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发展,宗教民主管理组织在穆斯林宗教活动中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其一,信教群众通过选举寺管会实现了自己对本坊宗教生活的自由意志和愿望,通过对寺管会的授权使自己从繁杂的宗教事务中解脱出来,可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从事经济、文化建设。现在,除了清真寺的重建、维修等重大事务要通过全体坊民表决外,其他事务均由寺管会具体负责。其二,宗教民主管理组织职能的强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宗教封建特权。过去由门宦教主放阿訇的情况已有所改变,阿訇的选聘先由寺管会与群众协商,然后由寺管会全体委员协商确定对象,最后由寺管会主任出面向宗教上层汇报相关情况,这种汇报更多的是体现对宗教上层的尊重,已越来越具有仪式化、礼节化色彩。其三,宗教的民主化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基层宗教社区的团结和宗教生活的秩序化,有利于经济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其四,宗教民主管理组织一经产生,要报乡(镇)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县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行政主管部门备案。这种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政府对基层社区宗教事务的规范和引导。
四、宗教生活的变迁
(一)信教群众宗教观念的变化
1.宗教信仰自由观念的强化。宗教信仰自由作为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只有内化到人的心灵世界才有更大的意义,才能成为公民社会的一种有效的价值规范。宗教信仰自由观念的强弱不仅反映宗教本身的发展,而且标示社会文明的发展程度。宗教信仰自由的核心内容就是一个人可以自我决定自己对某种宗教(包括宗教内部某一派别)的信仰或不信仰,不受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的支配、干预和歧视。通过与历史上的比较可以看出,单家集回族的宗教信仰自由观念有所增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这里存在着社会成员自由变更自己教派归属的情况,即一个人或一个家庭可以脱离其原来信仰的教派,加入另一个教派。比如,一个人原来属于伊赫瓦尼,如果他自己认为赛莱菲耶是更合理的教派,他就可以放弃对伊赫瓦尼的信仰而成为赛莱菲耶的信奉者。新教派的产生和发展实际上就是社会成员大量脱离原来所信奉的教派加入新教派的结果,如赛莱菲耶的传播和发展就是部分伊赫瓦尼信教群众更改其教派归属的结果,类似的情况在其他教派中也存在,只是程度上有所不同。一般来说,伊赫瓦尼、格底目等教派中教民变更自己教派归属的情况较多,而门宦相对较少,这是因为门宦的组织结构较为严密,其教义就包含着限制教民变更自己教派归属的内容。而伊赫瓦尼、格底目等教派组织结构分散,所以宗教信仰自由的观念比较强。
第二,教派、门宦吸收教民是传播者与被传播者相互选择的结果,这种选择一般来说有较强自由度,不存在强迫普通教民脱离某教派、门宦改信另一教派、门宦的情况。比如门宦中的宗教上层一般只通过宣传其教义、主张的合理性吸引他人加入自己的门宦,不会采用胁迫等方式使他人皈依。
第三,单家集存在着同一家庭或家族成员信仰不同教派的情况,这种多教派混合家庭或家族一般是通过两种途径形成的。一种是通过婚姻关系而形成,如某一伊赫瓦尼的男子娶了另一哲赫忍耶的女子。另一种情况就是通过家庭或家族成员改信其他教派而形成,如单姓回族原来都是伊赫瓦尼教派,后来该家族中的部分家庭改信了赛莱菲耶教派,这样就形成了多教派混合家族。过去,一旦家族出现这种情况会遭到家族中长者和其他亲属的强烈反对,单家集赛莱菲耶清真寺现任开学阿訇单海清是20世纪60年代初由伊赫瓦尼改信赛莱菲耶的,他改信赛莱菲耶时,家族里的人把他从北大寺赶了出来,而且还挨了一顿打。现在,类似的情况虽然也会招致反对,但已不像过去那样激烈,这也是宗教信仰自由观念有所增强的一种表现。
2.从参加礼拜情况看单家集回族宗教观念的变化。礼拜是穆斯林最基本的宗教仪式,也是衡量穆斯林宗教信仰虔诚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单家集调查期间,笔者就信教群众参加礼拜等宗教活动的情况走访了各个清真寺的阿訇和负责清真寺管理的社头,同时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被访者的普遍反映和问卷统计结果表8—1中可以看出,当地回族穆斯林在参加礼拜活动方面呈现出以下趋势:第一,礼拜活动的老龄化。平时参加礼拜活动的主要是老年人,在46个每天都坚持礼拜的被访者中,50岁及50岁以上的占78.26%,30~49岁之间的占21.74%。第二,礼拜活动的渐疏化。所谓渐疏化就是人们参加礼拜活动的频次正在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很多人只能坚持参加每周一次“主麻”聚礼活动。在问卷调查中,每周坚持礼主麻的共有89人,占被调查总数的46.35%,这个人群集中分布在30~59岁这个年龄段中。第三,礼拜活动的节日化。在192个被访者中,有52个人一年只参加“开斋节”和“古尔邦节”的两次“会礼”活动,而这两次礼拜活动更具有礼仪化、象征性色彩。根据上述现象和趋势可以得到三点认识:一是回族人的宗教观念具有较为显著的代际差异,老年人比青年人更关注宗教,更倾心于宗教功修。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对宗教信仰的虔诚度会逐渐提高。二是礼拜频次的高低与人们的劳动时间有关,中青年人每天坚持礼拜的比例之所以比较低,主要与他们紧张的社会劳动有关。三是回族穆斯林宗教信仰的虔诚度整体上有下降的趋势。
3.教民对门宦教权阶层顺从和依附程度的变化。受我国传统社会宗法伦理的影响,门宦教主在精神生活和世俗生活中具有崇高的地位,教主和教众之间既是导师和弟子的关系,又是“巴推尼”(Batin)的父子关系,这种关系延伸给门宦赋予“家”的意义,由此形成了对教主的敬畏心理和顺从意识。这种敬畏和顺从一方面维护了师道尊严,增强了门宦凝聚力,另一方面也束缚和禁锢了信教群众自我意识和自主精神的养成。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历史上形成的那种教徒在宗教生活中对教主绝对顺从和依附的情况正在发生较大变化。第一,教众对教主的敬畏感已有所减弱,平等意识逐渐增强。第二,教主按照自己意愿指使教下做某件事的现象已有所减少。第三,信教群众已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和独立精神,对教主的精神依附性逐步减弱。我们在问卷调查中了解了这一方面的情况。我们的问题是:当你的“穆热师德”给“口唤”(准许,命令)让你做一件事情时,你一般会怎么办?并提供了三个可选择的答案:(1)“穆热师德”的“口唤”都是对的,我无论如何都要遵守。(2)对的听,不对的就不听。(3)所有事情都商量着办。结果,选择答案(1)的占20%,选择答案(2)的占35%,选择答案(3)的占45%。这个结果与我们的经验观察和访谈结果基本上相吻合。现在,教主按照自己意愿指使教众做某件事的现象虽然因门宦不同而有差别,但总的来说已有所减少。更重要的是,教众已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和独立精神,即使教主有指示,他也会自主作出是否合理的判断,一般不会盲目服从和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