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这样的电视,到商店里看商品和街边的吃食,胃里满满的堵得慌。害怕这些东西的后面又有怎样的背景和过程。
—
这分明是一种病的演绎!
清清河水绕弯走
一次看电视,一官员无不感慨地举到一个外国小朋友的节水日记。其中有一天写道:“今天妈妈要洗衣服,我不让妈妈洗,等脏衣服攒多了再洗,这样集中洗可以节约水。”用具体的事例来唤起人们的节水意识。
中国是个缺水的国家。我们处于西北部,更是缺水。有的人一辈子很多时间是被水占去了,从几里几十里以外的地方找水,但水不多,要等几个小时才能把拉水的工具装满,挑、拉、驮,几个小时甚至大半天才能把水取回。人们像迎接尊贵的客人一样迎接取回的水。水用起来自然非常金贵,洗完脸的水洗衣服,洗完衣服饮牲口,真是滴水不漏,循环利用。老百姓常说:“柴、水是一半的家业。”
我们家还好,离家百十来米的地方有一口水井,水常有,只是需要的井绳越来越长。
小时候,帮家里挑水,扁担比我高,稚嫩的双肩最知道一担水的重量。气喘吁吁,缩肩弓背,咬紧牙关,一百多米的路,总得歇上四、五歇才能泼丢打液请水入瓮。
如今用水只是动动手指的事,好像管子里随时都装满水蓄势待流。不免用水大手大脚。每见还干净的水“哗”的一声流去时,心头隐隐地不安。尤其看到便池里一泓清流,去冲掉一团污物,更觉不忍,为水不平。
想起母亲用大勺舀水,下面还用茶缸接着,深怕有一滴水白白落地。头发花白的父亲,在冰天雪地的夜晚站在结满冰的井沿上,小心翼翼地从十几米深的水井里提上一桶明晃晃的水,顾不上冻得冰凉的手脚。
常常幻想水能流到家乡,那“哗哗”的水声一定是最动听的音波。一滴水,也许来自晨岚雾霭的冰山,也许是山涧涓涓的清流,是洁白的雪花,是一抹彩虹……
它或许给吟出“飞流直下三千尺,遥看瀑布挂前川”的李白灵感;或许和苏轼面对“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或许浸润过丝绸之路的驼铃;或许楚汉战争的残月投入它冰凉的波心;或许托载起威尼斯的巍巍商船;或许它深藏地下很久很久,在黑暗里涌动着,欢呼着跳跃着,来到我们身边。
我们却麻木地浪费,冷漠地污染,甚至视之为理所当然。
有时重复使用,只是举手之劳,有时就多绕几个弯。可有人说:“一桶水才几个钱,多麻烦。”听起来有道理,又觉得世界之大,不知浪费掉多少,何况水呢?仅我一人,浪费也罢,珍惜也罢,何足挂齿!
一日读一则故事:鼎洲禅师在庭院里走动,突然刮起一阵风,从树上落下很多树叶,禅师弯腰,将树叶一片一片捡入口袋。在旁的沙弥道:“禅师!不要捡了,反正明天一大早,我们都会打扫的。”鼎师禅师不以为然说道:“话不能这样讲,打扫,难道就一定会干净吗?我多捡一片,就会使地上多一份干净啊!”沙弥接着说道:“禅师,落叶那么多,您前面捡,它后面落,您怎么捡得完呢?”
