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生的过程中,他感到广阔的伏尔加平原的美,他从近处熟悉纤夫,在他们中看到各种饱经风霜的汉子,这是一些健壮而善良的、恼怒而有耐性的、受尽折磨而不驯服的人。列宾是按另一种方式处理这个题材的,也不采用把老爷与纤夫强烈对比的办法,而只是表现纤夫。他发现这是一个极有意义的、引人深思的题材。此画虽在1871年画成,但画家感到不满意。1872年,当他从美术学院毕业后,再次到伏尔加河去,他把整个画面重新画过,修改了色彩与若干人物。到1873年,人们终于看到了这样的画面:宽广的伏尔加河上,一群拖拉着笨重货船的纤夫缓慢地沿着沙滩前进,炎夏午后的闷热笼罩着大自然,11个饱经风霜、习惯于酷热和严寒的人们,经历着漫长而没有尽头的路程。艰苦的生活并没有毁灭他们的个性和使他们屈服,他们依然背着纤绳,负着重荷,沿着伏尔加河岸前进。
这幅画于1878年在维也纳的世界博览会上展出后引起了轰动,德国着名的艺术评论家贝赫特给了它极高的评价。
后来,列宾去德国留学。然而,离开了他的家乡,艺术创作的源泉有些枯竭,于是他又回到了俄国,开始了他创作的兴盛时期。列宾还有一幅十分着名的代表作,那就是《伊凡雷帝和他的儿子》,评论界曾断言,如果向特列季亚科夫画廊的参观者做一番调查:“画廊所收藏的名画中哪一幅最使你感到印象特别深刻,最使你感到心灵震撼?”那么可以肯定,绝大多数参观者会说:“列宾的《伊凡雷帝和他的儿子》”。伊凡雷帝即伊凡四世,是俄国历史上的暴君,他性格的残暴甚至在盛怒之下可以把自己的长子伊凡太子打死。列宾的这幅名画就是描写伊凡雷帝打死儿子那可怕的一瞬间,垂死的太子和暴君由狂怒转而觉得惊恐、无望等复杂表情跃上画面。
之后,他又创作了一系列的肖像画、历史画和风俗画,给世人留下了《托尔斯泰肖像画》《胆怯的农民》《达尔维克肖像》《女演员斯特列彼托娃》《作家皮谢姆斯基》《索菲娅公主》《外科医生皮罗戈夫》《意外归来》《拒绝忏悔》《娜佳》《蜻蜓》《秋天的花束》等刻画人物、描写大场面、反映生活情趣的艺术作品。没有一个与列宾同时代的艺术家像列宾那样,在描写当代生活题材时,能达到如此深刻而感人的程度。他画的索菲娅公主也丝毫没有将其理想化——这是一个愚蠢的、好权势的女人,狂怒得像一只关在笼子里的母老虎,列宾对形象的处理,与学院派画中表现的把严酷人世千篇一律地加以美化的做法截然不同。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列宾声誉的提高,当时上层社会的头面人物和宫廷显贵,都向列宾订购作品。在这一时期,他基本上只能应付订货,而作品的艺术水平,从创作思想到表现技巧,已远不能和他以前的作品相比。
这位19世纪后期俄罗斯伟大的艺术家于1930年去世。他在晚年定居于库奥卡拉自己的别墅中。列宾以自己独特的创造,把现实主义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潮,以其深刻的批判精神,登上了批判现实主义的高峰,给人类文化留下了一份极其丰富珍贵的遗产。
3.历史画画家苏里科夫。
19世纪是俄罗斯画坛人才辈出、群星灿烂的时期。苏里科夫与列宾不一样,苏里科夫创作领域主要是历史画,他是19世纪俄罗斯以及整个欧洲最杰出的历史画画家,他把俄罗斯历史进程组成一幅幅画面展现在人们面前,在这里充分体现出他对祖国命运的关心和对俄罗斯人民的热爱。在描绘历史事件时,苏里科夫并没有把注意力只集中在几个历史人物身上,而是强调人民在历史变革中的作用。他忠实于历史事件的客观表现,既避免以主观意志去解释历史现象,又反对学院派历史画那样的虚构和造作。