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十九日星期五
今天一去,还没落座,张先生就笑眯眯地说,让你看个好东西。说着就要去北边的小书房,我要跟过去,摆摆手说不用了。会是什么好东西,我有些纳闷,想来该是什么他心爱的宝贝,要不,不会这么神秘兮兮的。
趁这个空儿,我打量着他的房间。这儿既是书房,也是卧室,朝南,光线好,自从上了年纪后,常这边坐卧将息,那边事实上成了一个小库房。书啦,字画啦,制作的什么物件啦,全在那边。真要来了什么重要的客人,也要在那边接待,那边有一对小沙发,这边除了他坐的椅子外,只有一个木头凳子。
作为一个老文物工作者,且一直居于领导岗位,张先生恪守着“不收藏文物”的业内戒律。但是,在张先生家里,却有一种置身文物之中的感觉。几乎可以说,一转身,一眨眼,都会遇上文物,其精美典雅,让你由衷赞叹。
就说这个普通房间吧,不过十二三平方米,经他精心布置,处处都闪耀着“文物”光彩。西墙上挂的那些字画,件件都可说是文物。一副小小的木质四条屏上,是他手书的《郑哀成叔鼎铭文》,赭色的木板,石绿的篆字,经岁月磨砺,显得古色古香。我细细地辨认上面的字迹:“正月庚午,嘉曰:郑邦之产,少去母父……”后面的就不认识了。只有从跋文中知道,此鼎系公元一九六六年河南洛阳出土,是当时的一个重大考古发现。
正看着,张先生过来了,啊呀,双手搬着一个大砖,颤巍巍地走着。我忙抢前一步,接过他手里的大砖。他腾出手来,随即取出腋下夹的一个牛皮纸袋子。气喘吁吁又兴致勃勃地说:这可是个宝贝啊!
移了移位置,将大砖在桌上放好,张先生一边演示一边叙说。
无影塔的道理,是他在“文化大革命”中,住牛棚时,闲着没事,琢磨出来的。出来后,就找了块明朝的大砖,精心制作,才做成这个模型。无影塔不是哪儿都能造,得选个合适的地方,太原就行。
我说:早就听说你有个无影塔模型,今天总算见上了。
张先生说:我国现在地面上保存的古代无影塔标志,只有唐朝天文学家南宫说这个人,公元七二三年(开元十一年)在河南登封县孔庙门外建立的“无影塔石表”。为什么在登封?登封是古阳城,号称地中。但它只能在夏至节令时显示无影效果,不能用表影体现二十四节令的效应。这是登封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的。我参照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在登封县建造“观星台”时附设圭表的原理,与南宫说“无影石表”的原理,合而为一设计制作了这个模型,用直观形象来介绍我国古天文学方面的成就。
见砖上有小水池,有刻度,边上还有许多说明文字。我问张先生,这些全是你做的吗?张先生说,全是是他亲自凿的,亲自刻的。又详细说了这个模型的尺寸。塔身高十公分,底座南北长五十二公分,东西宽度为十九点五公分,厚度为八公分。
接下来说:显示无影的时刻,在每年夏至这一天的中午,北京时间是中午十二点半,太原时间是中午十二点整。因为模型小,卧圭(俗名量天尺)上只有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八个标志点。只有标志点,没有刻度和文字。如果在地面建造此塔,就要把二十四节令的名称、刻度详细标明,以显示塔影在各个节令的投影效应。
塔座四侧刻有铭文二百余字,说明使用方法,塔身长度、塔底直径、塔尖角度三者相应数据。整个模型,造型美观,雕刻古朴,涂色凝重,本身也是一件文物。看看四侧这些字,就知道它的原理和意义了:
日下塔影投入平面上,量天圭并以金属点做标记,冬至影尖指于北池南岸之第一点;立春、立冬指于第二点;春分、秋分指于第三点;立秋、立夏指于第四点;夏至即无影。此塔适用之地区与时间以北京时间计,山西太原中午十二时三十分,河北石家庄十二时二十二分,陕西葭县(今佳县)十二时三十九分,甘肃武威下午一时九分,宁夏青铜峡一时五十六分,新疆沙车二时四十分。国外雅典五时十分,突尼斯六时十一分,阿尔及尔六时四十分,直布罗陀七时二十分,美国丹佛上午三时。平面正南北刻有地方子午线,塔前后为水平尺,南池水平面浮金属司南鱼,以定方向。一九七五年、三、二。
张先生说,从一九七五年到一九九〇年十五年中,凡逢节令时刻,他都用此模型反复校验,皆准确无误。
我问此塔有何作用,张先生说,从研究我国科技史的角度,弘扬我国古天文学、历学方面的成就,阐明我国古代观象授时、圭表测影和观察二十四节令的手段和技术,从而推动农业发展,都可见出它的重要意义。
当时他想的是,如果在太原市区某个群众多、风景好的游览场所找个合适地点,放大比例建造起来,不但可以普及科技知识、宣扬古代文化之精粹,而且还能点缀风景名胜。
你问后来的结果,张先生说:可以这么说,空喜欢了一年多,最后还是一场空,受了一肚子的气,无影塔到头来还是无影儿。说着取出一叠打印的文稿,说这是他给太原市委、市政府的报告,前面说了意义和价值,还给人家列了“建造须注意事项”,你看看,写得多详细:
一、选择地点。以便考虑地点的宽敞与塔身高度、圭尺长度和夏至、冬至太阳照射的角度。
二、塔的中轴线必须摆在太原地方子午线上(用磁针有偏差,故必须用标杆影实测)。地方子午线也叫“真子午”,必须测量准确。
三、“量天尺”(圭)上的刻度必须先在卧平地面预制稿型,考验一年多(在各个节令证明表影无误)才能动工建造,稍有错误便会贻误后人。
待我看罢,张先生长长地叹了口气,接着说下去:来来往往一年多,惊动了太原市人大主住谷文波,太原市委记王茂林,副市长张希升,市人大秘书长胡宗章,折腾了差不多两年,最后裁在下面几个办事的人的手里。一个迎泽公园不感兴趣,就全泡了汤。当然,不会是这么简单,哪头说起来,都有一大堆理由,反正是直到这个下了台,那个下了台,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两年来的经过,我全记在这儿。你看看这个!
