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宗教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调适。单家集回族穆斯林正在受到现代价值观念和科学技术的影响。在传统回族社会,人们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行为方式受到伊斯兰教教义的严格约束,人们敬畏宗教、热爱宗教,很注重按照特定的宗教规范思考和行动,教义上允许做的就做,不允许做的就不做。现在,人的自由思想有明显增强,人的行为方式突破宗教伦理框架的情况越来越多,宗教律令对人们行为方式的控制力明显减弱。过去,很多对经济发展和人的自我完善有益的东西受到宗教界和穆斯林社会的排斥。如伊斯兰教义中认为获取利息是“哈拉目”(非法的),所以人们不能把钱存入银行;重视经堂教育,忽视普通教育;人们不能看电视,不能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等等。现在的情况就不同了,如果人们暂时无法把自己的积蓄用于商业贸易或企业扩大再生产时,就可以存入银行(事实上伊斯兰教法中并没有禁止人们把自己的钱存入银行并获取利息)。现在的穆斯林家庭更愿意把孩子送到学校上学。我们在问卷调查中就穆斯林家长在子女教育中如何处理“念书”和“念经”的关系进行了解。统计结果是:60.72%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应该到学校念书”;32.17%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主要是念书,教门上的知识多少有一点就行了”;5.76%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应该“先念书后念经”;只有1.35%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应该“在清真寺念经”。从上述统计结果看,该村回族的教育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世俗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20世纪80年代,穆斯林家庭买电视、看电视会受到宗教界和社会舆论的批评,认为此举与伊斯兰教义不符,没有任何“法依代”(好处、益处),所以即使经济条件好的家庭也不大愿意买电视、看电视。现在,宗教界和广大穆斯林群众的观念已明显转变,基本上接受了这一新事物,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已越来越多地进入寻常穆斯林百姓家,这对于开阔视野、了解外界信息、学习农业科学技术等都产生了积极意义。在宗教活动场所,广播、收录机、VCD机等已被越来越多地用于宗教知识的宣传、讲解,成为宗教活动的媒介和工具。
5.宗教观念的代际差异。宗教观念的代际差异是宗教变迁的一个重要现象。在单家集,老一代人和青年一代的宗教观念有很多不同之处。在对宗教伦理规范的遵守方面,老一代人较为严格谨慎,他们的行为方式大多受到宗教教义的有效控制和约束,如果遇到自己拿不准的事情,就会向教主或阿訇问“号昆”(关于做某件事情是否合法的判断),由他们依据经典决定某件事情该不该做、如何做。有的青年人则不同,他们大多对宗教教义缺乏详细了解,处事灵活随意,对是非的判断和行为方式的选择强调自我,只要自己认为是好的,即使教义中不允许,他们也会去尝试,不大在乎父辈和宗教人士的态度,因此其行为方式容易出现超越宗教伦理的情况。一位接受课题组访问的宗教职业人员说:“过去的青年人很少吃烟喝酒,即使有吃烟的,如果碰见阿訇也会把烟偷偷掐灭或把手背在身后。现在的青年人,吃烟的多了,喝酒、打牌、赌博的也有了,即使碰见了阿訇也不在乎,不再躲躲闪闪,如果受到批评和劝说还不高兴。”他们喜欢新潮,爱赶时髦。宗教在他们的心目中已成为一种并不令人敬畏的仪式和习俗,是老年人干的事情。在对待教派差异方面,老一代人大多认真、固执、好争论,认为他自己信仰的就是对的、最好的,别人信仰的教派是错的,教派自尊心和自我维护意识强,不愿听到别人批评、否定自己的教派,门户观念重。有的青年人则不同,他们宽容、灵活,不愿争论“哪个教派对”“哪个教派不对”之类的问题,在宗教生活中强调各行其是,互不干涉,强调随大流,不搞教派争执。在处理宗教教育和世俗教育的关系方面,青年一代重视世俗教育,认为自己的孩子应该多念点书,最好能考上大学,找个好工作,拿工资,到城市里生活。最起码不能做“睁眼瞎”,不能像父母那样,累死累活一辈子都过不上个好日子。如果念经,也要等初中或高中毕业以后再念。
