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二十四日星期三
多日未去,今天去了,薛国喜先生也在。这些日子,国喜正在为张先生编一本书法集。有几次我去访谈,国喜都在另一个房间忙着。张先生平日不收藏自己的书法,要么写了送人,要么有人求了才写,要编书法集,需找收藏者拍照。好在国喜是个勤快人,半年时间,已收集(拍照)到好几十幅。连上孩子们家里保存的,将近百幅,全是缩小后的复印件,装订成一个大本子。据说另有什么翻转片。
我的访谈,实际上没有什么计划,只能说有个目标,晃晃悠悠地朝前走着就行了。已到后期,多是拾缺补遗,就更没有规矩。书法,原先曾有涉及,未拟专作谈叙,知道国喜已做了这么厚实的准备工作,见猎心喜又见机行事,遂决定,今天就谈谈书法吧。
这段时间常看张先生的书法作品,翻着装订成册的《张颔书法集》,还是有种震惊的感觉。接下来便问了个有些愚蠢的问题。
韩:你曾有自题联“笔墨不求缙绅喜,声名毋得狗监知”,笔墨二字,我过去理解是文字,就是你写的文章,现在看来还应当包括书法,二者的分量,是文章重呢?还是书法重呢?
张: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书法家,不管别人说我的字再好,我看重的还是文字的内容。只能说,我的字还行,写下的这些话,别人也爱见。我没有写过一幅,字连起来没有意思的书法。若不重内容,光说字好,只管写字,不问意思,那还叫书法吗?我说“笔墨不求缙绅喜”,不是说我的考证文章,也不是说我那些讽世文字。考证文章,缙绅没有几个能懂,求他们喜也不会喜。讽世文章,本来就是剌人家的,人家不反感,就是好样的了,怎么还能要人家喜欢呢。所谓的不求缙绅喜,我的本意不过是,几有所作,都要秉笔直书,不以缙绅们的喜恶为意。这样一说,也就无所谓文章与书法了。
韩:还是张先生说的全面。据我所知,你的字,不光普通文化人喜欢,缙绅们也同样喜欢,不懂字的,也愿意喜欢收藏上几幅。为啥,估摸着将来能卖出大价钱。因此上,我同意你的看法,“笔墨不求缙绅喜”,说的还是你为文处世的品格。不是故意不让他们喜欢,是压根就没有想到他们喜欢还是不喜欢。这么一说,笔墨也就包含了书法。
张:从字面上说,笔墨更近于书法,文章反而是指代。
韩:承认是书法家不是书法家是一回事,字的好不好是另一回事,分开来看,你觉得你的字怎么样?
张:没有错字。
韩:又开玩笑了。
张:不是开玩笑。好多写篆字的名家,不敢说错字连篇,时有所见还是敢说的。我自信没有错字。有些字,别人可能不以为然,那是他看书少,不知道古籀之法。再就是,功力还是有的。董其昌嘲讽赵孟頫的字是“千字一面”,那是从变化上说的,若从功力上说,又是值得称道的了。我的字,不说千字一面了,百字一面总还做到了,要不不敢手抄《古币文编》付印。这主要得力于临帖的功夫,小时候主要临柳公权的《玄秘塔》,欧阳询的《九成宫》,长大后下功夫最多的还是《黄庭经》。
韩:你这一说,我就明白了。你的《古币文编》书稿,确实能看出是《黄庭经》底子。那时你六十多岁,全书誊抄,一律正楷又略带行意,墨饱笔润,字字珠玑,编成字帖,不在唐人之下。
张:你过奖了。我的功夫,不在少年,也不在中年,而在平时。你忘了我还有一副联语,叫“爱写毛笔字,喜翻线装书”,一辈子翻线装书翻不出名堂,一辈子爱写毛笔字,要是不笨的话,还是能写出点名堂的。
韩:你这话真是说对了,不管做什么,都得有个大前提,就是“还不笨”,没有这一条,什么都难以成立。你不是不笨,而是聪慧过人,又是性之所好,当然会有大名堂。我注意到,你在一些自述身世的诗文里,或是写给他人的联语里,总要说到你的写字。比如:“但有诗书娱小我,殊无兴趣见大人。”这里的“诗书”二字,可以理解为诗歌与书籍,也可以理解为诗文与书画。最显着的该是这首《汾浒宿舍铭》:
斗室三间,混沌一片,
锅碗瓢盆,油盐米面,
断简残篇,纸墨笔砚。
闭门扫轨,乐居无倦,
主人谁何,淳于曼倩。
金紫文章,蒙不筱辩。
锅碗瓢盆,油盐米面,是生活;断简残篇,纸墨笔砚,是平生事业,也是人生乐趣。只是我不明白,明明是说你,怎么又是“主人谁何,淳于曼倩”,还有“蒙不筱辩”的准确意思是什么?
