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回族经济社会的觉醒与发展
孙中山1912年4月在上海、广州等地发表演讲时,就曾高瞻远瞩地提出:“中国乃极贫之国,非振兴实业不能救贫。”
适逢王朝更迭,民国建元,百废待兴,孙中山先生的这句言论,犹如一道电波,瞬间在国内引起了强烈反响。各地民众,根据区域经济的现状,结合自身强烈的发展办厂愿望,创办近代工业企业的数目大为增加。有识之士试图通过实业救国之路,来实践民族振兴之理想,顿时风气大开。同一时期,散居在全国各地的回族人纷纷掀起创办近代工业企业的新风。
在辛亥革命的影响和带动下,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下,中国人开始了自觉的反思和内省,这对以后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产生了持续的影响。
这一时期,回族也掀起了自己的新文化运动,许多回族人陆续走上了兴教劝学、改良民风、兴办实业、救亡图存的道路。更多的回族人逐渐由过去只关心个人命运、本民族命运,转化到关注国家和中华民族的命运上来,他们将个人和本民族的力量,积极融入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中,凝聚而奋发,印证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理论。
回族的民族共同体自诞生之日起,就以农业经济为主,商业、手工业经济为辅。几百年来,回族人勤劳的双手,曾让农业经济在边疆大放光彩;几百年来,回族人中也曾出现过一些富商大贾,但直到19世纪末,回族的这种经济结构并未发生显著变化。甲午战争后,中华民族陷入了空前危机,救亡图存、实业报国的理想,也开始涌动于回族人的心中。在这个特殊时期,回族爱国志士也开始投资创办近代新式工业企业,回族资本主义经济随之产生。
事实上,在辛亥革命前,以回族商人为主导创办的近代工业数量少之又少。尽管如此,历史的尘埃仍旧不会湮灭一个少数民族可贵的努力。
天津的回民穆文英,早在清嘉庆年间就创办了正兴德茶庄,由于经营有方,深得客户信赖,因而得到了较大较快的发展。1900年以后,正兴德茶庄又在河南商水开办了香茶熏制厂,不久又在福建福州开设香茶熏制厂。回族资本主义近代工业的出现,是回族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1893年,回族秀才温友松到成都参加科举考试,当时的四川学台大人讨厌戴眼镜的考生,还在考场悬挂出“禁止面戴眼镜者入内”的牌子。这一切激怒了温友松,为此他和学台大人发生争吵,随后被官兵驱逐出考场,温友松心中很是难过。
心灵受到创伤的温友松并不气馁,他开始以兴办教育和实业来拯救国家。1908年他参加了同盟会,同年创办了制革公司,生产皮鞋、皮包等日用品。之外还投资经营川江最早的轮船公司,打破了外国人独霸川江海运的局面。1908年,温友松还与堂哥温希谷创办了重庆的机器纺纱厂。此时,温友松已成为重庆有名的回族实业家、重庆总商会会长。1910年,温友松还将自己生产的丝质产品,送到巴拿马万国赛会进行展出,获得了特等奖,为中国丝业赢得了荣誉,也为中国丝制品出口打开了国际市场。
1912年,民国建元,回族中的有识之士慨然提出发展实业、振兴回族的主张。回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丁竹园劝告回教教胞要自强自立,但求教育与实业日渐发达,这样一来宗教也自然是光荣的。
丁竹园还在报纸上呼吁说:“大家齐心,先由多立工场入手。好坏贵贱,家家购买本国货。穿布的,高低必买爱国布。抽烟的,高低必抽叶子烟。自造火柴更好。诸如此类,总以辅销国货为宗旨。”
不论开办实业,还是宣传思想,都让我们看到了回族人发展民族工业的强烈愿望,以及拳拳赤子的爱国情怀。
