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885900000006

第6章 子学常识

“子”,原指男子,以后作为男子的美称。古代士大夫的嫡子以下,皆称为夫子。从孔子起,开始有私人讲学活动。孔子的门人尊称孔子为“夫子”,简称“子”。自此相沿成风,弟子纂述老师言行思想的书便以“子”为称呼,这便是子书命名的由来。这一类的书渐多,古代的史学家、目录学家为了记录的方便,就概括称为“诸子”。例如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中有“诸子略”,唐魏徵监修的《隋书·经籍志》有“子部”之设置。以后研究诸子的学问称为“诸子学”,省称为“诸子”或“子学”。

诸子原指周秦之际诸子百家的学术。当时出现很多卓越的思想家,创立种种精深的哲学思想,传授门徒,形成学派。这些思想具有极大的创造性,而且他们的议论确实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以致历代的学术无不受到影响。诸子的时代,成为我国学术史的黄金时代;诸子的学说,直接进入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中,落实在思想言行上。

诸子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各国诸侯,势力庞大,相互争雄。周天子无法号令天下,不论政治,社会、经济、教育各方面,都产生了剧烈的变革。

周代所行的封建制度,已经因为诸侯之间称霸争雄彼此蚕食并吞而逐渐崩溃。从社会方面来看,周代世袭的贵族阶级社会,已经因为平民崛起而根本动摇。从经济方面来看,由农牧业而发展出商业,商人地位提高,经商致富的人取代贵族成为新地主,“世居其土,世勤其畴”的农民,随着商人势力的扩张,大量人口开始流动。

周朝所行的是贵族政治,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受教育的权利。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社会的变动,使平民渐渐有机会受教育,出身平民的才俊之士数量大增,更富于使命感。他们面对时代的课题,著书立说,彼此论辩,学术越来越兴盛,就此开启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创建了我国古代最宝贵的学术遗产。

《庄子》篇及《荀子》篇论及很多思想家,然而并无儒、道、墨、法、名家的名称。司马谈《论六家要旨》把先秦时代的学术分成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中国学术史上正式以儒、墨、名、法、道德、阴阳为诸子流派肇始于此。班固《汉书》依刘歆《七略》立《诸子略》,更分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10家。其中小说家除外,亦称九流。

诸子彼此都有关系。儒、道、墨可谓完全独立的门派;名家、法家由此三家分出,而阴阳家是春秋以前就已存在的旧学问;至于纵横家,是说客游说各国的两种谋略(连横、合纵);杂家之作,杂录各家言论,并无中心思想;农家的许行、小说家的宋钘均无著作流传,必赖《孟子》、《荀子》记载方知言论大要。由此可知,10家虽然齐名平列,其学说之内涵与价值,却不能相提并论。

春秋战国时代,是诸子之学最兴盛的时期。秦国统一六国,建立了秦朝。虽有焚书坑儒之举,诸子之学仍保存在官方的博士之手。汉朝初期,诸子之学盛行如故,从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学,才结束了百家争鸣的盛况。

“儒”字的本义是“柔”,又作“术士”之称。从《周礼注》的记载,可知儒者是古代职掌教育的人,具备相当的学问与崇高的人格,是学者兼教育家。在《庄子·天下》篇中称之为“邹鲁之士,缙绅先生”。

从儒家的典籍来看,周公是儒者宗师。但是儒者形成学派,却是孔子以后的事。《淮南子·要略》说“孔子修成康之道,述周公之训,以教七十子,使服其衣冠,修其篇籍,故儒者之学生焉”,明显地将孔子视为儒家的创始者。

孔子在世的时候,已有“四科”的名目,此即《论语》中所说的“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可知孔子弟子中,已因性格和能力的不同,而有4种发展倾向。

《韩非子》篇的记载,孔子死后有8种儒学的分支,即“子张之儒”、“子思之儒”、“颜氏之儒”、“孟氏之儒”、“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公孙氏之儒”、“乐正氏之儒”。《汉书·艺文志》更著录了31家先秦儒家的著述,只是这些儒家的分支若非残存不全,便是学说不纯。今天提到先秦儒家,还是以孔子、孟子、荀子作为代表人物。《论语》、《孟子》、《荀子》是儒家代表性的典籍。《论语》、《孟子》既已被列入经部,存于子部的仅有《荀子》而已。

荀子名况,时人尊称为“卿”,故曰荀卿。赵国人,生于周赧王二年(前313),卒于秦始皇九年(前238)。15岁(据王叔岷先生考证)游学于齐国,后至楚国。春申君很赏识他,任命他为兰陵令。春申君死后,荀子也废了官,就此长居兰陵。他的学说根据孔子而来,著有《荀子》32篇。

在儒家的典籍中,《论语》、《孟子》都是弟子纂辑而成的“语录”。而《荀子》一书,则已超越语录的形式,使用比较富于逻辑思维的论文方式写作而成。作者虽是荀子本人,可是现在流传的《荀子》32篇,经过历代的传抄、整理、印行,已不是本来的面貌。而这也是先秦诸子著作普遍面临的问题。

《荀子》一书,起自《劝学》,迄于《尧问》。其中《成相》是用民间乐曲的体制写成的劝谕文,《赋篇》是用赋体写成。虽然如此,今本荀子中,《正名》、《解蔽》、《富国》、《天论》、《性恶》、《正论》、《礼论》等篇章,字句错误最少,且为荀子学说精华所在。

心性论是儒家思想的精粹,孟子、荀子都是发挥孔子思想的儒者。孟子从人人皆有“四端”之心,提出“性善说”。荀子由于对心性的认知异于孟子,而提出“性恶说”。大体说来,孟子的“性”,相当于“人的自觉心”;荀子的“性”,相当于“人的本能”。荀子从人的自然本能证明人之性恶,但是不否认人可以为善。他认为:其善者伪也。所谓“伪”就是“人为”,就是“变化气质”的意思。

要变化气质,必须仰赖学问。具体地说,就是以礼乐作为教育的工具。因此,荀子重视师法,弘扬礼乐。荀子从理智的精神,把“天”看做“自然实体”,主张“制天用天”,反对“天人祸福”之说。此外他从认识心的辨析中,发展出初步的逻辑思维;从君臣的对待关系中,提出“尊君贵民”、“富国强国”的思想,都有相当的开创性。

