筹划垦牧公司
张謇实业救国,也很重视农业,因为中国本来就是以农业为本的国家,所谓的民以食为天,张謇曾著文说:
让溯三代,旁考四洲,凡有国家者,立国之本不在兵也,立国之本不在商也,在乎工与农,而农为尤要,盖农不生则工无所作,工不作则商无所琵,相因之势,理有固然。(张文君《实业之梦——张謇传》)
张謇将大生纱厂经营上路之后,就把目光投向了农业。
苏北沿海,长江与古黄河泥沙大量冲积,令海滩面积不断地扩大。就说掘港,自北宋到嘉庆年间,海滩每年都在以34丈以上的速度向前淤进,最多的时候能够达到135丈。所以自****海门到赣榆沿海皆有许许多多的荒地,很长时间以来,这里的一般居民就把煎盐当成一种主要的营生。另外,有时也从事垦殖和放牧的行业。随着海岸线的一天天推移,农垦事业的自然条件越来越好,越来越便利。自雍正初年至光绪中期,朝廷下令让当地的老百姓做开垦荒地的工作,还专门做出了规定:水田六年,旱田十年起科。
这是在鼓励老百姓要重视开垦荒地这项重要的工作。
朝廷早在1895年的时候,曾委派张謇去东海办“团练”,那时,他站在通海交界处的海滩之上,看着这大片的荒地,心中便涌动着一些想法,觉得面积这样大的一片荒地,荒着太可惜了,如此好的资源为什么不能好好地利用呢?
然而,根据那时的实际情况,张謇并未实施什么。如今,自己的厂子办起来了,也有经济实力了,于是,张謇又想到了这一问题。然而,更为直接的问题是,他如果在这些荒地上搞垦殖,能够对自己的大生纱厂给予棉花供应。
于是,张謇决定搞垦殖业。
当然做这些事情必须要经过当地的政府,与当地的政府商议,这些荒地虽然没有利用起来,可还是属于国家的,他没有擅自开垦的权力。
于是,他便去找两广总督刘坤一。在办大生纱厂的时候,刘坤一已经给予张謇很大的支持,这个老头年龄虽大,然而,很是有用,张謇很是信任和依赖他。
张謇把自己的想法给刘坤一一谈,刘坤一也很感兴趣,但他的脑子里对此还是模糊不清,跟不上张謇的思路。张謇也知道不可一日促就,需要慢慢地谈,于是就反复找他和他进行商讨,逐步地使刘坤一打开思路,慢慢明朗起来。如此,事情就逐步商定了。
张謇先是帮刘坤一代写了一篇《拟变通开垦海门荒滩奏略》,向朝廷呈报。
朝廷方面接到奏疏之后,因为这是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大好事,并且也知道张謇大生纱厂办得不错,有相当的经济实力,因此很顺利地就给批准了,颁发圣旨让张謇承办此事。
这样,张謇在开垦海滩荒地这件事上,也有了光明正大的理由,可以大刀阔斧地干了。
1900年,即光绪二十六年秋,张謇在通海交界处的吕四开始认真筹办“通海垦牧公司”。后来,在民国十年,张謇在牧乡高等小学演说时说:“垦收效迟,没有五年、十年、十五年、二十年,不会有什么成效;牧牛牧羊,只要有草,收效便会很快。以速代迟,能周转经济,这便是通海垦牧公司的由来。”
获取土地
朝廷的旨意颁发了,公司的名字也定了,接着便是汇聚资金,此时的张謇已经非刚起步办大生纱厂时候的张謇了。那时候的张謇不但没钱,而且没经验,对于经商办厂那真是一抹黑。而现在张謇什么都有了,办起来轻车熟路。
如今张謇办厂办公司,信任和支持他的人也多了,一听说他要兴办企业,那些有钱的士绅们像李审之、张云梯等都愿意出钱。所以,张謇很快就筹集到三十万两的资金。
