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一个人都渴望自己得到公司的重用,但是如果你不让领导知道你是个人才,领导怎么会重用你呢?如何让领导知道你是个人才?那就要通过自身释放的信息来告诉领导。如果你是北大和清华毕业的,那么,你不用开口,老板也会觉得你是人才。因为,你的北大和清华的招牌就告诉老板,你是佼佼者,每年中国平均一个县可能也出不了一个。但是,如果你不幸和我一样,是一个大专毕业生,那么,你固有的信息就不能告诉别人你是人才,只有通过释放新的信息才能让老板对你的认识超过你的固有信息,才能让老板对你有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的感觉。怎么释放新的信息?有老板在的场合发言就是最好的机会。
“不发言老板固然不知道你的缺陷,但是不发言也可能导致老板永远都不能发现你的优势。如果你真的觉得自己有思想有抱负,真的觉得自己视角独到观点新颖,此时不一展身手,那又更待何时呢?”
当我们明白了胆小的人心中的收益与成本分析的逻辑之后,我们就明白了胆小的人为什么如此胆小。胆小的人并非不想在公众面前崭露头角,而是无法把控表现的结果,这使得他们在特定场所表现得战战兢兢。与其说沉默寡言不好表现是他们生成的性格,不如说他们对自己的表现没有信心,认为不表现反而比表现更好,不表现不会让自己受损失,表现反而让别人看笑话。
我们也因此找到了胆小性格改变的途径:要使胆小的人在公众场合表现大胆,一定要让他的内心认为表现的收益大于成本。而要做到这一点,别人是无法帮忙的,这需要日积月累的知识沉淀,也需要反复多次的实战演练。因此,与其改变一个人胆小的性格,不如鼓励他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只有心中有货,才能临阵不慌。
4.“只会做,不会说”行不行?
胆大与胆小的一个显着区别就是胆大的人喜欢说,而胆小的人不愿意说,在公共场合尤其如此。可能有人认为不会说、不好表现也是一种美德,他们内心里认为做比说重要。正是秉承这样一种信念,他们坚守着为人低调不好表现的作风。换句话说,他们认为表达能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做好本职工作。这当然同样符合值得就干、不值得就放弃的经济学思维逻辑。
做得好当然比说得好重要,夸夸其谈自然不为领导所喜欢。不过,我们对说还是要有正确的认识,有的时候,说的确很重要,甚至做都不能替代。一个人只有彻底地认识到说的重要,才会去努力改变不说的毛病,他只有品尝到说的好处与乐趣,才会去逐步改变胆小的性格。
大公司经常要开会,为什么开会?因为需要各部门把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问题汇集起来,然后探讨最佳的解决方法,这是日常工作的例会。还有一种更重要的临时会议,就是投资决策,此时各项工作并没有完全展开,参会人需要凭着自己的知识对未来的投资项目进行预测。预测是否准确,考虑是否周到,会成为项目投资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无论是例会还是临时会议,如果大家都不说,那董事长高薪聘请高管层干什么?在这样的场合,不仅要说,还要说得好,说得不好等于白说。说得好的标准是,既要内容好,还要表达好。内容好,是指你的观点对生产经营和投资决策有帮助;表达好,是指你的陈述方式浅显易懂别人很快就能理解并接受。
很多人用“茶壶里煮饺子”来为自己不善表达辩解,意思是我的肚子里是有货的,我是有思想有能力的,只是不善表达,就像茶壶里的饺子倒不出来。不过,这种辩解往往是苍白无力的,因为茶壶里是否有饺子,我们揭开盖子看一看就能明白。可是,你的脑海里是不是有知识有思想,谁也无法揭开盖子看一看,总不能把你的脑袋开个口子,就是开了口子也还是看不出来。一次倒不出饺子,人们会相信是由于壶嘴太小,十次百次倒不出来,人们就会怀疑,茶壶里可能根本就没有饺子。
也许有人有疑问,你刚才说的是公司高管的例子,我现在并没有去做高管的奢望,我只是一个技术骨干,根本就不管人,那表达能力是不是仍然如此重要?答案仍然是肯定的。在公司里从事专业技术的人,比如财务、工程或者信息技术等,这些人大都认为表达能力好不好影响并不大,事实上这些人的表达能力也往往相对欠佳。
为什么与外界打交道不多的专业技术人才应当重视口头表达能力呢?因为,这是为你的职业生涯提升提前作准备。你想想,年龄大了,无论是做报表,还是编程序,或者是在工地上奔波,你的体力精力甚至水平比年轻人自然要稍逊一筹,此时,如果你能够从专业技术岗位升职到专业技术领导岗位,你就可以实现职场上的精彩一跃华丽转身,否则,你就只能面临被淘汰的命运。而要实现这一精彩一跃华丽转身,表达能力就极为重要。因为,正确的表达不仅能够反映你严谨的思维逻辑,更能调动其他人的工作积极性。不善发挥团队作用的人,是永远不适合做领导的。
5.优秀的表达能力是从哪里来的?
