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说得具体些,就是教书育人。
教师的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必然带有强烈的示范性。这是因为教师不仅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与学生朝夕相处、耳濡目染的人,还在于学生善于模仿、具有强烈的“向师性”心理。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小学生对事物缺乏深刻的理解,又无一定的分析能力。他们善于模仿而不辨是非,感情充沛而易于激动;他们的心灵就如一张白纸,“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可塑性很强。这个时期,教师会成为学生模仿的中心人物。在天真的孩子眼里,教师具有某种权威性,甚至以为“老师说的”都是对的,教师的威信远胜于父母。许多教师发现,自己的一举一动,学生都在模仿,又因为是向教师学来的,往往就理直气壮地做下去。教师成为学生最可信赖的模仿对象。
所以,“师者,人之模范”。教师劳动与其他劳动的一个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教师主要用自己的思想、常识和言行,通过示范的方式去直接影响劳动对象。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任何一名教师,不管他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不管他是自觉还是不自觉,他都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并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所谓“近墨者黑,近朱者赤”,我们每天都受周边人的影响,那么,是什么影响我们或我们影响他人呢?不是别的,是我们的行为和对生活的态度。我们的行为和态度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无声无息的,但却是刻骨铭心的。所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地处偏远、生源狭窄的湖南省衡阳县五中,近5年学生总数扩大19倍,教学质量综合考评稳居衡阳市普通中学第一。连续5年被评为衡阳市“高中教学质量先进单位”,是全省普通中学唯一派学生参加全国奥赛并获奖的中学。这得益于该校靠榜样引路,带出了一支好的教师队伍。
在该校,校领导每天6时起床与学生一起上早操,没有一个人有自己的办公室,没一人装办公电话。他们教学任务比普通老师重,课时补贴却只拿老师的一半,出差补助也自定比政策规定低一半。校长邹修仲80岁的岳母把垃圾倒错了地方,他在教职工大会上做检讨,并当众交罚款。没有一个校领导为亲朋减免学费。最好的房子给骨干教师住,荣誉、职称优先评给一线老师,报酬最多的是贡献最大的普通老师。
衡阳县五中靠榜样焕发起教师的激情,同时也为学生树立起了学习的楷模。进而影响到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以及良好学风的形成。我们再来看另外一个事例:
在刚刚结束不久的2007年高考中,湖北省鄂州高中高三(20)班的许磊同学,以690分的高分夺得本市理科高考状元,高考分数出来后,清华大学主动与许磊的家人联系,并发放了预录通知单,许磊可以自主地选择清华的专业,大家都建议他学计算机,可是许磊做出常人想不到的决定,他要学物理。清华的老师对他说:“学物理是做科研的,非常难,非常苦,你想好了吗?”许磊说:“苦和难我都不怕,因为这是我的志向。”许磊告诉记者:“是老师影响了我的一生,决定了我的志向。”
原来,在葛店中学读初中时,许磊遇到一个物理老师叫倪天才,他对待学生非常严格,讲课风趣、深刻,他喜欢上他的课,有一天,倪老师说:“学习要靠悟性”,这句话对许磊的学习帮助很大,从那以后他开始自主学习,钻研课本,学习稳步提高。进入高中后,正好班主任也是物理老师,许磊对物理情有独钟,这次高考成绩出来后,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清华大学物理系。
从上述的事例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言行举止,性格喜好,为人处世,理想志向等等对学生的影响真是很大。正如加里宁所指出的那样:“要知道,教育者影响受教育者的不仅是所教的某些知识,而且,有他的行为、生活方式以及对日常现象的态度。”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和教育效果,是巨大而持久的。车尔尼雪夫斯基也曾言,“教师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该是这种人。”
这是应宝实验初中德育处副主任沈宗银的一堂班会课。课开始,师生相互问好之后,沈老师一脸诚恳的说:“前几天,我对祁萧同学的态度太严厉了,当着大家这么多人,说那么严厉的话,连我自己都觉得过分,在这里我向祁萧同学,向同学们道歉,以后一定会注意教育的方法。”沈老师的话音刚落,教室里立即响起来了持久的掌声。大家正等老师的下文时,祁萧同学已经迈着步子,红着脸走上讲台,用他一贯的稚气未脱的小大人的口气说道:“我不该违反校规,更不应该用那种不友好的语气跟教师说话,我……我……造成了很坏的影响,我向老师道歉,向大家道歉。”
他刚停下来,掌声就爆发出来了。王运同学随即走上讲台,一脸歉意地说:“上周英语课,我没有认真听讲,打瞌睡,不仅不尊重老师,而且没学好知识,我向英语老师和全班同学道歉,我保证以后不再出现这种状况。”接着吴秋同学大步走上讲台说:“运动会期间,我做学生裁判员,我知道第二天要举行闭幕式,并且也接到老师的电话通知,但是我没有到学校,没有参加闭幕式,影响了班级的形象,我向大家说一声对不起。”……这堂课,共有二十多位同学上讲台向大家道歉,在道歉的过程中,班上掌声不断响起。