有了这些钱,于是开始着手干起来。
那一天,天气晴好,风和日丽。就在这一天,张謇派的陆师学堂毕业生当中的优秀学生江导氓、章亮元和洪杰等一些人有的手里拿着,有的怀里抱着,有的肩膀上扛着各种仪器,从大生纱厂出发了,他们要去海边勘察测量,制订垦牧规划。由于要开辟新的战场,也为了自己的才华能够得以展现,这些人们也都阳光明媚,个个喜气洋洋,就像是列队娶新娘一样。这让沿路的人们见了很是羡慕和好奇,问说:“干什么去呀?”答说:“干什么去。”
一时间,那片海滩的荒地成了人们谈论的焦点,大家会面都会谈论到那片荒地将要被开垦的事。然而,那块地荒着也就荒着了,谁也没有想到它会如何如何,如今却有人来利用它发大财了,这使那些有发财梦想而无发财胆略又心里不纯正的人感觉心里不平衡了。不平衡了,怎么办?他们就会给张謇制造一些事端出来。
他们制造事端也是有光明正大的理由的。
说起来,这片荒地,产权也极为复杂,有营产、有学产、有民产、有灶产,名目真是很多很多,因此这些人要制造事端的话,理由是很充分的。而有本事闹事,有胆量闹事的人又往往都是些有点势力的蛮横的人。最令张謇头疼的是当地一个姓汪的盐运使,他们家在200年前就来到这里开办盐场,把角斜堤东一带烧盐的生产与运销尽皆垄断了去。在这200多年中,他们家在这里成了权霸一方的大财主,还掌握着盐民们的命运,自是骄横惯了。如今张謇要在此开荒种棉花,他们会甘心失去祖先留传下来的财富之源吗?于是,便仗着自己那点势力和小见识,硬是不肯把土地的所有权转让给张謇。那块荒地是他们的灶产,张謇一时也感觉很是棘手。张謇亲自上门交涉了几次,跟人家说好话,讲大道理,说为国家等等,可是人家就认准了那个挣钱无非为你自己这个死理,他们认为张謇只是打着为国家的幌子营私利而已。还说,我不管你是为国还是为私,反正这块地是我们家的,我们就是不让!任张謇这个状元磨破了嘴皮也毫无用处。那时候,盐运使汪家的家族主要代表人名叫汪门雨。这个汪门雨有个绰号叫“汪洋鬼子”。汪洋鬼子召集族中有声望的聪明人想了一个对付张謇的好计策。“汪洋鬼子”说:“他张謇自认为是个状元,还是奉旨办差,想怎么的就怎么的,没那么容易!今天把咱们一家子召集在一起就是要想个法子对付他张謇。”
由于关涉利益,都很上心,不愿张謇来此开垦。他们一家子绝大部分都积极献计献策。他们言言讲讲,好一番计议。然后汪洋鬼子汪门雨又对他们精密布置一番,让他们各自下去行动。
此为利益的相争,很是残酷的比拼,汪氏一门精心组织的抗垦斗争终于爆发了。
那时候,张謇在角斜堤东汤家灶这一带的开发代理人是李春霖,李春霖是很支持张謇开垦计划的革新派,每事都很尽心尽力。如此,汪氏一门就首先把矛头指向了他。
这一年的冬天,汪氏家族精心鼓动和组织了许多盐民,手里拿着刀子、斧子一起向李春霖家冲去,他们嘴里高声喊着:
“我们要草田!”
“我们要烧盐!”
“我们要吃饭!”
他们冲进李春霖家后,被汪家的人鼓动着,看见房子就烧、看见人扬起刀斧就砍。顿时,李家乱了套,遭了灾。大火呼呼燃烧着,李家很快便成了一片灰烬瓦砾,人也是死的死,伤的伤。李春霖事先得着信跳墙逃跑了,若不是这样,恐怕很难有什么好结果。李春霖去找张謇,然而,一切都来不及了。他又急又恨又惘然,一时不知道如何是好。回过头来,就又去找张謇,要张四先生出头为自己雪恨报此深仇。一向沉稳的张謇此时也是又急又气愤,想这汪家真是太过分,也太目无王法了!
