺意味的回复,他说:再也没有什么建议比让我成为国王更令我觉得受到冒犯和谴责的了……于是他谢绝了所有邀请,返回弗农山庄像从前一样过着农场生活。这是华盛顿第一次在权位和荣耀面前说“不”,并由此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1789年,华盛顿当选为制宪会议主席,随即被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1792年连任;1796年任期届满之后,美国朝野绝大多数人士要求华盛顿再次竞选连任总统,但华盛顿坚决拒绝了公众的这一请求,并在1796年9月发表了着名的《告别词》,说服国会,让他卸任回家养老。
这是华盛顿第二次在权位和荣耀面前说“不”。他的这一决定创立了美国总统最长可连任两届的传统,并对美国以后的总统任期制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此后,除了富兰克林·罗斯福在当时特殊情况下连任三任总统之外,以后任何总统的任期都没有打破过这一传统。
其实,从当时的形势来分析,华盛顿连任第三任总统是很轻松就能成功的事情,再加上其本人灵活务实的领导能力和克己奉公的道德修养可以为他的连任起到如虎添翼的作用,但是,他在众人期待面前坚持了自己的立场,坚决拒绝连任。
尽管对于华盛顿做出这一出人意料决定的具体原因,许多历史学家还没有形成一致认识,但是这跟华盛顿对自己认真的剖析不无关系。
虽然华盛顿在任职期间,以兢兢业业的责任心赢得了人民的拥戴,看上去干得得心应手,事实上,华盛顿常常是以如履薄冰的心态来领导这个国家的,正如他本人在就职演说中所讲到的:总统一职使我焦虑不安……斗转星移,我越来越感到隐退的必要和亲切,因为岁月催人渐老,身体常感不适。另一方面,国家召唤我担负的责任如此重大和艰巨,而我天资愚钝,又无民政管理的实践,应该倍觉自己能力之不足,因此必然感到难以荷此重任。正是基于这样的自我剖析,才使他做出了在常人看来不可思议的决定。也正是在当时人们看来不可思议的这一决定,才成就了华盛顿在美国甚至在世界人民心目中的光辉形象。
假设一下,如果华盛顿不是一个理性主义者,而是一个个人英雄主义者,将自己的行为凌驾于理性原则之上,做出有损理性原则的事情,于美国人民认为自己劳苦功高就应该在总统位子上长久待下去,应终生享受殊荣,那么华盛顿就不会成就今天的美名,美国或许也会是另外一个样子。
【事典启悟】
与华盛顿等具有较高修养的政治风云人物相比,那些在人类历史上以杀戮、屠城为代价而权倾四海的“英雄豪杰”,那些大大小小争权夺利、不惜弑父杀子的一代“枭雄”,那些装神弄鬼、沐猴而冠,一朝手握权柄就胡作非为者,显得无比卑微渺小。
还有现今那些在任职期间本来做得很不错,政绩得到了公众的肯定和好评,但任期期满,到了该退出政治舞台时候,还在位子上死死抓住权力之柄不肯放手,被荣誉的耀眼光环冲昏了头脑,结果遭到人们的非议,为自己的政治生涯添上了非常不光彩的一笔。这就是不识时务,贪恋名誉和权位的错误行为。
43上下无争,名誉就不会被废弃了
【原文】
上下无争,誉之不废焉。
【译文】
上司和下属没有争斗,他们的名誉就不会被废弃了。
【释义】
名誉、身份、地位永远都是上面主动授予的,而不是自己强硬索要来的,如果下属不考虑自己的身份,觉得自己应该得到什么样的名誉或权位,没有得到而备感不公,或者对上级施加压力的话,不但不会得到想要的名利和权位,反而会受到种种排挤。
【事典】
提起清朝的湘军,人们自然会想起它的创建者曾国藩。曾国藩是在他的母亲病逝,在家守丧期间响应咸丰帝的号召,组建起湘军的。不能为母亲守三年之丧,这在儒家看来是不孝的,但由于时势紧迫,他听从了好友郭嵩焘的劝说,“移孝作忠”,出山为清王朝效力。
可是,他的锋芒太露,好胜心强因此处处遭人嫉妒,受人暗算,连咸丰皇帝也不信任他。1857年2月,他的父亲曾麟书病逝,清朝给了他三个月的假,令他假满后回江西带兵作战。当时曾国藩伸手要权被拒绝,随即上疏试探咸丰帝,说自己回到家乡后日夜惶恐不安,“自问本非有为之才,所处又非得为之地。欲守制,则无以报九重之鸿恩;欲夺情,则无以谢万节之清议。”咸丰皇帝十分明了曾国藩的意图,他见江西军务已有好转,曾国藩此时只是一只乞狗,效命可以,授予实权万万不可。于是,咸丰皇帝朱批道:“江西军务渐有起色,即楚南亦就肃清,汝可暂受礼庐,仍应候旨。”假戏真做,曾国藩真是哭笑不得。同时,曾国藩又要承受来自各方面的舆论压力。此次曾国藩离军奔丧,已属不忠,此后又以复出作为要求实权的砝码,这与他平日所标榜的理学家面孔大相径庭。因此,招来了种种指责与非议,再次成为舆论的中心。朋友的规劝、指责,曾国藩还可以接受,如吴敏树致书曾国藩,谈到“曾公本以母丧在籍,被朝命与办湖南防堵,遂与募勇起事。曾公之事,暴于天下,人皆知其有为而为,非从其利者。今贼未平,军不少息,而迭遭家故,犹望终制,盖其心诚有不能安者。曾公诚不可无是心,其有是心而非讹言之者,人又知之。奏折中常以不填官衔值被旨责,其心事明白,实非寻常所见。”吴敢把一层窗纸戳破,说曾国藩本应在家守孝,却出山,是“有为而为”。上给朝廷的奏折有时不写自己的官衔,这是存心要权。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曾国藩忧心忡忡,遂导致失眠。朋友欧阳兆熊深知其病根所在,一方面为他举荐医生诊治失眠,另一方面为他开了一个治心病的药方,“歧,黄河医身病,黄、老可医心病。”欧阳兆熊借用黄、老来讽劝曾国藩,暗喻他过去所采取的铁血政策,未免有失偏颇。朋友的规劝,不能不使其陷入深深的反思。
自率湘军东征以来,曾国藩有胜有败,四处碰壁。究其原因,固然是由于向上索取权力,却没有得到清政府的充分信任,未被授予地方实权所致。同时,曾国藩也感到自己在修养方面有很多弱点,在为人处世方面固执己见,自命不凡,一味蛮干,为此所到之处,常与人发生矛盾,从而受到排挤,经常成为舆论讽喻的中心。经过官场多年的实践,曾国藩深深意识到,仅凭他一人的力量,是无法扭转官场这种状况的,如若继续为官,那么唯一的途径就是,为人低调,与上无争。这一改变,说明曾国藩在宦海沉浮中,日趋成熟与世故了。
【事典启悟】
曾国藩官场生涯的成功启示我们,要视名利为烟云,当名利场中的过客,万不能因名利而高人一等。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对于不属于自己应得的名和利,绝不可要,否则,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个沽名钓誉者,即便能暂时获得某些大红大紫的得意和快意,日后真相大白时,也必有无穷无尽的烦恼接踵而来;其次,对于那些勉强可以得到的名和利,要有一种谦让的精神,将其推让与他人,这既会增加同事间的友好关系,又是个人具有自知之明的一种表现;再次,即使是自己应得的名和利,也要善于将其化为前进的动力,绝不能使其成为人生的负累、前进的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