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我笑了,大任说,韩石山(他称呼我这样的学弟,从来是连名带姓,不给一点亲切之感)不定又在怎样编排我哩。我说,我正在恭恭敬敬地等着你来讲张先生的盟书研究,怎么会编排你呢。
张先生知道我们之间的关系,笑着说,石山这次真没有编排你,只是等得着急了些。虽是精明的学者,毕竟还是老实之人,大任立马庄重地说,那就开谈吧。
韩:你参加了《侯马盟书》的增订,还写了洋洋万言的“研究综述”,就请说说张先生盟书研究的意义。这个我是真不懂。
降:这是很明显的嘛,可说彰彰在人之目。张先生的《侯马盟书》,与一般的考古发掘报告不同,不仅是盟书资料的集大成,也是盟书研究中,考古学、古文字学与历史学三者相结合的学术专着。可以这么说,这本书,全面展示了侯马盟书出土的资料、内容和收获,论证了盟书的性质、内容及各方面的意义和科学价值,是春秋乃至先秦史研究的必读书之一。书中极为准确地考定出,侯马出土的盟书,是公元前四九五年晋国赵鞅,就是赵简子,索要“卫贡五百家”时的产物,澄清了相差约二百年的诸种断代说法的出入,这一点在书中《历朔考》里说得最为清楚。
大任说着,将书桌上文物出版社的《侯马盟书》往跟前移移,翻开目录部分,一边指点着,一边说了起来:
先看这个初版本,包括九部分:一、《侯马盟书和春秋末期晋国的阶级斗争》;二、《盟书及其发掘与整理》;三、《盟书类例释注》,分宗盟类、委质类、纳室类、诅咒类、卜筮类、其它类,共六类。四、《盟书人名表》。五、《盟书丛考》六篇,包括《“子赵孟”考》《“宗盟”考》《“委质”考》《“内室”考》《历朔考》《诅辞探解》。六、图版。七、盟书摹本。附录则有:《盟书字表》、《遗址出土的其他文物》、《遗址竖坑情况表》、《有关盟书的历史文献摘编》。其中《盟书字表》的体例,在古文字学与考古学专着中尚属首例,给读者以很大的便利。第三部分叫《盟书类例释注》,这名字起得多好,多严谨,类、例、释、注,四项全有了。这就叫创造。
这本书出版于“文革”后期,从撰写时起,就受到多种干扰,有些人宣扬什么要“突出儒法斗争”,乱施影响,企图把盟誓的立盟人树立为“法家”形象,要拿盟书证明所谓“晋国已彻底解放了奴隶”。对这些胡言妄语,张先生没有采纳,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全书内容基本上做到了完整、精确,形成严密的体例和系统。尽管当时书上不能署着者姓名,有时发表文章也不得不用单位名或笔名,出书后也没有稿酬,张先生觉得能无愧于学术界,无愧于自己,心中足以自慰。故此书一出版,便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与赞扬。后来张先生又写《侯马盟书丛考续》一文,作了补充。再看这本!
说着将山西古籍出版社的《侯马盟书》翻开。接着说下去:前面说了,“文化大革命”中不能署名,这次有了,三个人,分别是张颔、陶正刚、张守中。同是着者,三个人的作用是不同的。张先生是主要的研究者,也是全书的总其成者,其他两人各有专司,具体说来,遗址的发掘和出土器物的描述出于陶正刚先生之手,标本文字的临写和两个字表的编纂以及插图的绘制,皆出于张守中先生之手。应当说三人齐心协力,各尽其责,方有此书的大功告成。
内文有什么增订呢?前面加了张先生跟我联合署名的《前言》,我署名的《侯马盟书研究综述》。正文几乎没有改动,这是最难得的,几十年了,张先生对内文几乎没有作什么修订,可见当初的考证功夫多么严谨。改动的是第一题,原为“侯马盟书和春秋末期晋国的阶级斗争”,现在改为“侯马盟书和春秋后期晋国的社会背景”,也就是说,用“社会背景”代替了“阶级斗争”。
增加了什么呢?增加了张先生后来写的《“侯马盟书”丛考续》,分五个部分:一是《赵尼考》,二是《“丕显晋公”》,三是《“晋邦之中”试解》,四是《侯马盟书与沁阳盟书的关系》,五是《侯马盟书文字体例》。附录部分原是四篇,现在增加到八篇,其中两篇是张先生原就写下,碍于当时的形势没有印入,现在政治清明了,也就一并收入,分别是《〈春秋左传〉盟誓表》和《春秋晋国赵氏世系表》。另外两篇是《侯马盟书字表单字合文检字》和《侯马盟书论文论着索引》。这两个附录的作用,一目了然,给使用者以便利,免除盲目翻检之苦。
