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好交往地点
《孙子兵法》将“我可以往,彼可以来”的地点叫“通形”,即四通八达的地形,这种地方是“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其实社交的最佳地利也应该是“通形”。从社交的友好互利的角度来看,选择利己损人的个人领地,假如对方不能欣然接受,我们显然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与人为善,不强加于对方。当然如果自己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没有足够的适应陌生环境的经验和能力,最好对于至关重要的社交,也不勉为其难,选择损己利人的对方地盘。所以,为人为己选择“通形”才是最佳地利,彼此在社交心理和技巧的发挥上也才是平等的。那么何处才是社交的“通形”之地呢?一般认为彼此都可以接受的第三者的地盘,或其他公共场所,都属于“通形”之列。肯尼迪与赫鲁晓夫的外交会晤选择在维也纳,斯大林、邱吉尔、罗斯福选择在德黑兰,经人介绍的对象,初次相见选择在介绍人家中或其他双方都熟悉的地方等,都是理想的、彼此两便的交往地点。
最佳地利是有条件的、辩证的、可以变化的。在自己熟悉的地方交往,在一般情况下是有利的。但若对方是老人、长者、女士等,让他们也屈身就己,恐怕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反之倘若听凭他们选择,自己肯于前往他们的地盘,则更能体现对他们的照顾、体谅和尊重,这样做的本身就极有利于社交的成功。
地点是与交往的事情密切联系的,二者相符方能收到最佳社交效果。高级宾馆、豪华客厅是招待高级宾客的好去处,而花前月下、幽静隐蔽之地是谈情说爱的理想场所,办公事在单位为宜,为私事则到家里办。因事而定,随事而变,才是明智的选择。
应酬中说“恭维”话
在日常应酬中,要多说一些恭维奉承对方的话,赢得对方的好感,为以后成功办事作好铺垫。在现实生活中,奉承、好听的恭维话,是人人都爱听的。越是傲慢的人,越是爱听。有的人义正辞严,说自己不爱听恭维话,那是故作姿态。一旦你真的毫不客气地贬责他,他心里一定不高兴,根本不可能增进相互之间的友谊与感情。“人告之以有过则喜”,只有孔子的弟子子路虽曾说过这句话,却并未实际做到,因为很少人能有这种胸怀。我们在日常应酬中,适当地恭维别人,可以抬高对方的自尊心,赢得对方的好感和合作。
但是,如何适当地恭维别人呢?
1.要因对象不同而异
比如,对方是官员,就说久闻他的官誉好、为官清廉、体恤百姓等,他听了一定很高兴;但如果你说他很有心思,发了大财之类的话,他听了就会感到有一种贪污之嫌,一定会不高兴的。如果对方是商人,你说他智谋出众、办事灵活、人缘好、一定发大财之类的话,他听了一定很高兴;相反地,如果你说他清廉自守,安贫乐道,他听了会感到一种不吉利之兆,一定不高兴。对文人,如果你说他学识渊博,妙笔生花,他听了一定很高兴;如果你说他左右逢源,很有手腕,他听了似有吹拍逢迎之意,而文人自视清高,最忌无品,听了一定不高兴。
2.要因年龄不同而异
比如现代的年轻人都很自负,有一定的理想追求。如果你说他年轻有为、前程似锦,并举出几点例证,他一定会十分欢喜。如果你说他父亲如何有学问,有其父必有其子,他不一定引以为荣,至多认为你是通过他赞扬他的老子。而老年人却不同,常言道:水往低处流。老年人最冀望于子孙。如果你说他的儿子聪颖过人、才华出众,定是国家的栋梁之材,他会高兴得心花怒放。即使你说他的儿子比他强,他也不会有意见,并认为你夸奖他的儿子,是慧眼识英才。
所以,恭维别人时,还要看人家从事什么职业、多大的年纪;要恭维得恰到好处,绝不能信口胡诌,流于谄媚。
德国著名政治活动家俾斯麦在引用恭维方法时就显得更绝。他为了制服一个敌视他的属员,便有计划地向别人称赞这个属员。他知道那人听到以后,一定会把他所说的话传到那个敌视他的属员的耳朵里去。当然,此举笼络了人心。
这是一种巧妙的驭人术。在人背后称赞人,会使人感到更真实,如果传话的人再夸张一些,那就更悦人,更能产生奇效。
总之,人不分男女,位不分贵贱,都喜欢别人恭维,因为这种恭维能给他们更多的自尊、自信。这确实是一种感化人、打动人的有效方法。当然,恭维也要适当,切忌无谓的恭维、诌媚的恭维,以免激起人家的疑心,甚至产生反感。