相传道家源出于史官,史官之设置又可以溯源到黄帝,故道家的典籍常把自己的学说托始于黄帝。其实,道家的思想或许可追溯到上古。道家形成学派,却是老子以后才成立。而庄子的学说源于老子,所以论及道家的人物时,应以老子、庄子为代表。

“道”的本义是“路”,又可解作“术”,都指人们共同行走的道路。《庄子·天下》篇开始把“道”、“术”二字连言,指称古代的学术。在汉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一文,原称为“道德家”。司马迁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说老子“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至班固《汉书·艺文志》才简称为“道家”。

老子的生平,最早见于《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从这篇传记我们大致知道: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约生于周灵王初年,曾任周之守藏史(又称为柱下史),职掌方册图书,因此能够博览群书,纵观世变。相传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老子看到周室衰微,于是离周而去。行至函谷关的时候,有一位名叫喜的关尹,强使老子著书,撰成《道德经》五千余言,然后不知所终。

《史记》说得很清楚,《道德经》是老子撰成的,庄子和韩非子也都引用过老子的言论。《老子》之所以称为《道德经》,可能是取用上篇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与下篇第一句“上德不德”中的“道”与“德”二字而成。全书原先究竟分成几章,今天已经难以察考。现在流传的版本,不论是王弼本还是河上公本,都分成81章。上篇37章,下篇44章。共5200余字。

《道德经》一书使用“韵文体”来表达思想,和孔子、墨子使用问答式的语录体颇为不同。这是因为我国古代有南北文化之分,南方人喜欢用韵文,北方人喜欢用散体的缘故。《道德经》之中某些章节颇似《楚辞》,甚至被视为《楚辞》的前身。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在《道德经》一书中,有很多对“道”的描述。天地万物的本源是“道”,天地万物都由“道”所创生。而“道”是一种虚无恍惚却实际存在的东西。在创生万物以后,便内存于万物之中,衣养万物。这一种创生活动,永不竭尽,因为“道”的运作是循环反复的。

“道”的运作,既然是循环反复的,因此天地间的事物也就有正有反、有高有低、有长有短、有贵有贱、有吉有凶、有祸有福。然而,这种相反对立的关系也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时游移的。既然正反互变,祸福无常,那么人应该如何自处呢?老子提示的方案是:“守柔”、“无为”与“不争”。老子说:“坚强者,死之徒。”又说:“柔弱胜刚强。”又说:“柔弱道之用。”这些话语,最能透示老子人生哲学的观念。在自我的领域中,老子主张“无为”,无为才能自作主宰;然后在经验世界中,发挥“无不为”的支配作用。在应世的原则上,老子主张“不争”,不争才能“无尤”,不争才能使“天下莫能与之争”。

整体看老子的思想,实以“自然”作为学习的对象。“自然”是“道”的精神所在。唯有因循自然,才能可大可久。他主张绝圣去智,绝仁去义。凡能桎梏人性的文明制作,都在排斥之列。“小国寡民”、“安居乐俗”是老子的政治理想。

庄子的生平,也见之于《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庄子名周,宋国蒙县人。生于公元前370年前后,卒于公元前295年前后。他的生活年代大致和梁惠王、齐宜王、孟子同时,可是和孟子不曾见面。他曾做过蒙县的漆园吏,一生贫穷,但旷达不羁,不求富贵。他有超卓的理性能力,又有至深的感性能力。他自期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鄙视万物,不问是非,和世俗相处。他与惠施经常往来,是学问上的论敌,道义上的好友。

庄子的著作又被称为《南华真经》,全书原有52篇,现存33篇。至晋代郭象,编定为《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内篇》7篇的篇名,分别是《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其不论行文方式或思想内容,都能前后一贯,自成系统。大致可以肯定是出自庄子手笔,最能代表庄子本人的思想。

至于《外篇》、《杂篇》中的篇章,人们认为可能是庄子门人及后学的作品。这是因为立论点颇不一致,叙述的故事常常互相抵触,又常引用庄子自身的言论。虽然如此,《外篇》、《杂篇》却是从《庄子》到《淮南子》之间,道家思想的桥梁。

《庄子》一书中,不喜欢从片面的角度来看待事物,善作迂远无稽的议论,放旷不着边际的文辞。大概是认为当时天下风气沉迷浑浊,无法讲述庄严正经的理论,所以故意使用变化不定的方式、虚构的寓言来阐明他的学说。由于这个缘故,《庄子》被后人看做哲学与文学高度融合的典范,同时拥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从思想的发展来看,庄子继承老子的哲学,也肯定“道”是创生万物的本源。他更进一步说明“道”是“非物”,是先于万物而存在的精神性本体。从“道”的角度来看,万物是齐一的,无所谓高低贵贱。从万物齐一的观点出发,不仅事物是相对存在的,连人的认知能力也是相对有限的。由此,他主张“泯是非”、“薄辨议”,进而主张“齐物我”,并且由此得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的结论。

为了达成“齐一物我”的理想,他提示了一系列修养心灵的方法。在《逍遥游》中,庄子讲了一段鲲鱼变大鹏凌空而飞的寓言。提示我们真正的自由自在,是不必依赖任何物质条件的。这就是“无待”。

在《大宗师》之中,庄子又编造了一则颜回向孔子报告自己修养的对话,说明“无己”的道理。在庄子的观念中,“无待”、“无己”能使人的心灵绝对虚静,而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

庄子站在超越而相对的立场,齐一是非善恶之分别,破除生死寿夭的执著,替人类开启了另一片视野。本质上,这是-种艺术性的精神境界。在此,人们可以拥有绝对的精神的自由。在这样的理念下,庄子自然主张取消一切礼法、制度,甚至音乐、工艺等文明制作,而希望建立一个“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同乎无知”、“同乎无欲”的“至德之世”。

综合来看道家的思想,其目的在于彰显一种纯粹精神的自由。内在方面,不能修心而成就道德;外在方面,不能成就文化业绩,但是独能成就一种超脱现实的心灵境界。透过道家思想,可以使人更为达观,更为乐天安命。道家思想在乱世往往成为知识分子心灵的避难所,原因就在于此。

墨家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夏禹。这是因为夏禹治水时,那种“菲衣食、恶衣服、卑宫室”的刻苦精神和墨家的精神很接近。墨子十分称道,以后的墨者以此相尚。《庄子·天下》篇、《淮南子·要略》便根据这一点,认为墨子之学是继承夏禹而来的。

