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最大将军青,凡七出击匈奴,斩捕首虏五万馀级。一与单于战,收河南地,遂置朔方郡,再益封,凡万一千八百户。封三子为侯,侯千三百户。并之,万五千七百户。其校尉裨将以从大将军侯者九人。其裨将及校尉已为将者十四人。
最骠骑将军去病,凡六出击匈奴,其四出以将军,斩捕首虏十一万馀级。及浑邪王以众降数万,遂开河西酒泉之地,西方益少胡寇。四益封,凡万五千一百户。其校吏有功为侯者凡六人,而后为将军二人。
刘据之所以可以在七年后荣登太子位,是因为卫氏外戚已经成长成为一把锋利的宝剑,立刘据,这把剑砍敌如削瓜,立刘闳,这把剑就会黯淡无光甚至伤了自己人。更重要的是,这把剑是刘彘自己亲自打磨的绝世利刃,他怎么舍得放弃。
卫氏外戚杰出的代表毋庸讳言,是卫青和霍去病。司马迁并不喜欢卫青,形容他“和柔媚上”,但哪怕不喜欢,出于一个史官的责任,司马迁还是为卫青和霍去病立传,肯定他们俩的成绩。没办法,卫青和霍去病两人让汉朝进入了“见证奇迹的时刻”。汉朝从建国之初就饱受匈奴的欺凌,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就曾经被匈奴给困住,如果不是贿赂了单于的阏氏,刘邦有可能就死在匈奴人的手上,汉朝将和秦朝一样成为一个短命王朝。可是,自从刘彘力排众议破格提拔了卫青和霍去病后,这种势力对比忽然颠倒。卫青与匈奴七战七胜,光敌人首级就拿了5万多,成为了“不败将军”,手下封侯的有9人,成为将军的有14人。霍去病与匈奴六战六胜,拿到了11万多的敌人首级,手下封侯的有6人,成为将军的有2人。
可惜了,此后世上再无卫青与霍去病。
第二十四节 刘彘对卫氏外戚明里暗中大力扶持
熊学生:老师,明明汉武帝是个好战派,为什么他会对主父偃反战的论调一见钟情呢?
史老师:主父偃是因为推恩令而得宠。
熊学生:我读书少,你别骗我。主父偃是得宠之后出了推恩令的点子,而不是因为推恩令才得宠。
史老师:那你说主父偃是因为什么得宠?当年卫青想推荐他,但汉武帝压根就没理睬,后来主父偃是毛遂自荐才得到重用。
熊学生:哦,老师,你真是一言点醒梦中人,主父偃是卫青推荐的,看来裙带关系非常重要啊。看看卫青推荐的主父偃、减宣,哪个不是得到重用啊,就卫青自己都是被破格提拔的。
史老师:你出去。
正史:
前面说过,因为卫氏外戚,刘据得以取得太子之位。其实,卫氏外戚是刘彘处心积虑扶持上台的。刘彘对卫氏外戚的扶持真是不遗余力,先从外围开始,暗中扶持卫青的人,等时机成熟,再破格提拔卫青和霍去病,水到渠成。
刘彘扶持的最大牌的卫氏势力应该是主父偃。
公元前134年,这一年正好是窦太皇太后死后的第一年,或者说是刘彘已经掌握了朝政大权的一年,就在这一年,尚名不见经传的卫青向刘彘推荐主父偃。
主父偃是谁?推恩令的提出者,直接帮助刘彘把侯国的属地切得碎碎的,方便中央集权。事实上,主父偃可以说是汉朝的金点子大王,设朔方郡、迁豪强至茂陵等想法全部都出自主父偃之手,以至于刘彘兴奋异常,一年中四次提拔他。
这样的一个人物,首先的发掘者是卫青。史书介绍了主父偃得宠的经过。话说主父偃还是一个小人物的时候,非常想走裙带关系,直接就去找了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卫青,想让他推荐推荐,自己可以进入权力部门干点事。也不知道卫青怎样考察这个人的,反正卫青认定这是个人才,多次向刘彘推荐。刘彘一根筋,就是不用。悲了个慛的主父偃,想走后门没走通,钱也花完了,人也没见着,没钱自然就招人嫌了,没了办法铤而走险,直接向皇帝上书,结果早晨奏书送上去,晚上刘彘就召见他了。(孝武元光元年中,以为诸侯足游者,乃西入关见卫将军。卫将军数言上,上不召。资用乏,留久,诸公宾客多厌之,乃上书阙下。朝奏,暮召入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这一则故事太奇怪了,《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详细地记载了主父偃上书的内容,主父偃在这则上书中所写的内容,要能够激起刘彘的共鸣,那才叫见了鬼了。