6.不同教派互相尊重的意识有所增强。笔者在问卷调查中涉及该村不同教派相互尊重的意识问题。调查对象包括不同教派、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阶层的个体成员。我们的问题是:“你认为不同教派之间应该怎样相互对待?并提供了三个不同强度层次的备选答案:A.只有我信的这个教派是对的,其他教派都不对。B.各行其是,互不干涉。C.应该相互尊重,加强团结。结果,58%的被访者选择了答案B;39%的被访者选择了答案C;只有3%的被访者选择了答案A。这表明西海固穆斯林社会基本上普遍认同党和政府提出的各教派“各行其是,互不干涉,互相尊重”的宗教生活原则,并有互相尊重、加强团结的强烈愿望,这是促进教派和谐的内在动力。但是在实践中,意识和具体的行为方式之间有时会出现相互背离的情况,这是因为人们的行为方式往往受到各种干涉性因素的影响,如宗教上层的利益关系、人们追求宗教真理的愿望,使传统信仰保持秩序化、稳定性的内心需求以及宗教生活本身的情感性等,都有可能在某种特定的情境中淡化相互尊重的意识。
7.不同教派在宗教生活中的互相往来增多。由于在教义学说和宗教仪式等方面的某些差异和分歧,不同教派之间过去往往不愿相互往来。现在,这种情况已有所改变,比如某一教派的群众在举行“尔曼里”、送“埋体”(遗体、亡人)、搬聘开学阿訇等宗教活动中,都要请邻近各“坊”的阿訇和群众前来讲“卧尔兹”(劝谏)、贺学、念经,邀请者和被邀请者不一定都是相同的教派。一般情况下,四大门宦、格底目等老教派别之间相互往来要频繁一些,老派和伊赫瓦尼之间在宗教生活中相互往来的情况也越来越多。单南陕义堂清真大寺社头拜连成说:“该寺每年过两次‘尔曼里’,每次都要请一、二十坊。虽然教派不同,但每逢大型宗教活动本村各坊互相邀请、互相往来。”举行宗教仪式时一般都遵循“客随主便”的原则,即应邀前来参加宗教活动的客人尊重并跟随主人家所属教派的宗教仪式;也有“各行其是”的情况,即不同教派都按照各自的主张举行宗教仪式而不论主客人关系。
(二)宗教生活中的矛盾
单家集宗教关系的主流是好的,但也不能因此忽视矛盾的存在。如教派之间的矛盾、“教坊”内部宗教生活中的矛盾、各种跨教派亲属关系群体在宗教生活中的矛盾等。宗教生活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社会本来就是矛盾的统一体,所以人们在宗教生活中出现一些矛盾并不奇怪,但也不能因此就忽视问题和矛盾。而是应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寻有效预防和化解矛盾的具体对策。
1.宗教资源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我们这里所谓的宗教资源,主要包括穆斯林的人口规模、空间分布、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一个村庄社区中,穆斯林人口数量基本上是通过人口的自然增长而扩大的,这就意味着宗教人口将始终是一种稀缺资源,教派越多人口资源就越稀缺,当对宗教资源的需求超过其实际供给时,竞争就会趋于激烈。如果竞争者之间互不让步,达不成妥协,各种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矛盾就很容易发生。单家集现有4座清真寺,而本村和附近地区想来这里开学的阿訇有10多位,这就意味着至少有6名阿訇将无法受聘开学,阿訇的供给数量超过了清真寺对阿訇的实际需求,这是宗教资源需求与供给失衡的一个很有代表性的现象。在回族社会中,阿訇是一个半职业化的角色,凡是阿訇都希望能够开学,一方面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另一方面可以获得一定数量的报酬。但是穆斯林社会为此提供的职位毕竟是有限的,因而造成了一种相对过剩的现象,一种供需矛盾。没有开学的阿訇想开学,已开学的阿訇想开规模更大的学,这就会形成竞争的局面。由于这种竞争缺乏统一的规则和调控机制,所以会出现一些无序混乱的现象。
2.宗教生活与世俗生活的交织。在单家集,伊斯兰教具有很强的民俗化色彩,宗教的观念、意识、价值标准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贯穿于各种具体的民俗生活事项之中,这样就使得宗教生活与民俗生活融为一体,宗教生活民俗化,民俗生活宗教化。这种社会文化结构的优点是可以强化“入世”思想,使人们在关注宗教生活的同时也重视现实生活,形成“两世并重”的人生观。其缺陷是容易出现世俗矛盾与宗教矛盾相互渗透、彼此交织、相互转化的情况,即人们在世俗生活中的矛盾可能会借助宗教的形式表现出来,宗教生活中的矛盾也可能会反映到世俗生活之中。假设有两个家庭因为地界问题引发矛盾而没有得到有效协商和解决,那么这个很世俗化的矛盾很可能会在宗教生活中以某种形式表现出来,把世俗矛盾转化为宗教矛盾;这种宗教生活中的矛盾又可能会成为引发新一轮世俗矛盾的条件,如此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很容易形成不良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