“墨”字原指黑色的书写颜料,其后引申为“绳墨”之意。“墨”又是古代刑法之一。墨子主张刻苦,而其从学门徒,大多囚首垢面,面目黧黑,又自奉甚俭,送死甚薄,重在引绳墨自矫,因此以“墨”作为学派名称,称为“墨家”。

然而《淮南子·要略》也指出:墨子曾经学习儒家的学术,独对儒者“其礼繁扰,厚葬靡财”感到不满,才“背周道而用夏政”。再看《汉书·艺文志》记载: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所以墨家之产生,可能是承继夏禹的刻苦精神,扩充古代人的尊天思想,运用古代的宗教组织形式所建立的学派。

墨子是墨家的祖师,前人都以为他姓墨名翟,鲁国人。见之于载籍的传记资料不多。在《孟子》、《荀子》、《列子》、《庄子》、《韩非子》中皆称为“墨翟”,或单称“墨”。在高诱注《淮南子·修务训》、《吕氏春秋·当染》篇并云:名“翟”;唯江珠《读子卮言》“论墨子非姓墨”一章,认为“墨”非“墨翟”之姓,算是比较新奇的说法。

墨子生活的年代,大致在孔子以后、孟子之前。《孟子·滕文公下》载: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韩非子》则称儒、墨为“显学”。《墨子》原有71篇,今存53篇。这本书非作于一人,不成于一时。大都是门弟子所记述,说是墨家学说之总集也无不可。其中《经》上下、《经说》上下、《大取》、《小取》又称为《墨辩》。而《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非儒》等篇,最能表现墨子之思想,是全书的精华。

《墨子》思想的核心观念是“兼爱”,但是“兼爱”不是道德性的主张,而是着眼于治乱的功利性主张。墨子以为一切混乱起源于不相爱,“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天下人若能彼此相爱,就不会有强凌弱、众暴寡的现象产生。“兼爱”也是上天的意志,顺天意、兼相爱,必得天赏;反天意、别相恶、交相贼,必得天罚。墨子的兼爱、利天下,具有游侠的精神。

由“兼爱”的原则,墨子又提出“尚贤”和“尚同”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不论血缘关系的远近亲疏,“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而“天子总天下之义,以尚同于天”。可是,天子如何顾天之意呢?墨子的答案是:兼爱天下之人。根据“尚同”的原则,百姓要上同于天子,天子要上同于天志。这样,墨子也建立了一套权威主义的观念。

基于兼爱的原则,墨子反对战争,此即“非攻”之主张。墨子把战争视作亏人不义之最大者,攻伐所得,往往不如所丧之多;有时攻伐别人,适足以使自己亡国。君子应兴利除害,不可不非攻。

此外,墨子以儒为论敌,反对儒家天命的说法,改以“天志”、“明鬼”之说。又就儒者烦饰礼文,不事生产,讥议儒者礼文为虚伪,由非议礼文,从而主张“薄葬”。另就音乐“不中圣人之事”、“不中万民之利”,足以废事,无利天下,从而有“非乐”之说。因为墨子太过于重视功利与实用,所以荀子评之为“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

墨子大概死于战国初期,身后墨学正盛。前期墨家之著者为宋钘、尹文。后期墨家,至庄子时分为南北两派:北为“相里勤之弟子,五侯之徒”;南为“苦获、己齿、邓陵氏之属”。根据《韩非子·显学》篇记载,分为三派:自墨子之死也,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邓陵氏之墨。趋合相反不同,而皆自谓真墨。

墨子后学的思想已经很难考察详情,但是仍可以从《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这六篇来了解一个大概。这6篇作品内容十分驳杂,有辩护墨子思想者,有阐发墨子思想者,也有涉及逻辑思维及粗浅的科学思想者,更有涉及其他哲学者。

墨子后学的时代,主要的论敌是名家的辩者。因此,墨家的后学努力研究辩论技巧以及逻辑问题。在墨辩之中,比较重要的部分便是对“同异问题”、“坚白问题”、“诡辩问题”之讨论与驳斥。这些论辩的成果,对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有其不可抹杀的贡献。

法家的兴起,与春秋以来诸侯之间互争雄长有关。他们心中最关切的问题是:如何富国强兵,如何进行有效的统治?法家诸子,依其学说的中心思想,各有不同的侧重和强调,可以分成三大派别:一是重势派,以慎到为代表;二是重术派,以申不害为代表;三是重法派,以商鞅为代表。至于韩非,则认为势、术、法三者不可偏废,成为法家之集大成者。此外,战国时代,假托管仲所作之《管子》一书,亦为法家之重要著作。

“法”字,原作“灋”。从水,取其平直如水。从扁去,相传离为神兽,能以一角触不直之人。“法”字为“溏”之省文,有求平直之义。其后引申为“宪令”、“刑罚”、“准绳”之义。《韩非于·定法》篇说: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不别亲疏,不论富贵,一切是非功过,以“法”作为论断标准。这是法家的精神,也是法家命名的由来。

慎子名到,赵国人。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慎到曾学黄老之术。班固《汉书·艺文志》著录法家《慎子》42篇,《注》云:名到,先申韩,申韩称之。可知慎子是战国时代的人,生活年代比申不害、韩非早。他的著作大半亡佚,唯有《威德》、《因循》、《民杂》、《知忠》、《德立》、《君人》、《君臣》7篇留存传世。慎子的思想中,含有道家的成分。他主张因循自然,顺应情势,则本自老子。他主张“齐万物以为首”,则与庄子相同。他主张弃知去己,更是道家共守的要旨。所以,慎子是由道家转变为法家的人物。

在《慎子·威德》篇中,他说:有雾的时候,腾蛇可以漫游雾中;有云的时候,飞龙可以翱翔云端。一旦云雾散去,腾蛇飞龙便和蚯蚓无异。为什么?因为它们失去了遨游飞翔的凭借。相同地,一个贤者之所以屈就在不肖的人之下,是因为他权轻;一个不肖的人肯臣服于贤者,是因为他位尊。可见“权势”与“地位”是何等重要。