鼎州禅师边走边说道:“落叶不光是在地面上,落叶在我们心地上,我捡我心地上的落叶,总有捡完的时候。”
读罢,心里豁然开朗。
“抗非”拾穗
写在“非典”逼近的日子“非典”到底来了,在人们担心的言传中,变成了近距离的现实。惊恐的人们忙着保持距离,打针吃药,捂戴口罩,消毒杀菌,关门闭户……
忙碌的生活不得不冷却下来,日子成了另一种过法。在种种憧憬中,谁也没有给“非典”留下位置,人本能地一切都往好处想。可“非典”的阴云压了下来,人们心情灰暗、沉重,恨不能把它赶净杀绝。它就是不干不脆不依不饶地顽固,看来一时半会儿完结不了。这倒鼓动起人类征服它的信心,共筑一道坚实的长城。等待着彻底战胜“非典”日子的到来,就像冬眠的动物等待春天的到来,犹坐针毡,心中凸立的是对健康的层层保护和浓浓祈求。
最初人类拿着原始的刀、斧、锤、锯等工具改造和征服自然。人类数量的剧增,工具逐渐先进,自然改变了很多。好好的树,站在山岗上,本是一帧美丽的风景。人把树砍掉脑袋,锯成一截死木桩子,层层劈开,拼拼贴贴自我陶醉。用过了,弄脏了,却嗤之以鼻当垃圾丢弃。所有的垃圾都是人类旧日的朋友。
人类是个多事的群体。恶狠狠地向东边蔚蓝的天空扔下导弹,美好的家园顷刻间浓烟四起,变成地狱。转过身来活动活动肌肉,换一副面孔郑重其事地抓环保。言辞之生动,态度之诚恳,让人啼笑皆非摸不着头脑。找个方便的地方屙屎拉尿,陪上一泓清水冲刷,接着大喊节约资源,为治理污水大伤脑筋。动物在人类一致的“我们都是好朋友的外交辞令中”谨慎乐观,节节败退,背井离乡……
人类无止境的贪欲,终于激怒了博大的自然。沙尘暴来了,洪水来了,“非典”病毒也来了
是警示吗?人类是该真心实意地认真琢磨琢磨了。专家说,预防“非典”要勤洗手讲卫生。人类是该把手洗洗干净,讲究卫生了。要多呼吸新鲜空气吐故纳新。打开窗户但愿这空气常新常鲜。专家还提醒:要锻炼身体,尽量吃绿色食品。人经常吃精米细面,性急地吃速成的蔬菜瓜果,催肥的肉禽蛋类,还要吃野生的珍禽异兽,一路吃下去。末了,打着饱嗝,钻进车里,躺在柔软的床上。足不出户拨几个阿拉伯数字,沟通东西南北,敲敲键盘,网遍海角天涯。住在单元楼里,无所谓春秋冬夏。这样的身体不锻炼就指望药片,药吃多了便有毛病。人类眼里永远是没完没了的还要、还要……
我们满怀信心地相信人类最终会战胜“非典”。这一点从人类历史上数次同疾病的斗争中证实,只是需要时间和过程。“苦难是一所大学”。“非典”威胁的日子是短暂的,悠长的是我们的思索。人仿佛站在生命背面的阴影里,静静地看清楚一些事,想明白一些道理。日子里少了什么?多了什么?原来平常的日子那么光鲜明亮,可贵而幸福。经过苦难像经过冬天的人变得精神了,变得更加壮实、丰满。人性变得单纯透明,善解人意,团结协作。
祸兮?福兮?连看世界的眼光也柔和了。用感谢的眼光来看世界:感谢白衣天使冒着危险救死扶伤;感谢老师为我们教育孩子,才得以安心工作;感谢身边的每一位健康的人,我们有个健康的环境;感谢所有坚守岗位的人;感谢身边拂过的每一缕新鲜的风。
回过头珍惜我们健康的每一天。我想起了一个老兔子的故事,大意是这样的:一个兔子忙啊忙,为了生计跑啊跑。很多美景都一晃而过,它劝慰自己说美景就在那里,等有闲暇一定好好来欣赏。不知不觉跑到了悬崖绝壁,也就是生命的尽头。老兔子的心颓滑到了井底,它还没有看好路边的风景,可生命不能重复。生命是走向死亡的存在。平常的日子里我们不去想这些,“非典”唤起我们对生命的尊重和加倍珍惜。我这几天老想起一位敬重的老师语重心长的话:按常规寿数人活八十岁,前十年不懂事,后十年不醒事,中间六十年能做些事,除了吃饭睡觉种种消耗,人一辈子用到做事上的时间并不多,要想做出一些成绩就得把时间利用好。必须珍惜每天的每分每秒,好好盘点日子。
“非典”会远去的,给我们带来损失,也带来收获。
小鸟突围
星期日下午,我去学校上课,一个早到的学生跑来说:“走廊里有只鸟。”我快步走进教室外的走廊,“没有啊?”我没有看到说。“钻到房顶里了。”说着指给我看。我抬头见走廊尽头的顶子缺块板,留下一个方方的黑洞。我相信他的话“噢”了一声,点点头上课去了。第二个星期日下了课,见这只鸟被学生们惊得“扑扑”乱飞。
原来它还在里面啊。这是一只健忘的鸟儿吧?怎么忘了来时的路呢?学生们好奇地叫着、哄着。它惊得晕头转向,惊慌失措,深怕让人逮着,振动翅膀拼力地飞,从走廊的东头飞向西头,飞得很高差不多贴着屋顶,找不到出路。