这样一部书,可说是当代考古学界、古文字学界的一部杰作,经典之作。难怪出版后一直受到学界极大的推崇。书中最让人折服的是《侯马盟书丛考》中的文字,一是《“子赵孟”考》,一是《历朔考》。
韩:能不能把这两篇考证文字讲一讲。
降:《“子赵孟”考》太复杂,就不说了,我给你说说《历朔考》。这篇文章,主要是考订“宗盟类”盟书中一条盟辞:“十又一月甲寅朏,乙丑敢用□告于丕显晋公。”究竟是公元纪年的哪一年。
这条盟辞意思是,在十一月甲寅这一天,见到新月,又在乙丑这一天,用牛牲向晋公亡灵祝告。张颔指出,古籍律历文献中“朏”往往假借为霸或魄,指每月初三。这一说法是概言之,并不精确。晚清王韬《春秋历学三种》,是一部重要的历学着作,据其中《春秋朔闰表》记述,鲁定公十三年至鲁哀公六年(公元前四九七年至公元前四八九年)这八年中的月朔情况,惟有鲁定公十五年(公元前四九五年)正月癸丑朔日最为相当。而此年正月初二即甲寅之日,与盟书所载“甲寅朏”适相吻合。张先生注意到了春秋时历法比较混乱的史实,根据当时晋国奉行夏历的传统(启以夏政),与鲁国所奉周历相较,即夏历十一月为周历(即鲁历)正月,而盟书所云“十又一月甲寅朏”,在鲁历则正是“正月甲寅朏”。这与王韬《春秋朔闰表》所载时间序列完全一致。由此可推定这件盟辞记录的时间,为晋定公十六年(公元前四九六年)十一月十三日。而证以史籍,这一时段正是赵鞅与范、中行氏激烈斗争的时期。此外,文章中还说明了盟书以“朏”纪月相,与古籍用“朔”不同的可能性,分析了此中的原因。这篇文章涉及了古历法的知识,非专家不易知。文章极重要,对考订盟书产生的历史年代,对确认当时的历史事实具有重要作用。
说到这里,大任得意地扬了扬他那不大的脑袋,双眼微眯,似乎为自己的好记性、好口才而陶醉了。
我暗暗惊异,大任真是不负才子之名。在山西大学历史系上学时,大任就是全系乃至全校公认的才子。离校三十多年,一直在文化界工作,当过出版社的编辑,后来调到山西社会科学院,不几年时间,就成为该院首席文化学专家。平日交往,我最佩服的是他的口才,可谓辩才无碍。最大的特点是,文章像口语一样酣畅,口语又像文章一样严谨,若据此以为他是“学生腔”那可就全错了——随时会蹦出一句太原腔的粗口。
此番在张先生府上,说的又是《侯马盟书》,自然满口全是学术词汇,不时还有点小幽默。对大任的学问与口才,张先生也是很欣赏的。记得多年前,张先生写过一首诗叫《二堆骨相·酬降大》,其中说“二堆骨相世无奇,降大诙谐我滑稽”。可见两人平日相谈的欢悦。
前面说了这么多,我知道,不过是引子,正经的谈论还在后头。大任重又点燃一支烟。他是唯一一个可以在张先生房间吸烟的客人。
让我略略失望的是,这次大任没有侃侃而谈,而是移过《侯马盟书》增订版,翻到他写的《侯马盟书研究综述》部分,颇带几分自负地说:我总结的这几条,就很实在嘛。下面的谈论,一会儿是他的发挥,一会儿是照读原文,好在他口才极佳,在我这样对盟书毫无研究的人听来,仍可说左右逢源,头头是道:
张先生的研究,不是单学科奇兵突进,而是考古学、古文字学与历史学相结合,融为一体,多学科的相互参证。韩石山你该知道,王国维先生倡导的“二重证据法”,就是史学研究应以地下出土新材料与纸上材料互相印证,给史学研究打开了一个新局面。二重证据法是近世以来,史学界公认的正确原则。张先生的盟书研究,严格地遵循了这一原则。跟一般历史学家不同的是,他不仅有亲事考古发掘的经验,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还运用“标型学”对出土的每个玉片石片,详细观察记录,对出土坑位、方向、深高及种种随葬品了然于心,而且博引文献,对照历史典籍上的材料分析比较,使考古学与历史学研究相互发明,相得益彰。
就说盟书年代的断定吧,过去史学界有几种说法,代表人物有郭沫若、唐兰、陈梦家诸位,均堪称一时大家。史学界对此,亦莫衷一是,张先生的结论一出,少有不折服的。着名古文字学家于省吾先生,在给张先生的信中曾说:“《侯马盟书》等文章,早已盥读过。但当时不知道哪篇是您所手写的。其结论和郭、唐、陈之迥然不同,饶有发明,至为倾佩。”如果说当年只是倾佩的话,现在可说是河宴海清,定于一尊了。