在《威德》篇中又说:“法”虽不善,还是比“无法”好。法令制度、礼仪书籍,目的在于建立公正的规范。凡是建立公正,都意味着要抛弃私人的、自我的立场。在《君人》篇中,又从人君的立场主张:法以公平为原则,信赏必罚,唯法是赖。因为人君若不依法赏罚,而是自由心证,那么受赏再丰盛,臣下仍不满足;受罚再确当,臣下仍然怀有怨恨。由此可知人君须有威权,才能驱使臣民。身为人君,一样要信守法律。法家一贯主张法律之前人人平等,正是慎到开启的观念。

申子名不害,战国时代郑国京邑人。《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载:申不害,故郑之贱臣。学术以干韩昭侯,昭侯用为相15年,国治兵强,无侵韩者。

《汉书·艺文志》著录了《申子》6篇,今已全部亡佚。但从《韩非子》征引《申子》的遗文及前人对《申子》的记述中,仍可考其大概。

申子的学说,以黄老一派道家思想为本源,特别重视刑名。申子在当时的法家以注重用“术”出名。所谓“术”,就是看能力授官位,依官位要求职责,掌握生杀的权柄,考核群臣的成效,是一种执掌在人君手上的看不见的东西。

这一种“术”,是不能随便显露真相给臣下的。因为臣下会有种种巧诈的办法去适应君主,只有清静无为可以避免臣下的揣摩与适应。君主要做到看清别人看不清的,听懂别人听不懂的,遇事能自行决断,也就是要怀抱利器,但是高深莫测。

然而,作为一个国君,还是要以法令显现尊严。他说:“令之不行,是无君也。”一个圣君,应该“任法而不任智,任术而不任说”。应该“明法正义,若悬权衡”。可知申不害的中心思想在于“重术而任法”,权术的运用只是人君必要的手段,法令才是最终的准绳。

商子姓姬名鞅,原为卫国的庶公子。春秋时期,凡是诸侯的旁支子孙都以“公孙”为氏,所以又称公孙鞅。起先是魏相公叔痤的手下,没有受到重用。听说秦孝公征求贤才,于是投效秦国。定变法之令,使秦国国富兵强。因为建了大功,封于商,所以改称商鞅。《汉书·艺文志》著录了法家《商君》29篇,今存24篇。《商君》并非商鞅自著,而是后代研究《商君》之学者,追辑其法令与言论而成。

商子是一位务实的政治家,对“法”很重视。所谓“法”就是官府颁布法令,使人民相信赏罚绝对要实施。奖赏是赐给守法的,刑罚是处分违令的,这是人臣所必须遵守的东西。他认为,治国之道有三:一曰法,二曰信,三曰权。“明主爱权重信,而不以私害法”。法令必明,赏罚必信,令出必行。

他重视农业,以达到国富的目的;他奖赏军功,鼓励国民好战;以重赏重罚,严厉整饬内政;修守战之具,和各诸侯国争雄。秦国行商鞅的新法,奠定了统一六国的基础,功劳不小。但是商鞅过分重视法令的效用,为了政治上的需要不惜主张“以战去战,虽战可也;以杀去杀,虽杀可也;以刑去刑,虽重刑可也”。又一味尊重人君,卑视臣下,泯灭人性,所以有很大的流弊。

韩非子姓韩名非,是韩国的公子。生年不详,秦始皇十四年(前233)卒。《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说他:“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本归于黄老。”又说他:“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于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可见他的思想与道家、儒家都有渊源。《汉书·艺文志》著录了法家《韩子》55篇,和今传的《韩非子》篇数相合。

韩非是荀卿的弟子,他承继了荀子性恶说,认为人无善恶意识;也承继了荀子的“尊君”说,强调人君的利益至上。又袭取了道家虚静的修养理论,强调人君应以静制动,驾驭臣下。此外,他吸收了法家前驱的思想,建立了一个以法治为基础,集“法”、“术”、“势”于一炉的政治思想体系。

他反对儒家尊贤之说,认为人才不值得仗恃,唯有“法”才是治国的根本。一个有道的君主,应该“远仁义,去智能,服之以法”。作为人君,必须以“利”来获取人心,以“威”遂行意志,以“名”作为上下追求的目标。

他认为一个万乘之王、千乘之君,能宰制天下、征伐诸侯,最重要的原因是他有“威势”。他主张运用权术的手段,来维护人君绝对的权力。对于不能绝对臣服的下属,不惜忍痛去除。为了维护人君的“威势”,他主张统一言论。同时,要以“刑德二柄”来宰制群臣。什么是“刑”呢?他说:“杀戮之谓刑。”什么是“德”呢?他说:“庆赏之谓德。”作为一个人臣,都是喜欢受赏,畏惧受罚。以赏罚作为宰制手段,才能保证人君的绝对权力不受到挑战。

此外,人君的意志也不可以让臣子测知。韩非认为人君应该“执一以静,使名自命,令事自定”。在《和氏》篇中又说:“主用术,则大臣不敢擅断,近习不敢卖重。”具体地说:一个人君,应以冷静客观的心态,不苟同世俗之言,循名实来定是非,依参验所得来审视臣下的言辞。如此,臣下不敢伪诈奸私,必能竭尽心力来为人君服务。人君在上位只要以法制之,赏罚严明,便可无为而治。

管子名夷吾,字仲,齐国人。少时与鲍叔牙友善,鲍叔牙深知其贤。齐桓公立,鲍叔牙进荐管仲,管仲遂为齐相。以区区齐国,位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遂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管子虽是春秋人,其事迹亦见之于《左传》、《国语》、《史记》诸书。但今本所传之《管子》,非出于一人之手,亦非作于同一时间。南宋朱熹已怀疑《管子》非管仲所作,明代宋濂已提及《管子》中有绝似《曲礼》者、有近似老庄者。今人罗根泽先生《管子探源》分析尤详,已断定为战国时人所作。

《管子》一书在道德思想方面,完全承自道家。但是转入法治主义,认为“法”之来源,出于“道”。无为之治为法治之最高理想。但是管子亦强调礼治,礼不能治,方继之以法,以济礼治之穷。在政治制度方面,以“四维”为立国之本。国本既立,乃有五官、五卿之设,施行文政、武政。在教育方面,主张教军士,教子弟,教土民。其教育事业,全委诸地方官吏。在经济方面,主张盐铁专卖,矿产国有,开发森林,敛散谷物。并鼓励生产,均节消费,调剂分配各种资源,贩有易无,从事国际贸易。在国际关系方面,敦睦邦交,联盟诸侯。总之,《管子》一书在为政处世、经世济民方面有很高的价值。