汪洋鬼子汪门雨聪明反被聪明误,此大案一时震惊了全国,他本想以此来阻止张謇的垦殖计划,没想到,倒让自己陷进去了。在张謇的全力支持下,李春霖向官府递交了状子,告汪氏家族目无王法,聚众杀人放火。于是官府开始传汪门雨。汪家也是动用一切关系来打这场官司。此场官司打了长达一年多的时间,州、厅、部、省多次派官吏前来清查和调理。汪洋鬼子汪门雨家因为打这场官司,耗尽了钱财,还打输了官司。最后省衙作出判决,让汪氏家族赔偿李春霖家所有的损失,惩办肇事者,不准再次干涉垦殖计划,汪氏盐业向北迁移至琼港一带。
搬开了汪氏家族这个巨大的绊脚石,张謇的垦殖计划才得以顺利实施。
由于都是荒地,常年不用,因此价格也相当的低廉,不过这也算公平合理。还有的土地所有人根本就不在乎这块荒地,一分不要白白送给了张謇,因此,对于张謇来说,拿下这块地,投资非常少,这也更有利于将来公司的运营。
开工初见成效
张謇以相当低廉的价格把海滩荒地征收过来之后,在光绪二十六年正式成立了公司,开始开垦。本是一片兔跑鹰飞的乱草荒地,现在就要变成秀美的生金之地了,这也是大快人心之事。
张謇办这样的事,雷厉风行,可谓是干净利索,他广写招贴,招用当地许多精明强干的劳动力,很多都是这片荒地原来的权力持有人。他们来到这里成为张謇雇佣的人后,干劲很大,也很有兴致,他们都揣测着张謇是如何把这块蛮荒之地变成产金地的。张三根对李四驴说:“咱们这片没有用的地,多少年都一直荒着,张四先生真能有那么大的本事?”李四驴说:“那可说不来,咱们的张四先生是状元。”张三根说:“不是说状元就一定行了,主要是他办起的大生纱厂给人信心。也许张四先生还真有办法。”“是呀!”“是呀!”“那咱也跟着张四先生沾了光了。”“张四先生本来办公司办厂就是富强咱们大清国的。”
不说他们议论,只说张謇,他亲自动手拟写制订了《招佃章程》,并认真修改了七次,然后,向沿海各个村庄广为招贴,他不但只招那些精明强干的劳动力,还特别照顾那些生活极其贫困的人,使不少这样境况的人都来投奔张謇,由于感激张謇,他们干活也很卖力气,这里就成了他们的家,赖以生存的地方。
张謇实施的第一个首要工程是拦海筑堤。大家伙干劲很足,泥里水里地干,个个不怕脏,不怕累,两三千人不到一个月便完成了任务。张謇也很高兴,心说,以后一定好好干,不辜负这些人对自己的信任。可是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年的秋天,经过数次大风潮的洗礼,拦海筑堤彻底垮了,变得零零碎碎残破不堪。心疼得张謇几欲落泪。
不过,张謇不是只会站在那里长吁短叹的人。在这最为紧要的时候,他带领着江导氓等人,及时赶到了大堤上,该操锹的操锹,该堆土的堆土,该挑水的挑水,迅速出击,加紧修复赶工。他们不分昼夜地干,把浑身的劲儿都使了出来。不管下多大雨也不停歇,汗水、泥水、雨水混在一起,把他们整个都给糊了起来。有时被碰伤了,还混合着血水。可是他们谁都不觉得这有多苦,有多累。他们都把这个公司当成自己的了,公司的事情,也就是他们的事情,如果公司完了,他们也就失去了饭碗,甚至是流离失所,仍旧过着衣食无着,到处流浪的生活。
张謇,也总是身现第一线,在最险工段巡查,指挥和调拨抢堵物资。他总是急急火火地穿梭在芦苇丛中,哪里急往哪里去。他的辛苦之状也是显而易见的。即便是进城到了其他地方,他心里也总是装着这件事,一遇风吹草动,即马上挺身而起,像要出兵打仗一样,常常是一夜难以合一下眼。
张謇实施的第二个工程是开河、造闸、筑路、修桥和盖屋等一系列配套工程。
张謇以资本主义大农业的方式进行统一的规划,于方圆二百里范围内,格局整齐划一,桥、堤、路、闸等各施适其所。当中建成了八条堤,首先是建成外堤、里堤、次里堤三大层次。各层次区间再分作格堤。堤长是三万六千多丈,隔作八个区域:第一个区域做牧场,第七个做垦区,依次第按顺序相称。
在水利方面,张謇专门请来了荷兰的工程师进行规划和设计,建造成了三座大闸,开凿五条河流,宽的有十丈,窄的有五丈。沿堤长三万六千多丈,都是六尺深浅。支渠四丈宽,五尺深,如此,可得91.761亩纯耕地,以百亩为界,一界分成五轭,一轭20亩。修建169座大桥,257座小桥,75条涵洞。沿堤或槐界各依照统一的标准筑有大道,纵横相交,条条大道皆平直伸延,大道两边栽有槐柏或是冬青树、银杏树和株柏等树木,风景优美,蔚为壮观。