精辟,精辟!我连连赞叹。同时也知道,大任论学,多是这样斩钉截铁,不容辩驳,是优长也是毛病。若能允执其中,当是另一境界,只是那样一来,也就不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大任先生了。
大任的兴致更高了,朗声言道:张先生做学问的独到之处,是立字当头,以立为主。以往学术研究倡导“破字当头,立在其中”,想法是好的,想提倡创新,但运用稍有不当,常是破之有馀,立而不稳,甚至只破不立,适得其反。张先生的研究则反是,立字当头,以立为主。只有致力于立,为立而破,才是治学的正途。因此上,张先生平日做研究,决不纠缠与不同观点的枝节纷争,而是专注于自己的探讨与印证。证据确凿,逻辑严密,结论自然可以取信于人,谬误与不妥的观点也就必然相形见绌,不攻自破。可惜这些年来,这种大得乾嘉朴学精髓的学风,越来越后继乏人了,奈何,奈何!
不光是精辟,简直是警醒。我真诚地说。不料大任先生说,韩石山,你算了吧,自己不细细琢磨,认真考辨,总想让我多说些,好吃现成饭。将来书出版了,给不给我分点稿费?还有几点,我的文章里写得明明白白,你自个看吧。
一定,一定。我也觉得,让老学长这样掰碎了给我解说,有些对人不起。见我如此恭敬,大任似乎于心不忍,又训诫道:韩石山,你将来写张先生时,万不可一味地褒扬,该说不足时一定要说不足。该说借鉴他人的地方,也一定要说到。谁治学,也不能闭门造车,孤芳自赏,都要吸收先贤与同行专家的有价值的成果,择善而从。张先生对此有自知之明,他在自己的研究中就虚心采纳好的见解,如“盟书”称谓的确定取自郭沫若,对“赵尼”人名的考证认同唐兰,对“麻夷非是”一语的理解最终首肯裘锡圭,对摹写文字则称赞张守中,等等。不拒细流,黄河乃成其大,不弃壤土,泰山乃成其高,张先生正是这样完成这部心血之作的。
说到这里,大任对张先生说:记得你整理过一本“信件集”,让韩石山看看松丸道雄的信。张先生说,就在那边桌子上放着,石山你自己看吧。
我起身,在靠东墙的条几上翻翻,很快便找见一册《张颔先生学术交往信件(部分)》复印本。前面两页,就是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着名学者松丸道雄写给张先生,庆贺他八十岁寿诞的信。时间是一九九九年一月七日,信中对张先生的治学业绩称誉备至。全文毛笔竖写,字迹流畅苍劲:
张颔先生台鉴:
欣闻先生今次迎接“从事文物考古工作五十年暨八十华诞”之喜,衷心为您庆贺。由于一九七八年日中两国恢复国交,中国学术界的消息渐渐流传到我国。先生的令名立刻就以代表中国古文字学界的研究者闻名于我国,受到日本古文字学者的注目,普遍着称于我国学术界。其研究范围以商周青铜器铭文为主,涉及到钱币文字、玺印、镜铭、朱文盟书等许多方面,可谓充分掌握了古文字资料全领域,环视斯学,几乎无人能完成如此全面的研究。而且先生的贡献不限于学问,在书法篆刻等与古文字关系甚深的艺术方面,先生精妙入神,这一点亦是现代学者所未能企及也。隔海遥贺,贵体日益康泰!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松丸道雄顿首。
己卯年正月初七日
见我看完了,大任说:日本的汉学家傲得很。可你看他怎么说张先生的,环视斯学,几乎无人能完成这样的研究,这评价真是够高的了。
我很惊奇,大任多少年前看过这封信,竟能记得信中最关键的句子。
博闻强记,如数家珍,是大任的拿手好戏,别说我了,连张先生都时常赞赏。
我当即表示:感谢大任学长今天对张先生做这样全面而又深中肯綮的阐述,日后一定带一条好烟赠送。
大任说:韩石山就会卖嘴,什么时候也不会吸上你的好烟。
我不由嘿嘿一笑。天色已晚,与大任一起离开张府。
回来的路上,我告诫自己,最近要抓紧采访,前段时间,耽搁得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