“名”字本指对事物之称谓。“名”是由“实”而来的,古代以“名”、“实”的关系作为探讨对象,从而发展出来的学问称为“名学”。

早自孔子、老子,已经使用了“名”这一术语。孔子曾有“正名”主张,老子也曾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荀子擅长名实之辩,有《正名》篇之作。墨子的后学,有“同异”、“坚白”之论辩。但是真正使“名学”成为一种学术,始于邓析,而大盛于惠施、公孙龙。

至于“名家”之称,则起自西汉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他说:“名家苛察缴绕,使人不得反其意,专决于名,而失人情。”

《庄子·天下》篇称呼从事这门学问的人为“辩者”。虽然《荀子·非十二子》篇批评名家“好治怪说,玩琦辞”,然而琦辞怪说也正是名家的特色,因为名家的辩者以逻辑及形而上学作为主要的课题。他们用诡辩的方法,做纯粹的思考和概念的辨析,在道德、政治或历史文化方面提出论见或方案。

惠施是战国时代宋国人,大约生于公元前370年,卒于公元前318年。曾担任魏相十余年。《庄子·天下》篇载:惠子多方,其书五车。可见是个博学的人。《汉书·艺文志》著录了《惠子》一篇,今已亡佚。不过从《庄子·天下》篇及《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的引述,仍可得到一个大概轮廓。

他的名理思想大致是从“合同异”的角度出发。他说:“大到极点没有外围,叫做‘大一’;小到极点没有内核,叫做‘小一’。”“大一”是就宇宙整体来看,“小一”是从普遍万物而言。“大一”、“小一”都是自然形而上学的概念。他说:“无厚的东西,不可以累积。然而它的广大,在空间上可以推展到千里。”这是指“面”的物理性质。又说:“天与地一样卑下,山和泽一般齐平。”又说:“太阳刚到正午时,就偏斜了,生物刚生下来,就走上死亡。”又说:“南方没有穷尽,然却有穷尽。今日刚到越地而其实是老早就来的。”又说:“连环是可以解开的。我知道天的中央,无论在燕国的北方,或者越国南方都是。”可以看出惠施刻意要人突破一般的感官经验,而从一个绝对的、超越的角度去作判断。

有两段话最能彰显出惠施思想的特色,他说:“大同和小同相差异,叫‘小同异’;万物完全相同,也完全相异,叫‘大同异’。”又说:“要普遍地爱万物!因为天地是一体呀!”这种泛爱万物的态度是一个智性的探讨,而不是生命的感通。“天地一体”也和“万物异同”一样,是一个形而上学的假定。

与惠施相对的是公孙龙,惠施宣扬“合同异”,公孙龙则主张“别同异、离坚白”。公孙龙字子秉,战国时代赵国人,大约生于公元前325年至公元前315年间,卒于公元前250年。曾经是赵平原君的门客,善于辩论。他厌恶事物的名称和实体之间的混杂错乱,凭着自身的天赋和才智所长,提出“坚白同异”之论,成为名家最有名的辩者。他的著作,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原有14篇,现存6篇。《迹府》是后人对公孙龙言行、事迹的记载,其余5篇《白马论》、《指物论》、《通变论》、《坚白论》、《名实论》,都是公孙龙自己的手笔。

“白马非马”是公孙龙的重要主张之一,他认为“白”是指谓颜色的概念,“马”是指谓形象的概念。颜色的概念异于形象的概念,所以说“白马”不是“马”。这当然是一种诡辩,但是使人注意到概念的类别以及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之问题。

同样,有人问他:“坚硬、白色、石头合称为三,可以吗?”他答:“不可以。”再问他:“称为二可以吗?”他答:“可以。”原因是:对一块白色的石头,我们看不出它的“坚硬”,而只能看出它是“白色”的“石头”,因此只能举出“白”与“石”两点。用手来摸,不能摸出它的“白色”,而只能感觉它是“坚硬”的“石头”,因此也只能举出“坚”和“石”这两点。就事物的性质来说,公孙龙认为“坚”、“白”是可以相离的。

此外,他主张“物莫非指,而指非指”。意思是说:一般人都认为天地万物无非是指谓它的概念,但是事实上被概念指谓的天地万物,并不等于概念。都在指陈“概念”与“物自身”是有分别的。

惠施喜欢从绝对超越的观物角度去强调事物的“同”,公孙龙则爱从绝对超越的角度强调事物的“异”。他们虽然都使用诡辩的方法提示学说要旨,却能使人跳出常识的观点,对事物的性质作抽象的思考。名家的思想或有令人难以苟同的地方,但对知识层面的开拓、逻辑学的形成有重要贡献。

阴阳二字,皆见于《说文》阜部。阴的本义是“暗”,阳的本义是“高明”,以后引申为“南与北”、“表与里”等相反相对的观念。儒家和道家均曾以阴阳作为形而上学名词,如《周易·系辞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41章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但是先秦时代阴阳家命名的取义,与此不同。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阴阳家源出于古代“羲和之官”,以天文历象作为主要的职掌。他们观察天象,制定历法,并对天道人事作种种的猜测。为了审察物势的顺逆生克,判断人事的吉凶祸福,于是运用上古即有的阴阳、五行观念,构成一套神秘的阴阳术数之学,这便是“阴阳家”命名的由来。

《艺文志》著录了宋司星子韦、邹衍等阴阳家著作21家,都已经亡佚。而邹衍的学说较具有独创性,后世便推尊他为阴阳家之代表人物。

邹子名衍,齐国人。生活年代大致在战国齐宣王之世,比孟子稍晚。邹衍曾经仕于燕国,其后赴齐国,成为稷下名士之一。齐国有三位邹子,分别是邹忌、邹衍、邹爽。邹忌曾任齐相,而邹爽则完全接受邹衍的思想。因为邹衍好言“五德终始,天地广大”之说,有迂远而超越现实的倾向,因此当时的人称之为“谈天衍”;而邹爽推演邹衍的文章,有若雕镂龙文,因此当时的人称之为“雕龙爽”。

邹衍有《邹子》49篇及《终始》56篇两种著作,可惜都已亡佚。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的记载,以及清人马国翰的辑佚,仍然可以获知邹衍学说的大要。