垦牧公司设于二堤以内,每个区也都设有分属机构,上下之间对于加强管理很有好处。
张謇实施的第三项工程就是开荒种植。他们研究制定了很好的“招佃”方案,也就是到了收花的季节,双方达成协议,公司收40%,让佃户收60%,春熟一亩地需向公司交纳一角五分的小洋。
张謇还亲自前往棉垦区对美国产的优良棉花种子进行推广。那时候的人民最爱种植本地的棉花,也就是通棉,总感觉从外国引进来的洋玩艺儿靠不住,说:“他们外国人都不是好东西,他们就会坑咱们中国人。引进他们的种子会不会不出苗?”“都是朝天果,一下雨便会被雨水泡烂,不能种植的。”
有了这样的想法,佃农们自然不愿意种植洋苗,还是种植自己的老种子。
张謇招集公司高层专门商量这个事情,最后研究决定,和棉农们进行签约,根据预计,如果从国外引进来的洋棉花产量没有本地的通棉高,便按照本地的通棉来计价;如果比本地的通棉产量高,就根据洋棉花的实际产量计价;垦牧公司对棉农们也有一个必须遵守的要求,就是把所有生产出来的棉花卖给张謇的垦牧公司。不能擅自转卖给别人或别的单位。
这一下,那些内心摇曳不定的棉农们心里踏实了,可以放心大胆地种了。他们觉得张謇对他们真是太好了,他们非常信赖张謇。
由此,也吸引了很多很多棉农来投佃。种棉花的佃农一下子剧增至五千户之多。
这些种棉花的佃农都非常的勤劳,荒地里本来是杂草丛生,乱七八糟,也正因如此,才使得土地非常肥沃,很适宜种植棉花,他们听从张謇的指挥一点点地进行清理,填坑铲丘,拔除杂草,去除荆棘,干得一丝不苟。
每到农作物生长旺盛的夏季,这片荒地,就会满是绿茵,枝繁叶茂,让人充满了丰收的希望。至晚秋季节,大团大团的棉花,就像是洁白的银子结满了枝头,又像是白云朵朵盛开,看到这样的景象,即使再忧愁的人,也充满了喜悦,充满了自豪感……
好地产好棉,没过多少年,垦牧公司收入便相当丰厚了。到1910年前后,一年便能够获得两万多担上佳的纯棉花。
垦牧的壮大和延伸
张謇的垦牧公司越办越红火,规模越来越大,他非常重视垦牧行业,因此干此行业也非常的用心和卖力。他曾在文章里写道:
中国古圣人之功,莫大于平水土教稼稿。必水上平而后稼稽兴,必稼秸兴而后衣食足。西人亦言人生要素为衣食住。衣食住之源在农,古之赖农以给衣食者惟丝与麻,棉之兴不及千年,其用乃弥普遍而弥广大。其给食赖五谷,而稻麦之用通古今中外……既为人生所需之至重,即为世界实业之至大。(南通市港闸区实验小学《学校创始人张謇先生生平》)
看来他确实把垦牧行业看成是极为重要的一项行业,他总是把能为国家做事看成是自己的使命所在,自己的天职,常常为此感到欣慰和自豪,他渴望祖国的富强,使那些西方列强不敢小觑。在这项有利于国家富强的事业中,他越做越有兴趣,越做兴味越浓,每战胜一次困难,每取得一次成绩,他都会相当的欣慰,他曾经集庄子和韩愈的美文佳句道:
庄周以至人自居,乃谓游逍遥之墟、食苟简之田,立不贷之国;
韩愈为天下所笑,独将就国家之事、耕宽闲之野,钓寂寞之滨。
通海垦牧公司,张謇办得很成功,在此基础上,他又进行拓展,在其他地方进行开垦,沿吕四往北一直到陈家港,大兴垦殖行业。
1914年,办起了大有晋公司。
1916年,办起了大豫公司。
1917年,成立了大费公司。
1918年,成立了话成公司。
1919年,成立了大丰公司、大纲公司和阜余公司。
1920年,中孚公司、遂挤公司、通遂公司、大佑公司、通兴公司、合德公司、新南公司等先后成立。