他对历史画创作进行积极的现实主义改革,取材于历史上的关键性事件,使创作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苏里科夫一生的作品并不太多,但每一幅均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瓦西里·伊万诺维奇·苏里科夫1848年出生在西伯利亚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城一个哥萨克后裔家庭,父亲是该城法院的文书,在苏里科夫11岁时去世。母亲带着三个孩子靠极少的抚恤金和替人缝纫度日。幼小的苏里科夫热爱画画,1866年在一位美术爱好者金矿主的资助下来到彼得堡投考皇家美术学院。初试未能通过,在1870年才成为该院的学生。在苏里科夫学生时代的作品中值得提及的有《月光下的圣伊萨基耶夫斯基教堂》,以及许多有关彼得大帝事迹的素描,这显示出苏里科夫对历史的厚爱。
使苏里科夫一举成名的杰作是1881年完成的《近卫军临刑的早晨》,它表现的是彼得大帝时代保守势力的代表近卫军反对彼得的世俗改革,后遭镇压的历史事件。作品客观地展现了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彼得大帝为把落后的俄罗斯从困境中解脱出来,提倡发展资本主义和引进西欧的先进文化,为此对代表保守势力的政敌采取极端行为;近卫军反对俄国欧化,并代表了害怕改革会带来不良后果的普通大众反对改革的情绪,他们信念坚定,对死亡毫无惧色。画家作了确切描绘,对双方未作丝毫的人为褒贬,从而突破了对历史事件评价的一般见解。苏里科夫描写了近卫军在生离死别前的无畏,他们不忏悔,不求宽恕,列队按号走向绞架。在全画中近卫军和家属是主体,胜利者彼得则被放在一角,对外国公使们也作了符合历史的描绘。发生事件的地点是红场。以克里姆林宫围墙和华西里·勃拉仁斯基教堂为背景,高大的历史建筑物有力地烘托了作品的气氛。
1883年苏里科夫完成了《缅希柯夫在贝留佐夫》的创作,这是一幅与前一幅作品在构思上有密切联系的创作。前者描绘彼得事业的开始,后者则表现彼得事业的衰落。缅希柯夫是彼得大帝最亲密的朋友和宠臣,曾帮助彼得巩固俄国的政权和皇帝在俄国的统治地位。彼得死后不久,在安娜女皇和德国人的合谋下,他和全家被流放西伯利亚小镇贝留佐夫,在流放路上又丧了妻子。苏里科夫在作品中把对历史人物的心理描绘提到了新的艺术高度,深入失意者内心深处,刻画出他的复杂而又微妙的精神世界。此刻缅希柯夫在回忆、在思考,他感到彼得的改革和辉煌年代已一去不复返了。
1887年他完成另一幅引起轰动的巨作《女贵族莫洛卓娃》,此画反映的是17世纪彼得父亲的时代。17世纪初日趋扩张的俄罗斯专制政权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教会来帮助沙皇和贵族维持其统治,为此实行了教会改革,并引起教会大分裂。苏里科夫创作人民传说中的女贵族,以她来表现反抗者,并反映历史上人民群众的场面,在画中刻画了分裂派的狂热信徒——沙皇亲戚莫洛卓娃的形象。她虽有强硬的政治背景,且受众多支持,但仍遭教会统治的迫害,画面上她被从囚禁的修道院带出受审。莫斯科冬天的街道,厚厚的积雪,市民们拥挤在修道院门口等这位高贵的、有反抗信念的妇人。莫洛卓娃坐在简陋的雪橇上,高举右手,并以两手指示意信仰的坚决。莫洛卓娃是构图中心,在灰色天空和身着鲜丽服饰的莫斯科人群背景下,她那黑色衣服带有特殊的悲剧意念。脸是画面的高潮,它是那样的苍白憔悴,那样的美丽可怕:美丽来自匀称、动人的外形和倔强的神态,可怕出于苦行者瘦削的、没有血色的面颊和盲目狂热者眼中的光芒。为坚持信念,她放弃财富和贵族的尊严,勇敢地走向自我牺牲之路。苏里科夫通过这一反叛的、不可驯服的性格表现了俄罗斯妇女倔强和勇于斗争的性格。