上述的事例很小很平淡,但是却很有代表性。今天大人犯错误错怪孩子,却很少向孩子说声“对不起”,教师错怪学生能向学生认错的也很少见。学会道歉、敢于道歉是人们内在素质的具体表现,也是社会公德的起码要求,道歉可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道歉是人际关系不可缺少的润滑剂。让学生明白怎样处理与他人之间的矛盾,也是人生的一门学问。案例中的沈老师以身作责,亲身躬行,敢于承担错误,把道歉作为班会课的固定板块,营造班级道歉文化,并且自己带头“示范道歉”,起到了榜样的作用。
教师的示范是学生最直接、最经常的表率,是引导和促进学生成长所不可缺少的手段。
教师的示范性特征,几乎表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提出要求时,为增强学习的直观性和规范性,使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教师都先做示范。特别是在例题讲解,实物演示,实验操作以及在音、体、美的教学中,教师的示范作用显得更加重要。此外,学生的良好习惯、品德、情操、人生观及世界观的形成,也有赖于教师的言传身教,教师的一言一行将会在学生心灵上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每一个老师都把孔子的这句话当作座右铭,并且在生活、工作中努力实践,那么每一个老师都会是一个好老师。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虽然榜样的作用是无限的。可是古人云:“知易行难。”教师在工作、生活中处处做学生的表率,这需要毅力与意志,有时甚至于要牺牲到个人的一些利益,改变个人的一些习惯,付出一定的代价。所以,很多教师虽然知道老师应做学生的表率,可是,实际上仍然有不少教师并没能成为学生的表率。那么教师应该怎么做才能树立起榜样的形象呢?
(一)春风化雨,以高尚的师德感染学生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阐明了一个真理:只有真正无怨无悔地为学生付出,教师才能获得学生的信赖。教育事业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首先是真诚。教育学生不是演戏,决不能搞“两重人格”。只有真正发自内心的、表里如一的、言行统一的美好品德,才能在学生身上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作用,使他们受到教育和感染,引起他们的共鸣和仿效。
其次是人格。学生对教师特有的期望和信赖,往往使他们在观察教师时,产生一种放大效应,教师的一种小小善举,会使他们感到无比的欣喜;教师的一点小小瑕疵,则会使他们产生巨大的失望。所以,教师必须对自己的人格修养提出严格的要求。由于身处学校这个特殊的环境,一些特殊问题也是教师所不得不面对的。如每次考试结束后,总会有一些学生以各种借口找到老师,希望老师对其成绩予以关照。这类情况的学生很多:苦苦哀求者有之,痛哭流涕者有之,这其中自然也少不了一些“礼尚往来”者。对于所有这些学生,教师除了应坚决拒绝其无理要求之外,还要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并尽量帮助学生找到一些补救措施以便让学生学会知识,顺利通过考试。
教师应该成为有人格魅力的人,因为人格魅力是凝聚力、向心力最直接最现实的因素之一,成为对学生最关心,最了解的人。这就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水平,具备高尚的师德。
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催化作用。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品质高尚,而且有着良好的职业道德。
第一,应满腔热忱,关心爱护学生,不歧视、辱骂、体罚学生,老师可敬可亲,学生才会愿意学,也才学得好。
第二,教师文明的言谈举止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形成起着修正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教师内在素养的外在体现,都会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学生也正是通过这一点来了解教师的思想。教师注重修养,注意言行,处处给学生做出表率,言教辅以身教,学生受到影响,其不良的行为和习惯就会受到约束,得到修正。
第三,教师的威严与外表的衣着打扮也会给予学生一定的吸引或注意,教学内外的交往是教师与学生通过信息(知识和精神)的交流,实现双方互动,达到双方共识、共享、共进。师生双方的交往包括显性交往(言语交往)和隐性交往(非言语交往)。教师实行平等、对话的教学风格,做到与学生实行心理角色换位,是教学交往实现良性互动的必备条件。师德,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处理和调节人际关系中所遵循的特殊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高尚的师德既是教师自我完善的必要条件,又是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的可靠保证。