在一个民族出现自觉意识的时候,就意味着她的觉醒和进取。辛亥革命给中国各民族的自强注入了催化剂,回族也莫能例外。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在辛亥革命的影响下,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下,许多回族工商业者走上了“实业救国”的道路,掀起了一轮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浪潮。
回族中部分商人、手工业者和某些地主士绅,也都将自己的视野伸向了创办工业企业的领域。这一时期,一批有理想、有抱负、有实力的回族人,创建了一批新式工厂,这与中国整个民族工业的形成、发展相呼应。
民国时期,回族人所经营的近代新式工业已经遍及电力、火柴、纺织、制皂、面粉、制药、制茶、食品、制革、机械、采矿等轻重工业诸多门类。
二、魏子青描绘电力工业的民族画卷
1928年,58岁的回族实业家魏子青在河南开封谢逝,身后留下了他创办的普临电灯公司。普临电灯公司就是今天河南省“开封供电局”的前身。
历史向前推到1912年,河南开封,当时,魏子青是国内报刊上的当红人物,媒体时常冠以他“工商巨子”“河南巨商”的名号。事实上,魏子青也正是那个特殊年代里,发展河南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先驱者之一。
魏子青,又名魏步云,1870年出生于一个回族家庭。青年时代的他,经历过中日甲午战争,目睹过那一幕幕惨不忍睹的历史,加之空前的民族危机,使他萌生了为挽救中华民族危亡而斗争的理想。那时的魏子青,把发展民族工商业当做挽救民族危亡的手段,而这手段也是当时所有实业报国者所认为的一条必由之路。
清末,在省城开封有办电灯厂念头的并不止魏子青一人。在此之前,云南知县王应元自筹白银三万两,拟在汴开设电灯官局,后因银数不足未获批准。1909年11月,河南官员就曾酝酿官商合办,拟用南关机器厂锅炉发电,因未能商妥而告吹。1910年9月,王德懋等筹建光豫电灯公司,也未建成。
在这种情况下,1910年9月,魏子青倾其所有,联合商会总干事杜秀升、翰林编修杨少泉,共同筹银八万两,在开封城外西南处,征地50亩,收购设备,创办了河南省第一家电灯公司——开封普临电灯公司。
1911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开封百姓纷纷出门观灯。魏子青派人在鼓楼街布置了一台小发电机,装上电灯,电灯的亮光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全城百姓纷纷涌到鼓楼街观看这奇怪的光亮。随后,电灯就被人们描绘得神乎其神,有人说一盏电灯能照亮整个开封城,要比煤油灯好一万倍;有人说,电灯太亮了,都能照见女人身上穿的花兜兜……
满城百姓都很震撼,纷纷拥到电灯跟前,载歌载舞,说说笑笑。1911年的元宵节,因为电灯的出现,古城开封就此明亮了起来,广阔的中原大地至此也增添了一束现代的光芒,开封城里洋溢着新奇的气氛。
为了让开封市民早日用上电灯,魏子青竭力推广电灯的安装使用。当时,人们对于使用电灯心存疑虑,为此,他想了很多办法。两三个月后,开封街面上的商铺,陆续安装上了电灯,很快达到了2000多户,路灯安装也达到了数百盏。
魏子青的普临电灯公司,这才逐渐为人们所接受。
随着用户的增多,1911年6月,普临电灯公司决定开办普临电厂,建成60千瓦发电机,后又安装一台100千瓦蒸汽机,电动马力开足时可带灯一万余盏,供应鼓楼街、马道街、寺后街、南北书店街、西大街、南北土街、中山路至火车站的照明用电。
1917年,魏子青又从“美商慎昌洋行购买交流电机二部”,这部发电机,功能强大,据说在当时每天可以发电70千瓦。此时,普临电灯公司的用电户已达到了450余户,同时,还高薪聘请英国人华德利和日本人高原渐为工程师。随着用户增多,他又从美国人手中买来两部发电机,聘请英国人为工程师。
很多实业家看到魏子青的普临电灯公司成功后,开始带着银子纷纷找上门,提出要与他联手办电厂或电灯公司。