第二年,苏里科夫的个人生活遭受重大打击,对他事业帮助颇多的妻子去世了,他带着子女离开莫斯科回到故乡。此后他很少动笔,也无新的构思。两年后,故乡传统的、充满欢笑的冬季民间游戏感染了他,西伯利亚的雪景、古老的民族服饰、装饰奇特的哥萨克雪橇等吸引了他,唤起了他重新从事创作的欲望。《攻陷雪城》(1891)就这样创作成功了。画面充分反映人们在民间节日里的欢乐。这是苏里科夫创作中唯一的一幅风俗画。
19世纪未和20世纪初的这段时期苏里科夫又创作出三幅大型历史画:《叶尔马克征服西伯利亚》(1895年)、《苏沃洛夫越过阿尔卑斯山》(1899年)和《斯捷潘·拉辛》(1901—1910年)。前两幅画场面宏大,主题鲜明,哥萨克顽强、勇敢的性格特征再次体现在画中人身上。而《斯捷潘·拉辛》是画家酝酿时间很长,花了相当精力刻画的农民革命领袖形象。关于这位17世纪的农民运动领袖,此前无人为他画过肖像,可见创作之艰苦。苏里科夫是在1905年俄国革命前动笔创作此画的。1905年革命失败后反动统治十分残酷,但他仍然坚持创作直至完成。大幅油画《斯捷潘·拉辛》现藏于俄罗斯博物馆。晚年苏里科夫准备创作《普加乔夫》《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的暴动》等历史题材的作品,但均只构成草图未能完成。
1916年苏里科夫在家乡逝世,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化财富。他的作品表现技巧卓越,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他革新了俄国的历史画,并在人物刻画的深度和表现技法上取得重要进展,为俄罗斯绘画创作做出了重大贡献。为纪念列宾、苏里科夫,俄罗斯人民先后把彼得堡和莫斯科的美术学院更名为列宾美术学院和苏里科夫美术学院。
(第五节) 美轮美奂的建筑风格
俄罗斯民族热爱艺术且拥有能工巧匠。别具一格的俄罗斯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古俄罗斯建筑受拜占庭艺术风格的影响。这一艺术独特地被古俄罗斯建筑所诠释。12—13世纪在诺夫哥罗德、普斯科夫、弗拉基米尔等城市形成了各自的地方建筑学派。如诺夫哥罗德学派的代表索菲娅大教堂和诺夫哥罗德大教堂造型宏伟、质朴,建筑体积密集、紧凑。诺夫哥罗德大教堂为五中殿五圆顶(十字拱顶)和圆顶塔楼,形象巍峨庄严。该派建筑物的壁画、圣像色彩明快,造型简洁,极富表现力。
普斯科夫学派所设计的建筑既有气势又多姿多彩,其所建教堂有多面钟楼、门廊和其他附属建筑物。弗拉基米尔学派的特点是讲究匀称,并装饰有白石浮雕,如弗拉基米尔大教堂和波克罗夫教堂。有的教堂里还有画面雄伟的壁画。从14世纪开始莫斯科学派占据了主导地位并逐渐形成统一的古俄罗斯建筑风格,这种风格具有建筑结构鲜明的表现力,庄严雄伟而匀称,严格的空间和轮廓的稳定性。十字拱顶的教堂广为流行,而在16世纪出现了教堂阁楼、塔顶端的四面或八面拼成的圆锥形高屋顶的独特的建筑类型。在古俄罗斯教堂的内部都装饰有壁画,其中有水彩壁画、圣像画、实用装饰艺术等。上述诺夫哥罗德的索菲娅大教堂、弗拉基米尔附近涅尔利的波克罗夫教堂、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建筑群、莫斯科红场上的瓦西利·勃拉任内教堂等均是古俄罗斯建筑师的优秀作品。
与高超的石料建筑并驾齐驱的还有俄罗斯的木料建筑,其中较为集中的是在俄罗斯联邦的卡累利阿自治共和国,那儿有木料建筑保护区博物馆。
18世纪俄罗斯与西欧各国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受西欧的影响,建筑和造型艺术越来越具有非宗教的性质,建造了很多世俗的建筑,出现了许多新型的建筑物,在彼得堡的艺术科学院开始培养职业建筑师。