走廊的北面是一溜窗户,南边是教室,门在走廊中间向南四、五米的地方。它这样飞,只能从西边的墙壁碰壁再飞到东边的墙壁碰壁。可以推理几天来它一定无数次努力地从东飞到西,从西飞到东,来来回回不知其数。但无论多少次往返,结果都是碰壁。
这只迷路的鸟在里面已一个星期了。我不知道它是怎么进来的,看它一定很着急。要是人也早急坏了。它神情焦灼、孤独、无奈。
我和孩子们轰赶它,想把它赶到门的那儿,或从东西夹攻,迫使它从有门的那边飞,边轰边大声告诉它:“从这边飞”,“从这边飞就能出去”。它没能理解人的心意,置若罔闻不按指引的路线飞,只是更加恐慌地飞动叫人又可怜又气愤。学生们说它:“你真是一只十足的笨鸟,不理会人的好意,在这儿呆着会饿死的。”看它惊恐的样子,于事无补只好作罢,心里无数次地说:“鸟啊!鸟!你能懂人话就好了,就能出去了。”
它不理解人的意思,以为要受到伤害。安静了一会儿,它又回到屋顶的黑洞里。望望那黑洞洞,真是望洞兴叹爱莫能助啊!心中总有无法排遣掉的挂牵。想想干脆不理它算了。
隔了会儿,它又急切地飞起来,累了停下来。明亮的眼睛左瞅右看,好像绞尽脑汁地思索,一副楚楚可怜的神情,让人羡慕的翅膀不能带给它自由,此情此景让人不由地想起鸟儿翱翔蓝天的身姿。人静下来的心思又煽动起来。我们又一次认认真真地像以前一样诱导,又重复着原来的结果。那一刻恨不能变成只鸟儿,或用鸟语指点迷津,或者有什么神功轻轻一捏,抓住它放出去。
突然想到把窗户打开,也许是个好办法。我扭开窗上的插销,把窗户大展开,希望它能心领神会,它却迟迟不肯出现只好作罢。
第三个星期日,见空地上有些鸟粪,才想起忘记给小鸟拿些吃的。也许这小鸟已饿坏了吧?我仿佛看到它气息奄奄,瘦骨嶙峋的样子,也许它已撑不住了……
站在窗前看外面的鸟儿,穿林度云或站在枝头呢呢喃喃梳理羽毛,不由替那鸟儿心酸。
教室里静悄悄的,见什么东西晃动,认真一看:原来是那鸟儿,不知什么时侯进了教室满地找吃食。我立刻停住脚不敢弄出一点声音。它那样子一定饿极了,顾不得那么多,也不太怕人,冒着生命危险找食物。它倒像“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孤胆英雄,那么机警,搜寻着找到了水。太好了!一滩水能滋润干渴的生命。只见它尽情喝完水,眼睛搜索着,看到了我。那一刻我觉得它除了不会说话,思维能力不亚于人。那眼神是会说话的,包涵着千言万语,掺杂着寂落、无奈、甚至丝丝怜乞,反正让人涌起不忍的心痛。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帮助它。我深恐会惊走它,但它没走,依然细心地找着、啄着。这时我感谢那些带零食的孩子,把吃食粗粗拉拉地撒在地上。
响声终于惊动了它,小鸟又飞到走廊里。
我再次把走廊的窗户打开,安安静静地等待希望它能发现这个通道。
它终于找到了出路,从窗户飞出去了。
买书小记
小时家穷,读到的书翻过来翻过去也就是那些课本。每学期下来,单调的几本书便如刨花一般。
大一时,同桌买回本课外参考书。黄底黑字,厚厚的足有五六斤重,好生羡慕。想买一本,可看看定价,心不由缩了回去。同学很慷慨常借我读。我捧着这本墨香很浓的书殷殷翻着,深恐弄上半点水星墨迹。一看完便速速奉还。时间一长感激之情日增,拥有的渴望加剧。后来等我攒够了钱到书店,可书价已攀升上扬。看来“我的这张旧船票是不能登上它的客船了。”所幸在图书超市,可以悠然地取书,轻松翻阅尽情地阅读。是那种走进饭店不花钱却可以美餐一顿的感觉。毕业时,我终于买下了那本心慕神往了很久的书。觉得自己好富有,俨然像个腰缠万贯的阔佬,似乎书中的东西已为我所有。其实买了之后反而不甚殷勤,渐渐地搁置一边,真所谓“书非借不能读焉。”
工作了,有钱买书了,可供选择的书很少。到书店买书总要劳驾售货员取进拿出。几番几次,售货员不耐烦了。常督促道:“大致翻一下就行了。”因此买回的书时有后悔,花钱不说,还浪费掉不少时间。
这样的日子过了很久后,一天无意中走进一家新开的售书小店。书架上的书不是很多。我选了一本期刊,售书的女孩把书递过来并把其余几期一并拿了出来。我匆匆翻看,她一旁微笑着说:“慢慢看,看好了再买。”并指给我一把椅子坐,我忙点头致谢。店里没有其他顾客,很雅静。女孩没有事可干也翻着书。我选了几本要买的和她聊了起来。她告诉我刚从北京的一所大学毕业,还没上班暂时开了这家书店。说起北京的诸多优越条件,最难舍的是北京的图书大厦,这话说到我的心里。不知不觉半天的时间已过,我向她道别,她浅浅一笑说:“欢迎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