张:你的理解是对的。此中有典故。淳于曼倩,是两个人,淳于是淳于髡,曼倩是东方曼倩,都是《史记》上归在《滑稽列传》上的人物,有些小聪明,不为世所重用。我这也是类比不当吧。蒙不筱辩,是说对那些达官贵人的“金紫文章”,不敢也不屑于多置一词。蒙是我的意思。“纸墨笔砚”,确实是我一生最大的兴趣所在。
国喜插话说,张先生的书法,省内不说了,在国内都是有声誉的。这次他编张老的书法集,专门请冯其庸先生写了序,问我要看看吗。我说,能请动冯先生,真也难为你了。国喜说,冯先生先前与张先生没有交往,先写信联系,冯先生一听给张先生的书写序,立马就答应了。冯先生同意后,他才寄去复印好的书稿。不到二十天,冯先生的序就写起寄了过来。说着,将冯先生的书序递给我。
我认真地看起来。
文中先说了他的一个看法,“要谈张颔老的书法,必须首先谈他的学术”。接下来,对张先生在《侯马盟书》《古币文编》及古史研究等方面的学术成就,做了一番概括性的叙述。也有具体的例证,比如对《秦诅楚文》的考订和临摹,就说得很细。然后说,只有了解了张颔在学术上的巨大成就,才可以来谈他书法的成就和特色。他是一位具有杰出成就的学人,学人是他的本色。也正是因此,他的书法不入“时流”,也无半点媚俗之气,甚至他只用来自娱而不求人知。有一件书法说:“平生多幼稚,老大更胡涂。常爱泼冷水,惯提不开壶。”于此可知,张老是一位淡于名利,品格高尚,不喜欢张扬,可以说是隐于市,隐于学的人。他连自己的学问都不愿多加张扬,更何况于他的书法。所以他从来不承认自己是书法家,更不会以书法骄人。这是张老做人的特点,也是他个性的天然呈露,恰恰是这些,形成了他的个性特点,从而也形成了他书法的个性特色。对张颔书写的古篆文,冯先生最是佩服:
书如其人。张老是古文字专家,古史专家,考古专家,由于他的专业,也使他的书法呈现了与众不同的特色。他的学术传世之作是《侯马盟书》及精研古器物、古史的文章,他写的这一类的古篆文,直接逼近原物,可说下真迹一等。他有一些摹写在原石上的作品,几乎可以乱真……张颔老所写的这类古篆,其用笔之圆熟流利,结体之繁复而又端秀,令人越看越爱看,越看越有内涵。
对张先生书法选用的词句,冯先生也很佩服,说张颔的书法中蕴含着文化、历史、文采。这与有些专业书法家临写古篆、汉隶或楷行,只是照帖摹写,依样画葫芦,没有自己的文采者完全不一样。特别是张老写的那首《僚戈之歌》,使人想到了韩愈的《石鼓歌》和苏轼的《石鼓歌》,真是可以说先后辉映。还有那副对联:“三千余年上下古,七十二家文字奇。”此联三处用合文,使人觉得古意盎然,别开生面,为以往对联所仅见。别种书体,也都脱俗耐看,别具新意。最后综合以上各点,对张颔的书法作了高度的概括,说是:“学人之书,格高韵古。”
看罢,我惊叹道:真是一篇洋洋洒洒的“张颔书法精论”!
张:过誉,过誉。
韩:你这人呀,人前说话什么时候都是这个腔调,可是,无意间写个什么,一下子又把自己的真实心态暴露无遗。
张:有那么严重吗?