邹衍有感于“有国者之淫侈,不能尚德”,于是作“迂怪之变,《终始》之篇,十余万言”。《史记》说他的学说“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也就是说,他由及身个别事物之观察,类比推演,至于广大无边的境地。这是一种主观的方法,而不是客观的推理,含有很多想象的成分在内。

他认为自有天地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所谓“五德”,就是土木金火水。“土德之后,木德继之,金德次之,火德次之,水德次之”。每一时代,各主一德。循环往复,周而复始。这是他对朝代更易、治乱盛衰提出的解释。

此外,他又有“大小九州”之说。他认为中国名叫赤县神州,乃天下八十一分居其一而已。赤县神州之内自有九州,此为“小九州”。中国之外,如赤县神州者九,此为“大九州”。此种地理观念,虽不尽符合事实,可是能够恢廓我们的地理观念,此为前所未有的想法。

值得注意的是:邹衍创立了“五德终始”,到了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提出“五行相生相胜”之说,班固《白虎通》进一步说明五德相生相胜之原理,刘向父子更将先秦时代本来各为系统的“八卦”与“五行”合而为一,最后又混入谶纬之学。阴阳五行遂成为汉代最有影响力的学说。至今,卜筮星相仍流行于民间,可见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至今未泯。

纵横家虽被班固列入九流十家,实为战国时代两种外交策略。当时苏秦倡导韩、赵、魏、楚、燕、齐六国联合抗秦,是为“合纵”;张仪倡导六国共事秦国,是为“连横”。苏秦、张仪皆非思想家,他们游说各国的事迹全载于《战国策》,被作为历史资料来看待。相传苏秦、张仪同事于鬼谷先生,学习纵横之术。鬼谷先生是周代的高士,不知其乡里姓氏,以所居住的地名鬼谷为号,有《鬼谷子》一书,因此,论及纵横家之思想,应以《鬼谷子》为代表。

《鬼谷子》现有12篇,分为3卷,以捭阖、钩钳、揣摩、权谋等术作为主要内容。纵横之学目的在贯彻自己的意志,制伏他人。因此对于人性的弱点、思虑的性质、揣情的技术、制敌的谋略都有精深的设计与掌握。是书实为帝王之学,所谓权术谋略、纵横捭阖,在今天的国际外交、国家战略的设计运用上,仍有很高的价值。

杂家之所以名为“杂”,是因为他们杂糅诸子的思想,自身并无一贯的宗旨。先秦杂家之作,流传至今者,有《尸子》与《吕氏春秋》二书。

尸子名佼,晋国人(一说鲁国人)。相传商鞅曾经奉之为师,可知尸子是战国末期的人。《汉书·艺文志》著录了《尸子》20篇,大部分亡佚。现在流传的《尸子》2卷,是清人汪继培的辑本。从《尸子》的内容来看,部分言论与儒家相通,但也有非议先王之法、不循孔子之说的地方,因此刘勰《文心雕龙》批评尸子说:“尸佼篆总于杂术,术通而文钝。”

吕不韦是阳翟的大商人,以往来各地、买贱卖贵为职业。因此累积巨大的财富,并借此取得禄位,曾任秦庄襄王之相。秦始皇十二年,饮鸩而死。吕不韦好客,门下曾有食客三千。当时诸侯大多豢养门客,著书传布天下。吕不韦也令门客各著所闻,聚成《八览》、《六论》、《十二纪》一共十余万言的学术著作,命名为《吕氏春秋》。相传曾将此书陈示于咸阳市集,悬赏千金,给那些能对此书内容增损一字者。这本书大体以儒家为主,而参以各家之说。它采取儒家修齐治平的理论,参以道家清静无为的学说:对于墨家,只取其节俭好义,不赞成其非乐非攻之说;对于法家,只取其信赏必罚的守法精神,而反对其严刑峻法;对于名家,赞同其正名观念,而反对其诡辩混淆是非;此外,对于阴阳家的五德终始、农家的重农主张,都有所取。此书瑰玮宏博,各家学说粲然兼备,是了解先秦两汉之际学术大势的重要著作。

农家以“播百谷,勤耕桑,以足衣食”作为诉求的内容。农家的兴起,与战国时期诸侯力政、相互攻伐、怠忽农业以致民不聊生的背景有关。农家的学说托始于神农,而神农是三皇之一,始创耒耜,教民稼穑,实为农业的始祖。神农氏的时代尚无文字,所以《汉书·艺文志》中著录了9种农家著作,其中《神农》20篇显然是后人所假托。

农家著作已全部亡佚,目前仅能从《孟子》及少数辑佚的书籍中了解一个大概。在《孟子·滕文公》中记录了农家许行、陈相的言行。可知许行主张君民并耕而食,反对“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在经济上主张划一市价,以量为准。由于许行昧于分工原则以及经济原理,曾遭孟子的驳斥。

兵家以行阵仗列、集体征战作为主要目的。我国自古便把“祭祀”与“兵戎”视为国家最重要的两件大事,因为兵戎之事,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亡盛衰。战国时代,战争频繁,所以成为兵家之学最为兴盛的时期。

老子曾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又说:“夫唯兵者,不祥之器。”《孙子·兵势》篇也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既已开启战端,必然竭尽韬略智谋,以求胜利。兵器不是解决冲突的唯一手段,举凡政治战、心理战、谋略战、情报战都是可用的战法。兵家之学,内涵十分繁复。

班固《汉书·艺文志·兵书略》将兵家之学分成“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共53家,790篇,图43卷。或因假托,或因亡佚。今人提及先秦兵家之学,以春秋时代孙武的《孙子兵法》及战国时代吴起的《吴子》为代表。此外,还有姜太公的《六韬》,黄石公的《三略》,战国时代的《司马法》、《尉缭子》、《孙膑兵法》,唐初的《李卫公问对》,都是兵家的名作。