我接过来,题名为《倡议在太原市建造“无影塔”记事(备忘录)》。从一九九〇年八月遇见谷文波,到一九九二年五月徐宪章将无影塔模型送还,近两年时间,关于建造无影塔的种种曲折,根根稍稍,老先生全记了下来。
从这份备忘录上能看出来,此事最初的动议,是张先生与其时任太原市人大主任的谷文波同志的一次叙谈。一九九〇年八月初,在一次会议上遇见谷,谈叙中说到他在“牛棚”数年中夜观星象,昼观日影,联系以往的知识与经验,颇有心得,出得“牛棚”便制造了几种小型的天文仪器,其中有适合于太原地区的无影塔模型。据此模型,可在太原放大建造一座无影塔。谷听了极表赞同。
这一年八月十一日,谷文波为此专门来到张家,不巧张先生外出未见面,留言说改日再来。当时他觉得谷对此事甚为热心,非虚词应酬可比。隔了一天,专门就此事的意义,给谷写了一封信并打电话告知。过了些日子,谷与市人大秘书长徐宪章两人来到张家,把他的书面意见和“无影塔”模型取走。
九月十日是个星期一,上午徐宪章同志专来家里告知,太原市委书记王茂林同志、市长万良适同志以及太原专管城市建设的副市长,均同意在太原建造此塔,地点初步提出在迎泽公园或在双塔寺。徐问张对此事的意见,张表示各有长短,两处都可以。徐并说在建造期间,请张担任学术方面的顾问。过后张又就选址问题给谷写信说,为了塔影不受外界建筑或树木切断太阳斜射光线,地点以空旷宽敞为宜。因为冬至最长的投影为十八米三十二公分,量天尺的宽度大致需要三米,上面既要有刻度,又要在刻度的两侧刻二十四节令的名目。同时提议,对此塔的建造如能找一位懂得天文测量的工程师就好了。九月底,张先生应邀参加“太原碑林公园揭碑仪式”时,遇到谷文波,谷说已决定在迎泽公园建造。国庆节以后开始研究具体事项。
转眼到了十月中旬,一天上午,张先生去参加董寿平美术馆开馆仪式时,遇到徐宪章,徐说最近将和市城建局的同志去张府专谈此事。并说太原市为此投多少钱在所不惜,又说太原市过去有什么“十景”“八景”等,此塔建成后将也将作为一景。
十二月十八日晚,市人大来电话告知,明日上午八时谷文波主任与太原市某副市长前来研究建塔之事。第二天上午八点半,谷派司机前来张府,接张先生去迎泽公园园林处。参与研究者,除谷外,另有副市长张希升,太原市城建委梁效唐,太原市园林局局长白维才、王杰。先共同看了公园南门内外情况,遂把建塔地点定在南门内(南面无障碍)。塔的高度与南门气氛相为呼应,有畅朗舒适的感觉,将来建有基台,基台上有栏杆。议定明年三四月天气暖和后,先让张先生测太原子午线。具体时间由梁效唐、王杰二人通知,届时派两三人参与测量事宜。
说话间到了一九九一年。三月二十八日徐宪章同志来谈,无影塔之事谷主任已安排迎泽公园某主任负责此事。四月八日下午,徐宪章同志来约,相随到迎泽公园园林处,见到公园园林处主任,及基建股一同志。还见到太原市园林局基建科焦双印同志,这个人有天文学知识。还见到设计院的一位同志,也是徐宪章通知来的。经过协商,决定本月十六日(下星期二)上午在园林处开一次会专门研究此事,并来车接张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