前前后后,他一共成立了21个公司,遍及江苏沿海各地。这些公司投资多的超过百万元,少的数十万元,垦地数十万亩,开垦荒地总数有一百多万亩,哪一年的产量都在二十万石上下。张謇的所有开垦计划虽然因为欠人家帐太多,没有能够完全实现,然而对于纺织原料也的的确确是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一条龙的综合开发,自原料生产至加工和外运,说明张謇的的确确是一位气魄宏大的实业家。也令他的“棉铁主义”有了实现的基础。张謇将他的状元之才用于公司的运营和管理,这些公司为了让远利和近利结合在一起,开展了多种经营。拿大豫公司1924年前后的统计来说,籽棉产量是十六万担,豆、麦和玉米的年产量是2.2万担,盐产量是20万担、织布机1400台、蜂群60箱、500只猪、500头牛、羊600只、10000只鸡鸭。这不但让寂寞荒凉的海滨发生巨变,还很快出现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气象,也给将来的繁荣和发展打下了扎实的经济基础。张謇为了让这块海滩荒地变成更为丰厚的产金地,他又把目光投向了文化教育和人才的培养上。他想,应当让200户拥有一所小学,计划在十年之内完成对小学教育的普及。在他的心中,已经有了师资资源的计划。
张謇的实业随着他的韧劲不断向前发展,资本不断地积累,越积累越是雄厚。为了很好地利用纱厂的棉籽、下脚、飞花和剩余动力,很快他又在唐闸创建了广生油厂、复新面粉厂、资生冶厂等企业,逐步形成了唐闸镇工业区。同时,张謇为了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方便器材的维修和货物的运输,又在唐闸西边沿江的地方建起了一个天生港口,开办了染织工业、冶铁业、机器制造业、轮船运输业等。后来,为了解决棉纺工业等动力之需,又建起了发电厂,又在城镇之间修筑了公路,让天生港慢慢成为了那时候南通的重要长江港口。
19世纪末期,近代经纺工业的出现,让南通的城市功能从交换为主,变成了生产为主,南通这个原来并不起眼的小地方成为了我国早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工业基地之一。
为后备人才而生办学意向
张謇开办了这么长时间的企业,很快觉出人才的不足,人才不足,企业也就很难有持续的发展。而且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若人才后备不足,不是企业停滞不前,便是逐渐地落后,导致被淘汰。有一次,他和张之洞在一起的时候,也谈到这个问题。张之洞也深思地说:“是呀,我早在考虑这个问题,必须要加强我们的技术后备军,建立我们自己的人才队伍。”
张謇说:“那我们就应当赶紧培养我们自己的人才队伍,开办学校,这是最好的方法。”
张之洞很赞成,说:“这个办法是最好的办法。”
于是,张謇便开始计划筹办自己的学校。对于人才的培养,此时的他有着自己一套独立的思考路子。他上半生都是在科举之路上艰难地跋涉,他深感传统的官方教育方法的弊端,他放眼世界,看那些发达强国的教育,便逐渐领悟到了一些真的东西。必须要对中国的教育进行改革,对人才重新培养。
这样,他便决心开办学堂对人才进行培养,从而辅助自己实业的发展。
张謇当时说开民智、明公理,舍教育何由?指明人人都知道外洋各国的强大是因为军队,却不知道外洋强大是因为知识,强调国家强大是因为人才,而人才都出自学校。不民胡国,不智胡民,不学胡志,不师胡学。他认为想使国家强大,不再受列强的欺负,没有学问没有知识,也就根本没有资格谈这些事。懂文明,有知识的国家,即使一时落败了,也一定会复兴起来。
自从签订《马关条约》以后,张謇就深层次地对世界的形势予以审查,坚定地认为若不普及教育就一定会有亡国的危险。而普及的根本又在于师资的培养,也就是创办师范教育。他曾在文章中说:
端其基础,首在正蒙,小学是教育之母,师范又是小学之母。(张謇《变法评议》)
然而,他在此基础上,又多次指出说:
欲教育普及国民而不求师,则无导。故立学校,须从小学始,尤须先从师范始。(张謇《变法评议》)
张謇拿定主意之后,便开始着手对此事进行办理。
光绪二十八年,也就是1902年,张謇开始向地方政府两江总督刘坤一与南通地方官员陈说自己想开办师范学校的想法,还向他们递呈了办学的宗旨与大致规划等项内容的条陈。对于此事,刘坤一很赞成,而地方政府的其他官员却不容易通过,意见难以达成一致。藩司吴重熹、巡道徐树钧和盐道胡延,异口同声地说:“怎么可以呢,科举选拔人才是千百万年留下来的老规矩,怎么能轻易改掉呢?你张謇不也是从科举之路走出来的吗?”