韩:且看这副《自拟联》:“勒字于金着文于石,星辰在掌易象在胸。”这像一个谦虚谨慎的人说的话吗?曹孟德横槊赋诗,也不过尔尔。
张:老夫狂悖,低头认罪。
韩:大可不必,不是不该,是这样的袒露心迹的联语太多了,真要件件认罪,就认不过来了。
张:还有?
韩:我记得有副《戏作联》,是这样写的:“黾鼓传声薄言吟咏,鰂胸放墨得势挥毫。”你不会说不是你的吧?这是把写字的得意心态,拿乌贼鱼的放墨作比了。
张:一不小心,就露出了狐狸尾巴。
薛:这是真性情的流露。
韩:国喜,我以为,还是冯其庸先生的见识要高人一筹。他谈张先生的书法,先谈学问,后谈书法,同样是书法,他注意到文字与书法的一体性。确乎如此,比如张先生的书法作品《僚戈之歌》,只有配上《僚戈之歌》这首诗的内容,才是一幅完整的艺术品。
薛:我整理张先生的诗文集时,有篇《新田序》,张先生说,这篇序是你让他写的,是怎么回事?
韩:说来惭愧,这篇《序》还真与我有点关系。序是古代文体之一种,多用于感怀叙事,不像现在专指书前的序文。我上学的时候,中学课本上选过柳宗元的《送薛存义序》,就是一篇感怀赠人的文章。
张先生有这么一篇作品,可说是我的功劳,也可说是我的罪过。你注意到了吗,这篇文章写于二〇〇四年五月,大概是四月间,省委宣传部的遆哲锋先生找见我,问我能不能为侯马市的新田广场写篇赋。他那时是宣传部文化事业处的处长,侯马市第二年要办个文化节,他参与其事。为了迎接这个文化节,侯马市新修了个广场,很阔气,想在广场前树一石碑或是石墙,上面镌刻一篇《侯马赋》。所以找到我,或许因为我们是老乡,他估计我写得了。我说,我不懂音韵,寻常文章写得了,赋是不敢写的。他问我省能作家学者,谁能写得了。我说,一是张颔先生,二是降大任先生,都是高手。最恰当的人选,是张颔先生,侯马是盟书的出土地,他又是古史专家,写这样一篇赋,人与文俱佳。
哲锋先生听信了我的话,我们一起来家里拜访了张先生。张先生起初不同意,在我劝说下欣然允诺。我们说了交稿的时间,就在下个月。哲锋先生办事很认真,出来之后还跟我说了拟付报酬的数额。
我以为这样做了,我的事就完了。过了很久,有次来张先生家闲坐,问起此事,张先生说他的《新田序》早就写成了,也取走了。转眼到了第二年春天,有次见了哲锋先生,我问张先生的文章可用了,哲锋先生有点不好意思,说他将文章给了侯马方面,那边没用,另找人写了。我说,用不用是那边的事,对张先生这边应当有个交待,该付的报酬还是要付的。问我该付多少,我说了个比先前低的数字,哲锋先生说,还是按原先说的付吧,这事他来办,过后我再也没有问。第二年的侯马文化节,我去了,车过广场,看见前面的矮墙上像是有一篇文字,想来该是另找人写的《侯马赋》。开会就在广场上,我也没过去看。因此我敢断定,张先生的这篇文章,报酬是得了,文章怕没有发表过。国喜你说,这是不是我的功劳,同时是不是我的罪过?