应酬中要和善
有一位名人说过:和善是沙漠里的绿洲,能给人以亲切和希望;而恶语相向则是大海里的暗礁,你一不小心就会在将来的某一天栽跟头的。
在社会应酬中,我们常常碰到一些恶言相向、令人尴尬的场面,使双方关系蒙上一层阴影。如何应付这种场面,消除应酬双方相互之间的敌意呢?一是不要计较人家的态度粗暴,也不要计较对方的言辞犀利,更不要因对方一言一语的过失而大加指责。忍,对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十分重要的。要知道,应酬双方是否互谅互让,是友好相处、使双方应酬成功的关键。二是要扬善,要多想想对方的长处,多想想对方的好处,给对方以善意的回应。这更有助于对方对你的了解,从而信任你,赢得较高的威信。
宋代著名的宰相吕蒙正就是忍恶扬善的一个典范。当初吕蒙正被任命为副宰相,刚要上殿接受皇帝颁旨并感谢皇恩时,有人在殿下对他指责道:“这小子也能参加政事,治理国家吗?”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不予计较。下朝以后,有的同僚非要查出诽谤吕蒙正的人不可,吕蒙正却坚决不同意。他说:“一旦查出是谁,大家便一辈子也忘不了这件事,倒不如不查。”
吕蒙正这一决定,不但没有降低他的威信,反而使说他坏话的人懊悔不迭,对他的善意回应感动不已,使他更加赢得大家的敬重。
试想,如果当时吕蒙正不能忍,非要查个水落石出不可,那说他坏话的人是不难查出的。但那就等于多为自己树了一个敌人,也让周围的人自危,说不定在背后说坏话的人更多了。
人是有感情的,任何铁石心肠的人都愿意接受真挚的感情。汽车大王福特也说过:“和别人要好,是消除敌意最好的方法。”
大明星尤伯连纳在演舞台剧时,有一位演员的演技和他不相上下,彼此为争演同一角色,互不相让,闹出了新闻。尤伯连纳当时是剧团的的台柱,本来可以利用他的地位设法让班主把他的对手开除掉。但是他暗暗一想,如果那个对手被开除了,而班主雇了另外一个对手,而且比前一个对手更厉害,自己的处境岂不更糟糕?就在这一念之间,他改变了态度,给那位对手善意的回应,终于和好如初。
意大利心理学家伯达齐在测评他人的应酬之道时说:“把你的应酬对象看做朋友吧,朋友在你一生中给你的影响最大,你能善待朋友,即等于你已建立了你一生中的光辉事业。”这话应是至理名言。
善于示弱,在亏中赢
应酬中人们常常为了表面上的胜利而兴高采烈,而忽视了实质上的结果。所以,真正成功的人际交往是在表面上表现出不是很强,甚至是很弱,而在实质上获得了利益。这就是运用示弱法达到自己目的的交际点子。
日本人与美国人打交道时,常常是美国人盛气凌人,而日本人一开始就表现得似乎“软弱可欺”,而当美国人用了两个多小时将他们准备的东西读完了之后,日本人说,我们不懂,而且是一点都不懂,请美国人再念一遍。美国人自然没有再念一遍的可能,于是,主动权由美国人转移到了日本人手中。
在实际交往中,“弱者”取得了胜利,而“强者”却失败了。其实,日本人正是应用了交际中的“弱者效应法”。与权威效应相对应的,还有一种“弱”者效应。所谓“弱”者效应,是通过装作弱者,处处寻求帮助,并从不时的询问中获知对方的材料。在交际的过程中,看似愚笨的一方往往占到便宜,言语笨拙的往往胜过口齿伶俐的。
比如说,将“我不知道”、“我不懂”、“我不明白”、“我不清楚你的意思”等等这些词句适当插入你的谈判中,会使你从中受益匪浅的。
我们不妨闭上眼睛想一想,在生活中你与反应迟钝的人是如何交往的。你那么灵活的比喻生效吗?面对低能儿,天花乱坠的数据对他都等于零。很显然,你的才干在这种情况下完全失效。事实上,在你和这些看起来似乎是“弱者”的人的交锋中,你往往失去了主动权。
看起来的弱者往往在交际中达到目的。比如银行通知客户超过了分期付款的期限,贷款人答道:“接到你的电话真好,我的财务正好有大麻烦。事实上,除了你能降低利息并且延后一年再付的话,破产是惟一的途径了。”
贷款者柔弱无力的处境,削减了借款银行的力量。
国际间的交往也是一样,印度获得独立之前,它对英国采取的策略是反暴力、不抵抗。印度人在放弃自尊、承担懦夫的名义时,同时也强迫英国背负着欺压弱小的名声。英国的压力愈严厉、愈残酷,印度人愈是平静地承受,以不反抗来一点一点达到其目标。
采用此种方法常常可以取得以下效果:第一,可以麻痹对方,使之放松警惕。