孙子名武,齐国人。《史记》有传,记其生平。相传孙武曾以兵法见吴王阖闾,吴王为考验孙子的兵法,令宫中美女百八十人,由孙武号令操演,曾斩队长二人以殉,于是约束严明,行阵皆中绳墨规矩。吴王知孙武能用兵,任命为将,曾经大破楚国,直入郢都。《史记》之外,还有《荀子》、《国语》、《韩非子》、《吴越春秋》、《越绝书》等提及孙武的轶事。今传《孙子兵法》13篇,全书仅约6000字,涵盖了现代战争中各种类目,如国防计划、动员计划、国家战略、军事战略、战争艺术、机动作战、作战目标、统帅、用兵、地形、地略、火力战、情报战,可谓思想深邃、体系严明。《孙子兵法》在兵家中的地位,犹如儒家的《论语》、道家的《道德经》。

吴子名起,卫国人。事迹见《史记·孙吴列传》。吴起初期投效鲁国,娶齐国女子为妻。齐鲁交战之时,曾杀妻以明志,遂为鲁将。后因鲁国人批评吴起为人猜忌残忍,鲁君辞退吴起,乃投效魏文侯,官至西河守。魏武侯之后,又投奔楚国,死于楚国。

吴起为人虽邪僻,但是持论不诡于正。论制国治军,主张“教之以礼,励之以义”。论为将之道则曰:“所慎者五:一曰理,二曰备,三曰果,四曰戒,五曰约。”大抵能够尚礼义,明教训。以孙子、吴子相较,孙子用兵偏于奇,吴子用兵持于正。今存《吴子》一卷。

汉代以后,诸子之学有两种主要的发展类型:一为对先秦诸子所作的注解与诠释,一为承继先秦诸子立说精神继续作思想的创造。前者可谓狭义的诸子学,后者则为广义的诸子学。但是,狭义的诸子学并非全无创造。以儒家为例,汉武帝时董仲舒作《春秋繁露》,在儒家经典中掺杂入阴阳家学说,构成天人感应思想。宋代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明代王阳明对儒家经典重新阐释,形成了一套心性的学问——宋明理学。再以道家为例,魏代王弼对《老子》的注解,晋代郭象对《庄子》的注解,形成魏晋玄学的重要内容,都有很大的创新,先秦诸子的思想,到了战国末期,仅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已经断绝不传。秦代行法家之治,到了汉初,尽废秦之苛法,改行黄老之术(所谓黄老之术,是法家与道家融合在一起的治术),使汉代初期获得60年太平盛世。

汉武帝采行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于是混杂谶纬与阴阳五行的天人感应学说成为主流,而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正是这样的一本书。此外,另有一批人起来反对,如扬雄仿《论语》作《法言》、仿《易经》作《太玄》,桓谭作《新论》,王充作《论衡》,都是著名的例子。尤其《论衡》,以“疾虚妄”作为思想宗旨,具有极高的批判精神。

此外,淮南王刘安宾客共著的《淮南子》,虽杂取各家言论,但其中所谈之“道”即道家之道。论及权谋之处,又为老子思想之运用,代表了杂家化的道家。另有贾谊《新书》、桓宽《盐铁论》、王符《潜夫论》都能针对时代课题,议论得失,可视为杂家化的儒家。

魏晋之际,政治紊乱。知识分子饱受摧残,动辄得咎,故而此时的学术以玄学为主。玄学当时可以分成三派,即名理派、玄论派、旷达派。其中,名理派以辨别性情、分析才能、论说人物为重心,刘劭的《人物志》可为代表。玄论派以推论“有”、“无”,剖明体用,谈论《易经》、《老子》、《庄子》为主(号称《易》、《老》、《庄》为“三玄”),何晏、王弼可为代表。何晏有《论语集解》,企图以道家思想解释《论语》。王弼有《老子注》,阐发老子以“无”为本体的精义。旷达派以顺任情性、摆脱约束、追求自我为本色,阮籍、嵇康可为代表。阮籍有《达庄论》、《通老论》,嵇康有《养生论》、《声无哀乐论》。除了玄学之外,另有一些道教徒,萃取古代神仙思想及庄子养生学说,形成一套以丹鼎符篆为内容的神仙之学。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及东晋葛洪《抱朴子》是其中最有名的著作。

隋唐时期最重要的学术是佛学。佛教的传入,最早的记录是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自汉朝末期至中唐,一方面翻译佛典,一方面西行求法。佛教日渐壮大。佛祖释迦牟尼的教义是一种解脱哲学,它主张“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因爱生苦”、“无我无苦”,生存既为苦恼,因而佛法的目的在力求解脱痛苦,以达到永寂不动、解脱轮回的涅槃境界。魏晋时代,僧徒为了传教的需要,往往使用《周易》、老庄的思想和术语来解释佛理,于是产生了“格义之学”,促成了佛学的中国化。其中,僧肇的《肇论》以及竺道生的《妙法莲华经疏》,是佛学中国化最重要的著作。佛教发展到隋唐,主要有八个宗派,分别是三论宗、律宗、净土宗、禅宗、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密宗。其中,天台宗、华严宗、禅宗是中国佛教徒自创的宗派。前两者虽依印度佛教经籍,但自造经论,自成系统。禅宗则不依一定经论,且不重宗教传统,称为“教外别传”。

宋、元、明三代,产生了一种以儒学为本体,吸收道家、佛教学说所建立起来的新学说。古人称之为“理学”或“道学”,也有当代的学者称之为“新儒学”。经学盛行于两汉,所以经学又被称为“汉学”;理学是两宋兴起的学问,所以又被称为“宋学”。理学的开山始祖是周敦颐,他著有《太极图说》与《通书》。《太极图说》说明宇宙产生、万物创化之道。《通书》则以《易传》与《中庸》的思想为基础,提出“诚”作为《周易》的道体与修养的功夫。宋明理学向有濂、洛、关、闽四派之称。周敦颐世称濂溪先生,为“濂学”之始祖。张载字子厚,号横渠,世称横渠先生,著有《正蒙》、《易说》、《经学理窟》。他有民胞物与的胸怀,气一分殊的宇宙理论,以及变化气质的修养功夫。张载所开之宗派,称为“关学”。

周敦颐之后,又有程颢、程颐兄弟光大周子的学问。程颢字伯淳,学者称为明道先生,著有《识仁篇》、《定性书》,主张“体贴天理,敬义夹持”。程颐字正叔,学者称为伊川先生,著有《易传》、《经解》,主张“性即理”。二人因居洛阳,所开之宗派为“洛学”。

