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也称鬼谷生,鬼谷神生。传说他姓王,名诩。民间又传其姓王,名禅,尊其为王禅老祖。事实上,《鬼谷子》其书与作者鬼谷子其人,历来是争议较多的问题。这些争议主要涉及这样两点:一是《鬼谷子》一书的成书年代;二是鬼谷子是否真有其人,他的身世如何?因为《史记》中曾有张仪、苏秦学于鬼谷先生的记述,所以一般人认为鬼谷子当为战国时人,其著作当然也产生于战国时代。
但是,汉代的图书总目《汉书·艺文志》中并没有收录《鬼谷子》。《鬼谷子》一书最早见于《隋书·经籍志》,所以不少学者认为,所谓战国时代的鬼谷子著《鬼谷子》的说法并无证据。这样便产生了这样3种观点:一是认为鬼谷子为战国时人,《鬼谷子》确系他所作;一是认为《鬼谷子》系战国时苏秦所作,鬼谷子是苏秦为神秘其事而虚构出来的;一是认为《鬼谷子》是六朝时的著述,作者是某隐者的称号。
鬼谷子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是先秦诸子之一,《鬼谷子》一书是其纵横家思想的总汇。内容十分丰富,涉及政治、军事、外交等领域,是阐述谋略的理论著作。
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另有孙膑与庞涓亦为其弟子之说。后来出现的甘茂、司马错、乐毅、范雎、蔡泽、邹忌、毛遂、丽食其、蒯通等人,皆被认为属于纵横家人物。
纵横家所崇尚的是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的技巧,其指导思想与儒家所推崇的仁义道德完全不同。因此,古代学者对《鬼谷子》一书推崇者甚少,而讥诋者极多。《鬼谷子》一书对战国时期纵横家的理论影响巨大,对后世的影响也仍然存在。即便是今天,也仍然有积极意义。外交战术之得益与否,关系国家之安危兴衰;而生意谈判与竞争策略是否得当,则关系到经济上的成败得失。即使在日常生活中,言谈技巧也关系到一个人处世为人得体与否。当年苏秦凭其三寸不烂之舌,合纵六国,配六国相印,统领六国共同抗秦,显赫一时。而张仪又凭其谋略与游说技巧,将六国联盟瓦解,为秦国立下不朽功劳。所谓“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潜谋于无形,常胜于不争不费,此为《鬼谷子》之精髓所在。《孙子兵法》侧重于总体战略,而《鬼谷子》则专于具体技巧,两者可说是相辅相成。
纵横家出现于战国至秦汉之际,多为策辩之士,可称为中国5000年中最早也最特殊的外交政治家。他们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当时割据分争,王权不能稳固统一,需要在国力富足的基础上利用联合、排斥、威逼、利诱或辅之以军事行动而达到不战而胜,或以较少的损失获得最大的收益。纵横家人物多出身贫贱,他们以布衣之身游说诸侯,以三寸不烂之舌退百万雄师,以纵横之术解不测之危。他们是战国时代历史舞台上最奇特又最具传奇色彩的一群人物。
《鬼谷子》一书由捭阖、反应、内楗、抵戏、飞箝、忤合、揣、摩、权、谋、决、符言等12篇,以及本经阴符7篇与持枢、中经2篇组成。该书集中论述了论辩和游说的方法。如《捭阖》篇告诉人们在游说时何时应直言陈词,何时应沉默不言;《反应》篇提出用逆反的方法去考察对方的言论和事物之理;《飞箝》篇提出了如何把握对方说话的真实意图;《谋篇》着重说明了计谋在游说中的作用;《本经阴符七术》则具体介绍了盛神、养志、实意、分威、散势、转圆、损兑这7种达到最佳游说效果的方法,等等。但是,真正体现《鬼谷子》一书核心思想的是该书中的《揣篇第七》与《摩篇第八》。在《揣篇》中,作者提出了在进行游说之前,必须细致地揣度情况,发现事物深藏的真相。因此作者认为,“揣”是一切计谋的基础,也是游说的根本方法。如果不懂“揣”的道理,即使是圣贤,也将会一事无成。《摩篇》中提出的“摩”,则是“揣”的一种具体运用。它要求游说者必须通过种种手段,获知对方的真实意图,从而让自己的游说活动轻而易举地获得成功。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鬼谷子》关于游说之道的论述,可谓博大精深。
《鬼谷子》一书除了集中论述游说之道,也涉及一些治国、治军的道理。如《持枢》篇提出天地间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人君也应该根据这个规律来治理国家。此外,《鬼谷子》中还提出“材质不惠,不能用兵”的观点,主张带兵之人必须具有大智大勇。
《鬼谷子》一书,从内容来看,主要针对谈判游说活动。但是由于其中涉及大量的谋略技巧,与军事思想融会贯通,也被称为兵书。书中以功利主义思想为中心,认为一切合理手段都可以运用。它阐述了作为纵横家如何运用谋略口才进行游说,进而控制作为强者,握有一国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的诸侯国君主。该书是一部研究社会政治斗争谋略权术的宝典,被称为“治人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