他们还说:“在别的事上,中国不如人家,何至于读书也效仿人家呢?”
如此,自然不会同意张謇的办学路子。虽然得不到官府的支持,张謇毅然思想坚定,还是要办学堂。他的好朋友沈燮钧十分支持他,也非常热心地资助于他。这使他心中大为欣慰,想到自己经营大生纱厂五年,连本带息应得的未支公费已经有两万多元,再加上别人资助的,可以说,在财力方面已经不成问题了,完全可以不依靠官府来独立办学。
张謇想到这里,和手下人一商议,便开始着手筹办通州师范学校。他让人去请罗振玉和沙元炳二人,共同商议此事。
他们在一起讨论了办学的各项校规章程,对召集生徒、教习考核、生活管理等项也进行了讨论,把中国传统方法与西洋经验熔于一炉,并拟定出了详细的条文。然后他们约定时间去勘察校址,最后几人又一致通过在甫门外的千佛寺建立校址。
千佛寺是明朝万历二十六年由高僧顺庵修建的一座寺院,如今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由于年代太过久远,又无人管理和修复,屋舍殿院已经残破不堪。前面的殿宇毁于一场火灾,变成了一堆瓦砾。如今仅剩下后二进及旁院,内里原住着一个爱吸食大烟的无状穷和尚。为了吸食大烟,他将殿院的门窗、阶石和铜神像也给卖了……
经过认真勘察,这里头靠濠河,脸朝开阔的大江水面,地势豁朗,的确是读书做学问的好地方。于是,便决定在此建校。
旁院里的老和尚,张謇把他请出来居住,妥善安排到了离此不远的一家寺庙。那老和尚起初不愿意,说什么也不愿出去,说这是他的修身之所,还说一个有道的僧人,是不能将这样的地方拱手相让的。说得张謇派去之人,既恨他,又笑他。他知道张謇是办大事之人,就和张謇派去之人谈条件,企图让张謇能够多给他一些让他享福的好条件。张謇也慷慨,只要不是太过分,都一概答应他。尽管如此,还是经过几次,才把他请出了这个院落。
把那老和尚请出寺院之后,张謇又赎回了被老和尚典卖出去的土地和杂物等许多庙产。又让人查访老和尚所卖寺院的门窗、石阶和铜神像的去处,设法把这些东西全部赎了回来给老和尚送去。然后就对寺院尽皆拆除……
通州师范学校的成立
张謇虽是个封建时代的状元,一直学习中国封建传统文化,然而,他从来不信神不信鬼,他相信的是人自己,如果信那玩意儿能够富强中国,那中国早就富强了,洋人还会打过来吗?于是将千佛寺尽皆拆除之时,他就把寺里剩下的泥塑佛像等全扔了出来。那些神像们被拆寺的人扔得到处都是,这里一条腿,那里一支胳膊,头在另一处。然后,把这些没用的东西全部集中起来,扔到了河内。
要知道,佛和神在封建时代是完全统治着人的思想意识的。张謇此举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来观者甚众。人们心情复杂,各种各样的说法都有,一个说:“张四先生把这些佛像扔出来,是不是会得罪佛祖?”