1703年,彼得一世兴建俄罗斯新首都——彼得堡,这对俄罗斯建筑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这座城市里进行了匀称的设计,把建筑形式与景观特色结合在一起,在彼得堡的郊区奥拉尼因巴乌姆(现为罗蒙诺索夫城)、彼坚尔戈夫(现为彼得宫)、皇村(现为普希金城)、巴甫洛夫斯克及其他地方在18世纪开始建造宫殿,园林布局呈相互协调的建筑群,这些杰出的艺术作品堪称俄罗斯建筑史上的丰碑,在那宽敞的园林里一幢幢宫廷建筑坐落其间,还有随处可见的雕塑,形形色色的池塘、喷泉。每一个建筑群中心是巍峨壮观的宫殿,里面是一间又一间风格各异、金碧辉煌的厅堂馆舍,连同无数价值连城的各种藏品。
这是16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欧美艺术中的一种主要风格,反映在建筑上的特色是空间规模大,通常联成一体,具有变幻复杂的、往往是曲线的形状。俄罗斯的巴洛克式建筑又有其自己的特点,主要是建筑物的正面饰有丰富的雕塑和色彩,布局和结构清晰鲜明,俄罗斯巴洛克的代表人物是拉斯特列利。
18世纪后期巴洛克式建筑让位于古典主义。古典主义把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奉为典范和理想。表现在建筑领域,其主要特点是外形整齐,具有几何形式,平面布局合理,外墙配有柱式,装饰严谨。俄罗斯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有卡扎科夫、科罗里诺夫、沃罗尼欧、扎哈罗夫、罗西等人。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莫斯科建造了帕什科夫宅第(现为列宁国家图书馆)、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参政院大厦,在彼得堡建造了喀山大教堂、海军部大厦、米哈伊洛夫宫;在莫斯科、彼得堡、雅罗斯拉夫尔、科斯特罗马、彼尔塔瓦等地建造了城市建筑群、郊外的庄园和宫殿园林。
这一时期的建筑空间结构气魄宏伟,建筑形式庄严华丽、鲜明,几何形装饰稳重。这些都具有古典主义的特色,许多城市纷纷仿照古典主义的“样板设计”,造了不少新房子。
19世纪30—50年代,古典主义趋向没落。19世纪下半叶建筑形式缺乏新意和新的功能特点。这一时期建筑领域占统治地位的是折中主义,在建筑设计中把各种不同风格,诸如哥特式、巴洛克式、古典主义等掺杂在一起。
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派开始在俄罗斯流行,其代表人物们竭力要使结构和艺术方法加以统一,广泛采用金属零件、新的装饰材料,使用不对称、不匀称手法,参照民族建筑传统和哥特式建筑。
十月革命后,建筑业面临新的任务,建筑的目的要求最大限度地满足全社会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新社会还使整个区或城市的移居成为可能。早在20年代就开始改建住宅区,改善工房的设施,使之成为漂亮又方便的生活区,建造了一些新型的住房及社会用房,如幼儿园、工厂食堂、工人俱乐部、文化宫等。在各种不同的创作集体如“结构主义派”、“纯理性主义者”以及老一代建筑师等通力协作下,1932年建立了苏联建筑师协会,它联合不同建筑流派的代表人物,帮助他们制订统一的创作方案,帮助他们了解苏联建筑业的目的和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