前面已经分析过,要想使性格从胆小变为胆大,或者说从内向变为外向,最重要的是要让自己的表达收益大于成本,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当一个人对自己的表达能力有了充分的自信(注意是自信,这没有客观的标准),他的胆小性格自然会向胆大性格转变。
先从一个例子说起。我有一个同学,是财会专业的研究生,现在是某公司的财务总监。他曾经大惑不解地问了我一个有趣的问题:有一个现象我不明白,为什么我们学财务出身的,最多只能干到财务总监?为什么学工程出身的,最多也只能干到工程总监?而像你这样什么专业知识背景都没有的,或者说万金油式的干部总能直接做总经理?
我当时一听就愣住了,平时不注意,实际情况还真的是这样。我思考了一会儿,给出的答案是:我们这样的人没有明显的短板。
管理学上有个着名的短板原理,说是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不是取决于最长的那块,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因为,装再多的水都会从木桶的缺口处流出来。学专业技术的人,往往对专业能力过于关注,一技之长十分明显。也许是由于专业的长板太长,所以他们平时不太注意自己的短板,也就是对专业之外的知识漠然视之。像我们这些专业知识不太强的人,固然应当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但因为涉猎较广,所以不存在明显的短板,财务懂一点,工程懂一点,甚至计算机也懂一点,当然,经济学懂很多。
他瞪大眼睛问我,我的短板是什么?我说,是表达能力。过了不久,我去他办公室,发现他的书橱里摆满了《演讲与口才》一类的书籍。
《演讲与口才》之类的书籍能够提高我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吗?
不能说一点作用没有,但我的评价是作用甚微。现在有很多演讲培训班,一般半个月或者一个月一期,号称只要参加他们的培训班,30天下来就能让你拥有超一流的口才。有许多中小企业主对这样的培训班趋之若鹜,为什么?因为,在事业小有成就之后,他们迫切需要通过提高表达能力来改善自己的外在形象。不过,我坚持认为这样的培训班作用有限。这样的培训班,短期内可以培养你的胆量,也可以培养你的自信,而完整的口头表达能力恐怕很难在短时间内造就。
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口头表达能力的构成。口头表达能力包括四个部分:一是口齿的清晰,二是逻辑的严谨,三是语言的优美,四是思想的深刻,这四个能力是递进关系。演讲培训班,一般只能利用反复的训练来解决口齿的清晰流利问题。当然也有一些层次更高一些的培训班,可以利用演讲学的系统理论对大家进行逻辑构建的培训。但不管如何,语言的优美与思想的深刻不可能通过短期的培训得以解决,它要靠长期的刻苦学习和平时对社会生活深入细致日积月累的观察思考来获得。当然,学习总比不学习好,即使我们只学习到了第一和第二两个层面的知识,也比我们茫然无知要好。我只是提醒大家不要以为口才的锻造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当然,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建立自信,而自信是我们的性格由胆小转变为胆大的第一步。
我的表达能力在我们公司的高管层算是出类拔萃的一个,所以,我常常代表董事长参加一些会议。每每发言之后,总有人当面夸我,说:徐总,你的口才真好!我报以微笑,常常回应一句:哪里,我只是平时对这些问题有一些思考而已。旁人听了,都以为我是谦虚。其实,我说的是实话,平时没有思考,表达没有思想,口才注定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你放眼看看,很多的优秀企业家也是演讲家,比如柳传志、牛根生、马云、张瑞敏,这些人的演讲之所以精彩纷呈引人入胜,是因为他们的演讲不仅口齿清晰、逻辑严谨、语言优美,最重要的是思想深刻。这些深刻的思想当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来源于他们的亲身实践与深入思考,既简单易懂又深刻透彻,能够拨动大众的心弦,从而引发我们的强烈共鸣。
表达能力往往成为区分一个人性格是胆大还是胆小、外向还是内向的分水岭,因此,如果你真的想由胆小变为胆大、内向变为外向,那么加强学习和思考,锻炼自己的表达吧,除此,没有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