朱熹生于周张二程之后,是宋代理学集大成之人物。因为在福建讲学,称为“闽学”。南宋时除了朱熹,尚有陆九渊、叶适、陈亮等著名的理学家。陆九渊字子静,号象山,强调“吾心即宇宙”,与朱熹的思想方向不同。朱陆二人曾有“鹅湖之会”,辩论自己的学说,是我国哲学史上的一段美谈。明代王阳明承继陆九渊之学说,提出“心即理”以及“知行合一”之说,使心性之学推展到登峰造极的境界。

清代的学术十分发达,义理、词章、考据之学都有长足进展。其中又以考据之学最具特色,是清代学术的中坚。清代考据之学又称为“朴学”。这种学问的兴起,是远承汉朝班固《白虎通义》的精神而来的。自汉至清,有不少考证名物、制度、经史、诸子之书,如汉应劭《风俗通义》,晋崔豹《古今注》,宋沈括《梦溪笔谈》、洪迈《容斋随笔》、王应麟《困学纪闻》,明杨慎《丹铅总录》,都是子部杂家重要的著作。但是已经渐渐脱离思想的创造性,而接近历史实证的性质。

自清初顾炎武《日知录》以来,清代考据之作不胜枚举,大都可以派人经学、史学、文字、声韵、辨伪、校勘、目录等学术领域之中,由王念孙《读书杂志》、崔述《考信录》、陈澧《东塾读书记》、俞樾《诸子平议》可以考见一斑。

同类推荐
  • 民间艺术(下)

    民间艺术(下)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明之一。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近5000年之久,从公元前841年开始,有文献可考的编年史从未间断,至今已近3000年,这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是绝无仅有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历史始终传承有序,从未中断。
  •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文库——思考成才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文库——思考成才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 李白与地域文化

    李白与地域文化

    李白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天才、奇才,他的诗歌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永恒的艺术魅力,在全世界都享有很大声誉。李白的爱国主义精神,刚正不阿的高贵品质以及他诗歌艺术上的杰出成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明晰李白的思想、个性特征和诗歌艺术风格是怎样形成的,对于现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 嘉典

    嘉典

    本书由十三章组成,分别介绍了我国各大节日的庆典的由来,风俗习惯,以及如何策划和操作。
  • 老北京的地名与典故

    老北京的地名与典故

    本书主要介绍老北京城市建设的特点,以及居住在此的市井百姓的衣、食、住、行等。
热门推荐
  • 劫灭之神

    劫灭之神

    神落九天,仙家争位。邪神横行,鬼仙乱世。一个大时代即将展开!本是小人物的秦武发现能与未来的自己对话,因此改变了他本来的命运轨迹,开启了从默默无闻到时代之神的蜕变过程……
  • 风雨之夜有你陪

    风雨之夜有你陪

    她们,是三个国家的小公主。刚出生,就被送到了一个孤儿院里,成了形影不离的好伙伴,6岁时离开孤儿院,一边逃亡一边学习,7岁创建了世界最好的仟夜缘集团,9岁创建了世界第一的彩灵帮。当她们17岁时,与染雅和轮炫一起来到了自己名下的英蓝学院,遇上了五位超邪魅的男生,展开了精彩的故事。--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复制卡耐基,吃透巴菲特

    复制卡耐基,吃透巴菲特

    本书上半部分浓缩了卡耐基成功学的精华部分,告知读者如何在社交活动中与人和谐相处,并有效地影响他人如何击败人类的生存之敌——忧虑,以创造美好幸福的人生如何在演讲中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进而赢得听众的尊重。下半部分主要提炼了“股神”巴菲特投资的若干技巧及原则,展现了当今世界上顶尖投资家的风采。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今夕何夕缘错迷离

    今夕何夕缘错迷离

    少时初见,一眼万年。琥珀眸子,刻在心间。他娶她为妻,再容不下她人。偏的命中注定,她为皇后。为她,新婚冷落,言语刻薄,为她,打入冷宫,贬为庶人。你可知,我亦有双琥珀色的眸子?我亦少时遇见一位少年郎?终究是空念,我愿脱离这人世苦海,不再相见。
  • 过妻不侯:腹黑BOSS蓄谋已久

    过妻不侯:腹黑BOSS蓄谋已久

    她是孤儿,他是跺一脚都会令桐城震三下的厉家大少爷。原本是毫无交集的两个人却被一纸婚约绑到了一起。她含笑,声音柔软,却透着绝决与坚定:“签了,便能够拿到我的血做药引。”他目光微凛,冰冷的神情透着危险:“你的血,我有一万种方法能够拿到。”一纸婚姻,没有婚礼,没有宾客,也没有祝福。她成了他的妻子,他给了她一切,却惟独没有爱!等到契约到期她微笑祝福,转身那一刻,她忍不住泪如雨下。也许他永远也不会知道,其实她爱了他那么多年……
  • 超神论坛

    超神论坛

    穿越玄幻世界,本以为自己是天命主角,但叶鹏却发现,自己有一个璀璨无比的哥哥,被誉为未来最强者。更主要的是,在这种哥哥的压迫下,自己不允许修炼,只因怕给他哥哥带来不好的评价。穿越第三年,叶鹏惊人地发现,自己觉醒了一款超神论坛,里面有谈天说北,修行解答,大神专题,还有最主要的万界交换。只要拥有足够的论坛币,可以兑换万界任何东西,叶鹏更是发现自己的论坛币居然是无限!“我的天啊!价值一百万亿的鲲鹏法居然被人买下来了?”“无量那个天尊!放了百年的极道兵器,吞天魔罐居然被人买了?”“阿弥那个豆腐!佛祖舍利都被买下来了?是哪位大人物?”叶天帝:“我有成仙经一卷,价高者得!”
  • 校园僵尸生存日记

    校园僵尸生存日记

    当你死过一次,那么你就再也无法死第二次。身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僵尸,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
  • 斗罗大陆之穿越篇

    斗罗大陆之穿越篇

    一个爱看小说的军人,因为再一次战争中为救队友而丧尸性命结果穿越到了斗罗大陆.成为了双生武魂拥有者,…………穿越到了斗2
  • 全能大仙师

    全能大仙师

    悦来客栈大公子陈梦向往修仙,可惜他体质不宜修仙,便觉人生乏味,其父见其修仙心思甚重,便花重金,将他送入剑宗外门,一来让其修身养性,二来自然也是希望遇得机缘,能够修仙。至此,陈梦便一只脚踏入修仙者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