主父偃这封上书完全是在反战,先是讲秦始皇为了打匈奴,把个国家给丢了,再讲刘邦为了打匈奴,被围平城,没办法只能用和亲之策。总而言之,主父偃的上书实际上就是在规劝刘彘:你千万不能打匈奴啊,因为匈奴的土地你抢来也没用,还容易闹得民怨沸腾的。主父偃还特别强调:“以前虞舜、夏朝、商朝和周朝时,都不把匈奴人当人,而是当成禽兽的,管理得不要太好啊,如果不按夏商周的做法,而是学着近代秦始皇的做法,和匈奴打仗,这智商,真是让人捉急。”(上自虞夏殷周,固不程督,禽兽畜之,不比为人。夫不上观虞夏殷周之统,而下循近世之失,此臣之所以大恐,百姓所疾苦也。《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我读书少,别欺负我。谁都知道刘彘可是个坚决的主战派,想当年的马邑之谋,多少人反对,可是皇帝就是要这么办。虽然一开始的阴谋没能实现,让匈奴人发觉了,但后来,汉朝还是和匈奴人连年开战了,在刘彘的安排下,卫青和霍去病两个人把匈奴当成自家的院子,动不动就去踩一把。反正他俩打了那么多年仗,没打输过,把匈奴人打得哭爹叫娘。
用哪只眼看都看不出来刘彘认同主父偃的上书。可是,刘彘居然就激动得立即召见,还“何相见之晚也”?
骗鬼啊。
后人在说主父偃为什么得到刘彘重用时,总会刻意隆推推恩令。可是,主父偃实实在在是在当了官之后才提出了“推恩令”。《史记》里明明白白地录了主父偃上书的全文,全文之后,又分别写了徐乐、严安的上书内容,在这之后,司马迁才又记录:“该上书被送给天子后,天子召见了主父偃、徐乐、严安三人。后来主父偃被封为谒者,一年中四次提拔。”(书奏天子,天子召见三人。。。。。。一岁中四迁偃《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事实上,这一起上书更像是三个反战派一起约约好,想依靠人多力量大,喊出高亢的反战声,让皇帝觉得嗓门大讲话就有道理。
其实这三个人讲的话如果刘彘会认同,那可是真见了鬼了。不仅是反战,他们简直处处和刘彘作对。徐乐在自己的上书中创造了一个词“土崩瓦解”,用土崩来喻指民心思变,瓦解喻指诸侯造反。徐乐说,瓦解没问题,所谓诸侯造反,那跟秀才造反是一个道理,造不起来的。但土崩是很可怕的,一旦老百姓被逼狠了,那国家就危在旦夕了。虽然这个比喻非常之有道理,唐太宗李世民用“水可载舟,也可覆舟”来喻民心向背对国家的重要性。可是放在这里有点岂有此理,汉朝时诸候国尾大不掉,成为朝廷隐患,刘彘可是时时刻刻想着怎么把诸侯的权力给消弱呢。主父偃是因为什么而得宠?“推恩令”。
三个反战分子一起向一个好战分子上书,刘彘居然没有生气,反而一起给他们封了官。简直是岂有此理。
只有一个原因可以完美地解释这次的提拔。公元前134年,窦太皇太后虽然已经死去,但三股外戚势力仍非常强大,分别为:魏其侯窦婴所代表以窦太皇太后为后台的窦氏,武安侯田蚡所代表以王皇太后为后台的田氏;堂邑侯陈午所代表以陈皇后为后台的陈氏。特别是陈氏,正处于回光返照的强盛期,因为窦太后死后将自己的所有遗产全部给了女儿刘嫖,也就是陈阿娇的亲娘。陈氏与卫氏是很不对盘的,没办法,谁让卫子夫抢了陈阿娇的宠呢?如果这时候,卫青再跳出来,不就再次成为陈氏打击的靶子了么。为了保护卫青,让他不至于变成陈氏的眼中钉、肉中刺,刘彘所要做的,就是要卫青低调再低调。但是,刘彘还是希望卫青能够培养自己的势力,只是悄悄地培养。
因此,这则故事的真实情况应该是这样:
主父偃找了卫青,卫青向刘彘推荐了他。但刘彘故意不听不见卫青推荐的人,这样,陈氏势力必然会以为卫青不得宠。
卫青的面子,刘彘是肯定想卖的,怎么办?等关子卖足了,再让主父偃自己上书,反正不管上书内容是什么,刘彘都重用。为了不让主父偃的提拔显得特别突兀,刘彘还把同时上书的另外两个白痴给提拔了。