另一个说:“张四先生是状元,也是天上的星宿,他是不怕得罪这些佛的。”
旁边又一人说:“张四先生是办学堂,要我们国家富强,佛祖是不会降罪的。”
都说:“是啊,是啊,佛祖神灵不但不会降罪,还会保佑呢!”
在主殿里搬掉如来神像的时候,由于佛像太大、太沉,好几个人一起上去,都抬不动。张謇在一旁看了,心里着急,忍不住亲自上去,一二三,齐用力。没想到,这尊佛像就差张謇这一把力。张謇一上去,就说:“佛祖呀,你就动一动吧!”
事后,都说佛祖是怕张謇这个状元。不管怎样,反正张謇这一声喊,佛祖就动了三动。张謇又大喊一声:“一二三!”
一齐用力,佛祖整个身子都动了起来。大家换了一口气,张謇又大声喊:“一二三!”
这声喊,振聋发聩,只听“轰!”的一声,佛祖之像,便犹如山崩地裂似的骤然倒塌了。
扳倒了如来佛,人们信心更足了,他们心中想:如来佛都扳倒了,其他的神还可怕吗?看来还是状元道行高,连佛祖都怕他!
在此基础上,张謇改建起了一批新的房屋,让他们彻底变成了一个占地四十一亩,可以容纳三百多人的新型学堂。
次年的春季,学堂的房屋将要建成的时候,张謇开始网罗人才,广求名师。特别要说的是,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也被张謇聘请了来,任国学和教育学的课程。王国维早就关注着张謇的事情,也是欣然赴任。张謇又聘来了日本国的西谷虎二和木村忠治郎等一些人来教授伦理学和西洋史等学科。
张謇这个师范大学堂建成的第一年,招收了三年制的本科学生和一年制的讲习所各一个班,学生都是由贡生和监生当中选取品行皆好、文理都非常优良的人。
一切就绪,决定在4月1日开始正式授课。
张謇办这个学堂是非常慎重认真的。他很重视人才的培养,不但在办学的问题上很重视,只要是学校的事情,张謇都要一一亲自过问,可以说是事无巨细。开学的前一天晚上,张謇手举蜡烛和分管庶务的宋先生在学生寝室的外边一一细致地察看,看见一处门牌没有订结实,他就亲自拿着锤子把这个门牌叮叮叮咣咣敲结实。然后,又对厨房与厕所进行查看。一旦发现有不妥的地方,便会立即亲手纠正过来,或者是亲自布置人去实施。他对学校里的相关人员说:“办学堂,应当首先要注意这两个地方的卫生。看学堂,应看这两处是否卫生。”
张謇经过大礼堂的前面,上面写着:
极东西万国推崇为教育大家,先圣亦云:吾学不厌,诲不倦;合周秦诸于受裁于狂狷一体,后生有志:各遵所闻,行所知。
这是他亲手所提,是对全体师生进行勉励的。他站在此处看了好长时间,沉思不语。
次日是开学的第一天。担任学校总理的张謇心情自然很是激动,这对他来说是一个新的领域,又是一个并不陌生的领域。说新的领域是因为以前只是开工厂,从没有办过学;说并不陌生的领域是张謇本身就是一个大学者,一个学问家,自然对学堂和教授学问是不陌生的。
张謇严肃认真地整了整衣帽,在开学典礼上做了长篇讲演,他讲了办学的宗旨和方针,勉励全体师生共同努力。他那缓慢、沉着而又坚定的语气,句句都是肺腑之言,使多少有识之士为之感动:
以我中国黄帝尧舜神明之胄,退化不振,猥处人下,至有以奴隶目我者,诸君以为可耻否乎?……诸君诸君,须是将“天下一家,中国一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之道理,人人心中,各自理会。须是将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之责任,人人担起。肯理会,肯担起,自然不惮烦琐,不成意气,成已成物,一以贯之。……人皆可以为尧舜……诸君开拓胸襟,立定志愿……进德之积兮,则不在与世界腐败之人争闲气,而力求与古今上下圣贤豪杰争志气……国耻雪,则各国不得不视我以平等,而国家得自由。此则大自由也!
就是这样,中国第一个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学校建立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