薛:这篇文章写得太好了。可说是一篇简略的晋国史。也很得体,历数晋国的重要史实,让后人借鉴过往,明察兴衰之道。对于今天有赞颂,也有寄望。“唯今侯马,创建都市。地覆天翻,昨非今是。与时俱进,人民福祉”,说得多好。
韩:你会问,这样好的一篇文章,为什么不用呢?过后我也想过,张先生的这种写法,怕还是不合现今领导者的口味,赞颂之辞少了,警戒之辞又太多了。为政者要的是对政绩颂扬,你却在教他们兴衰之道,这不是想到两岔里去了吗?宜乎其笔墨,不为缙绅所喜也。或许我这不过是猜测,究竟还有什么堂皇的理由,就不得而知了。反正事情的结果是,老先生费了气力写下这么一篇好文章,没有派上用场。
张先生在一旁听了说,哲锋这个年轻人还不错,不必责怪他们了。哲锋过后还给我送一笔稿费,没用了也给,让我羞愧。不管怎么说,总是留下了这么一篇文章。我一直想写晋国史,这就算是我的晋国史纲吧。
话题又回到国喜编的《张颔书法集》上。国喜说,他还请林鹏先生写了篇跋,韩先生也看看。我接过一看,林先生的跋是用毛笔写的,不光对张先生的为人为学做出一通迥异时贤的评价,也充分显现了林老放言高论、气势磅礴的真性情。国喜真是个会做事的人,正文之前,还请姚奠中先生写了一篇类似赞辞的东西,是这样几句:
作庐先生,有道之士,正直谦逊,迥异时贤。其学辨精邃古,沉潜金石;其书笔笔遒劲,尽篆籀之妙;其诗联韵语,幽默诙谐,戛戛独造;其长歌古朴恣肆,直追昌黎。凡此种种,难于殚述。而蚊画刺世,借题发挥,令人绝倒,于此余惟心折而已。
扭头看了张先生一眼,似乎正在等着我的评述。我说,冯先生与姚先生两篇合在一起,恰是一篇《张颔碑传》,冯先生的长文相当于“传”,姚先生的短文相当于“铭”。现在就差一个“篆额”,篆额是要篆书写的,你是篆书高手,那只能是你自己写了,写什么呢?就写“亚似圣人”如何?
张先生嗬嗬笑了,连声说,国喜国喜,你把韩先生来之前,我们玩的那个小戏法给韩先生做做。国喜一时想不起来,张先生故作不满地说,就是“圣人”嘛。国喜是个腼觍的年轻人,听明白了,大概是觉得不太妥当,忸忸怩怩不愿意做,说他忘了,还是张先生自己做吧。张先生看出国喜的心思,一忽儿像是也不想做了,实在架不住自己的小得意,稍一愣怔,还是做了起来。扯过一张纸,在上面写了“圣人”二字,稍大点,其中圣为繁体,看去便是:“圣人”。先举起这张写了字的纸,又扯过一张没写字的纸。“看清了吗?”
“嗯。”怕上当,我轻轻地应了一声。
“再看。”张先生说着,将那张没写字的纸移过来,挡在前一张纸上,也不全挡,只挡住了一半。“是什么字?”
我没在意,说半个“圣人”呀。国喜在一旁提醒我,说韩老师你仔细看看。定睛一看,笑得我差点岔了气,方才横写的“圣人”二字,叫挡住了一半,成了“王八”二字。
张先生不无得意地说:什么都能当,千万不能当圣人,圣人就是王八,至少一半是王八。
我插开话题说,冯先生这个人,我见过,学问很好,感觉有几分清高。看他的诗,对张先生如此青眼有加,是想不到的。
国喜说,你没有亲自听冯先生谈张先生,那是真心佩服,绝非虚与委蛇。说这些年,老成凋谢,在北京都难以找到可与张先生相匹配的学问家了。多次说过,张先生是国宝,山西要好好珍惜。还说他要给上头打报告,重视张先生这样的老学者。韩先生什么时候见了省上的领导,也给说说。
我说,倒是常见,只怕说不成话。
国喜说,韩先生说话还是有分量的。
我说,好吧,今天晚上播山西新闻时,他们谁出来了,我在下面说说,看他们能不能听见。
国喜说,韩先生又说笑话了。
我说,现在像我这样的人,也只是说说笑话而已。张先生有副对联,最是警策,颇得《孟子》上“见大人,则藐之”的古训。上联是“但有诗书如小我”,下联是“殊无兴趣——”
国喜说,“见大人”。
张先生听见了,笑着说,千万别惊动什么大领导,一惊动就难得清净了。你们忘了我的对联:知道自己没油水,不给他人添麻烦。到了这把年纪,麻烦是最忌讳的,不给别人添麻烦,实际上就是不给自己添麻烦。千好万好,省心最好。文物局和考古所的领导对我很好,有这一条什么都有了。
我和国喜相视一笑,这个岔打得好。
我说,你这副对联是过去写的,对照的是过去的情况,时移世易,风水流转,现在该改一下了,应当改成:知道自己有油水,奈何他人嫌麻烦。
张先生笑了,说,石山,你这张嘴,比我还损。
我说,该掴,该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