教师职业道德内容十分丰富,简言之,最为重要的是:献身教育,甘为人梯;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精通业务,学而不厌;互相学习,团结协作;一身正气,为人师表。贯穿于学习、工作、为人、处事的所有方面。作为教师还要信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履行师德要求;作为学校教育集体的一员,还要模范地遵守校纪校规。行动就是无声的命令,教师自觉地遵纪守法,学生就会模仿,就会信服,从而规范自己的言行。
(二)学高为师,以丰富的学识征服学生
没有学生喜欢讲课时漏洞百出的教师,也没有学生喜欢才疏学浅的教师。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功底深厚,厚积而薄发,驾轻熟就,才能征服学生,并且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对知识对学科的浓厚兴趣,其威信才能深深地扎根于学生的心灵之中,才能让学生折服,进而为追求真理而奋斗不息。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随着社会形势的飞速发展和高科技产业的狂飙突进,知识更新的速度和频率愈来愈呈现出迅雷不及掩耳的态势,教师的知识储备也被相应地赋予了水涨船高的期望值。
适应现代化教育的教师科学文化素质,应当是多层的、宽广的。教师如果仅仅只是某一学科的教学能手,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需要,而必须是理论和实践、教学与生活相结合的“全能型教师”,“专家型教师”。具体地说,“全能型教师”,“专家型教师”就是指既会教学,又懂教育,还能进行科研的教师。从教学方面来看,教师应是一专多能,既能在某一学科有较深的造诣,又能从事相邻学科或相关学科的教学;从教育方面来讲,不仅教师本身要有较强的自律性和责任心,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成为教育学生的“学习模范”,而且还能成为面对一群具有个性的活生生的学生的教育家;从科研方面来看,未来社会还要求中小学教师具有较好的科研素质。
尤其需要强调的是,在高举素质教育大旗的当今社会,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传统教学的某些弊端及其危害,努力摒弃那些重知识轻智能、重分数轻能力、重课内轻课外的不良现象,本着对下一代高度负责的主人翁精神,变传统的应试教育为现代化的素质教育,为每一个学生在将来开放的竞争环境中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创新能力,立于不败之地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水平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效果,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方式,对学生有着直接的、间接的、潜在的等多重影响。
(三)身正为范,以正直的行动引领学生
教师对学生进行的教育方式,不仅有言传,还有身教。言教在说理,以提高道德认识;身教在于示范,实际指导行为方法。教师身教的示范,对学生有重大的感化作用,因此身教比言教更为重要。教师应该以自己合乎道德规范的行为给学生作出榜样,凡提倡学生做的,自己必须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所说的和所做的一致,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威信。把以身作责作为教育原则,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又说:“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意为本身作风端正,虽树立了好榜样,不用下命令也能行得通,本身作风不端正,虽然下了命令,也没有人愿意听从。自己都不端正,如何能去端正别人呢?这些道理来自社会实际经验,不仅对道德教育是适用的,而且也具有普遍的意义。
孔子的这句话指出了以身作则在日常教学管理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反映在教学工作中则说明“为人师表”对于学生影响是十分重要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指出:“教师的职务是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则告诉我们:“任何章程和任何纲领,任何人为的管理机构,无论他们设想的多么精巧,都不能代替人格在教育事业中的作用。”一句话,要照亮别人,首先自己心中要有火种。教师要想不愧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荣称号,就必须在人格塑造上勇于履行“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的道德要求。
可以说,教师就像是路标一样,指引着学生的学习方向。每个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思一想、一情一态,都清晰而准确地印在学生的视网膜里、心光屏上,都有意或无意地进行着现场的观摩表演,这就是无声路标的示范性,这种示范性将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形成一股排山倒海般的内化力。因此,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教师应注意约束自己的一些看起来很不起眼的缺点和行为,努力为学生树立一个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