第二,可以考验对方的决心和耐性。
第三,使对方无可奈何,只好让步。
第四,能够争取到足够的时间来回避对方所提出的尖锐问题。
人们为了虚荣和自尊的需要,往往对弱者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大方,殊不料对手竟是一只不动声色的老虎。所以,再跟那些看上去似乎很弱的人交往时,可一定要小心,这样的人并不好惹!适时到领导家做客
借一些重大节日的机会,到上司家去拜访拜访(千万别忘了带些让人看得上眼的礼物),是一种相当有效的接近上司的方法。
对上司而言,部属的来访,确是令人欣赏的事。一个连自己的直属部下都不愿亲近的上司,总是一个有缺陷的上司。
如到上司家拜访做客,对上司的家人要积极给予赞美。对上司的言辞或和其家人的对话,要用比平常更有礼貌的态度,一一清楚地答对。自己举手投足间,都要随时保持“高度的警戒心”。
由于经常的拜访,久而久之,自然会跟上司的家人变得熟悉起来,这时可以不拘小节。但不可过于随便而忽视应有的礼节。别忘了你是求人者,在彼此的心目中,始终有不平等的界限存在,这是求人者必须时刻提醒自己的。因此,不管是初次拜访或座上常客,毕竟和一般访客不同,一定要知礼数。
要讨上司的欢心,就先收买其家人的心,尤其是上司的太太。因此,送礼时礼物选择,以上司夫人的喜好为第一要素。偶尔在上司家吃饭时,对上司太太亲手做的菜肴,更是不可忘记要大大赞赏一番。
对上司的孩子更是应该表示亲切,恰如其分地赞孩子聪明伶俐,将来一定后浪推前浪,有一个锦绣前程。注意这赞扬一定要具体些,说出孩子的在某一方面的天赋或潜质,使上司觉得你赞的有道理。如果还能再提些合理化的培养孩子的建议,一定会让他对你更多一份好感。俗语云“清官难断家务事”,在外呼风唤雨的人,在家里可能不堪老婆或孩子的一击。求人者如果能仔细观察,就能借力打力省心省事。
娱乐时要把领导“哄”好
当领导的,有时为了联系群众,在休息的时候,常常和自己的下属在一起开展各种娱乐活动,比如打打球,下下棋等。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下属,要不要客气一些呢?也就是说,给予一点照顾,让上级赢几回,给他一点面子呢?某公司办公室的老王就碰到了这样的问题。
李经理是一个象棋迷,每到午休的时候,他总要扯上老王杀一两盘,这一来是老王的象棋下得不错,二来也是一种紧张工作之余的一种调剂。可是,老王却并不太愿意与李经理下棋。其原因是李经理的棋艺实在是不算高明,和他在一块儿下棋,根本没有什么意思。要是真正使出真本事,李经理根本无还手之力,准得回回输。可要是让他几招,自己又觉得乏味,人家也说不定会说自己拍马屁,讨好上级。无奈,他只得采取一种折中的方式,有时赢他,有时也输几盘。
类似于老王这样的情况还真不算少。那么,在与领导一块进行娱乐活动的时候,要不要客气一点呢?笔者认为,一般来说可以不予考虑。因为,上级既然打算与自己的下属一块儿玩,就表明他是放下架子的,也不是作为一个上级的身份进行娱乐活动的。而且,有些上级恰恰正是希望通过这种娱乐活动,与群众打成一片,进行感情的联络、沟通,缓解工作中的某些紧张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还要把他作为一位上级看待,处处客客气气的,什么都让着一点,反而违背了上级的初衷,使之达不到真正的效果。如果你真正地以一个同伴的方式和态度与上级在一起娱乐,上级反而会觉得你对他是坦诚的、信任的。这样,也同样会提高他对你的信任程度。
但是,在这样做的时候,也必须考虑具体对象。有些上司属于争强好胜一类的人,你则要让着一点,对这种上级最好的方式是不要在一起娱乐。另外,有时上级跑来娱乐则是出于另一种目的,他可能是工作中有些不顺心,也可能是受到其上级的批评,正闷着一肚子气,想找种方式调剂一下。在这种情况下,其形象和态度都会有些反常。如果是这样,出于对上级的体谅与帮助,则应该客气一些,作出一些必要的让步,使其能够在娱乐中得到某种放松和调整。
尽管是客客气气地与上级在一起娱乐,或作出某些让步,你也得有一定的、适当的方式。即在形式上仍然是认真的,不客气的,最好是让其不觉察出你在让他,使之感到是凭自己的真本事获胜。这样,便可以获得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