主父偃直接上书绝对是得到了卫青的相助,如果没有人相助,他的这封上书怎么可能就后发先至,到了皇帝的案头?没错,此前刘彘求才若渴,下过征召令,可是后来窦太后当政,刘彘四处游浪射猎,不咋地问国家大事。公元前130年,他才又下了征召令,公孙弘首次在历史上露了一个小脸。请注意,主父偃上书是公元前134年的事啊,好吧,即使这时候普通人也能随意上书,皇帝要在那么多的上书中一眼看到主父偃的上书,又一见倾心,立即读完,还当天就召见了主父偃,那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啊。想当年,东方朔刚到长安,也是直接上书,结果3000片竹简,把皇帝读了两个月。
更能证明主父偃在此次事件中得到卫青帮助的,还有一个故事,那就是主父偃尊立卫子夫为皇后。这是《史记》里记载的,不可能有误。
主父偃是什么人?心胸狭隘,有仇必报,燕王、齐王都因他而死,他还不卖刘彘的宠臣公孙弘的账,得罪了同样心胸狭隘的首相。正是因为得罪的人太多,主父偃最后闹了个灭族,死后只有一个孔车来帮他收尸,真是凄凄惨惨切切。主父偃有一句名言“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与“如果不能流芳百世,宁可遗臭万年”有异曲同工之效。如果这样的主父偃没有得到卫青的帮助,那他是绝对不会帮助卫氏的。
想想看,卫子夫要当皇后必须要有人提,如果刘彘没扶持主父偃,卫氏在朝中无人帮忙,刘彘哪怕想立卫子夫也得再等两年。如果再等两年,估计卫子夫的皇后就悬了。
其实刘彘何止只扶持了一个主父偃?历史上留名的还有一个叫减宣的酷吏。当年卫青到河东买马,看到减宣才能出众,就向刘彘推荐,刘彘立马征召他到京城当了大厩丞。
熟悉历史的人可能认为张汤才是刘彘的心腹,看看我们拍的电视剧中,张汤是必不可少的一人角色。但其实减宣才是刘彘最信任的,当年审问张汤的人就是减宣。张汤死时,只敢把矛头对准当时的丞相庄青翟的三长史,却丝毫不说减宣的任何过错,为什么?难道他不恨减宣?庄青翟的职位可比减宣还高啊,杮子不拣软的捏?其实,因为作为刘彘腹中的蛔虫,张汤很清楚刘彘信任谁,不信任谁。
减宣不仅同张汤斗赢了,他还同丞相石庆斗过,把石庆搞得很狼狈。石庆是一个谨慎得不能再谨慎的人,他请求惩办减宣等人,肯定是减宣真有什么把柄落到了他的手上,可是石庆这次举报差点把自己给搭进去,后来还是花了钱赎罪才把事情摆平。
如果不是减宣自己犯了错,在派人射杀下属成信时误杀中上林苑的大门,得罪了刘彘,估计减宣作为一个酷吏还是可以善终的,当然,减宣最后的结局是自杀。
刘彘要扶持卫青,自然不会只在外围打转。看看卫青火箭式提拔的速度:
卫青是怎样崭露头角的呢?是在对匈奴的龙城之役,而他的这次机会,是刘彘给的。想想看,卫青此前并没有从军的经历,也没有任何的表现证明他可以成功地成长为一个大将军,换句话来说,他是一个从来没有展现过任何一点军事才能,出身又很低微的人,凭什么还没出发打仗,就先封了个车骑将军?当然,后来李夫人的哥哥,那个有名的贰师将军李广利也是一步登天的,但是,那是在卫青之后,是因为卫青证明了一步登天的可能性,给李广利扫平了道路。在这之前,没有谁可以从无到有,一下子爬得这么高。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
看看卫青第一次出征时的阵容,四支队伍,四个将军,公孙贺虽然是卫青的姐夫,但他的身份首先是刘彘的亲信,在刘彘当太子的时候就是太子舍人,资深党一个。公孙敖,人家好歹服侍过汉景帝的好不好。李广,更不必说了,哪怕后来卫青七战七胜,司马迁和班固都还是顽强地将卫将军传放在了李将军传的后面。也就是说,除了卫青,其余三人被封将军都是有资本的,只有卫青是刘彘破格提拔。
除了卫青,刘彘对霍去病的提拔也是违背常理的。霍去病跟着卫青出征的时候,才是一个十八岁的毛头小子,可是刘彘就是要封他为剽姚校尉,一打了胜仗就封他为冠军侯,然后就给了他单独带兵打仗的机会。
绝对的信任啊,谁说刘彘不重视裙带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