1914年,魏子青发起招股20万元,兴办郑县(郑州)明远电灯公司;1917年,魏子青与杨少泉再度合作,筹建洛阳照临电灯公司;1919年,魏子青与淮盐缉领袁俊伯合资,兴办信阳光明电灯公司……
1928年魏子青归真。之后,因为国家动荡、政局不稳等因素,普临公司的命运跌宕起伏。
1929年,主政河南的冯玉祥将普临电灯公司收为国民军所有。但冯玉祥因为缺乏技术、不善经营而深受困扰,数月后,冯玉祥又无奈地将普临电灯公司还给了魏家继承人,依旧商办。
1932年起,普临电灯公司资金短缺,四处贷款。到了1934年,因为债务关系,魏子青的后人不得不将公司经营权交由上海银团全权管理10年。
1938年6月6日,开封沦陷,日军对普临电灯公司实行军管。为适应其军事需要,日本人从连云港调来美国奇异公司制造的2000千瓦蒸汽发电机组,取代原有小型机组,增加飞机场、电台等军事部门用电。1942年公司又改称为“华北电业开封支店”。
1945年,日本人宣布投降,八年抗战胜利结束,普临公司流亡到陕西的股东们召开会议,公推魏子青的孙子魏志远返回开封办理接收事宜。当魏志远日夜兼程赶到开封时,国民党政府已先期接管普临电灯公司,后经多方斡旋,魏志远以重金赎回企业。
普临电灯公司重新回到魏家时,已是败相一片:设备残缺,器材丢失。时局动荡之中,股东各顾私利,无心经营。工人各谋生路。1947年仅发电18天共23万度电之后,公司便停滞不前。开封解放前夕,公司濒于破产。
1948年10月,古城开封终获新生。新生的人民政府十分重视电力工业的恢复,极力扶持普临电灯公司生产开机。到了1949年2月20日,普临电灯公司恢复了开封市内的供电,自此以后,河南电力工业开始了它全新的发展阶段。
三、回族人在甘、青兴办火柴工业
近代甘肃第一家火柴厂,1913年创办于省城兰州,其主要创办人之一,是回族将军马福祥。
1912年秋,马福祥被北洋政府任命为宁夏镇总兵,他带领着部从来到宁夏,开始了对宁夏的开拓与建设。“天下黄河富宁夏”,依托着黄河水灌溉便利,宁夏沿黄两岸,五谷丰登,羊群遍野。马福祥对宁夏充满信心,希望自己在宁夏能够建立功勋。因而,主政宁夏的他,兴修水利,兴办教育,剿灭叛乱,为日后宁夏建省奠定了一定基础。
马福祥身为宁夏镇总兵,却力主将火柴厂办在省城兰州。当时的宁夏、甘肃还没有分省治理。
马福祥在兰州创办火柴厂,纯属偶然。1913年,将军的同乡好友邓隆专程来宁夏拜访,两人在秉烛夜谈中,不想就碰出了火花——萌生了创办火柴厂的设想。当时进入兰州的“洋货”,不外乎有三个途径:从上海、杭州等地经西安运抵兰州;从北京经宁夏运抵兰州;从新疆穿越河西走廊进入兰州。在这些“洋货”中,“洋火”简便又好使,但运输成本太高,普通老百姓压根就用不起火柴。因而,兰州以及周边的很多老百姓取火时,用的仍然是火镰。
邓隆提议,索性就在宁夏创办一个火柴厂。马福祥摇摇头说,宁夏府人口太少,厂子不好办,要办只能去省城兰州办,产品可以辐射到整个西北地区。
创办一家像样的火柴厂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马福祥与邓隆一起返回兰州考察厂址,商讨具体办厂事宜。一合计,办厂所需白银多达2万两。
马福祥身先垂范,自掏腰包2000两,带头入股。邓隆也拿出了2000两,但所缺资金还很多。在这种情况下,马福祥又奔走在兰州的士绅中间,极力斡旋,说服大家纷纷入股,这样一来,很快就凑齐了办厂所需要的2万两白银。
时间不长,火柴厂筹备组就召开了股东大会。大会上,大家首推马福祥、邓隆以及另外5位兰州士绅为董事。此时的马福祥,已经升任为宁夏护军使,平日里公务繁忙,索性就力推邓隆担任火柴厂董事长兼总经理。邓隆和股东们邀请马福祥为火柴厂取名,马福祥提笔写下了“光明火柴厂”五个字。
光明火柴厂是官商联办的企业。很快,大家就在上海、天津、北京、西安、青海等地,购回了各种机器设备以及所需原料。
据说,在确定火柴产品名称时,邓隆决定以马福祥的名字“福祥”二字为产品名称,但却被马福祥婉言谢绝了。马福祥为产品取名为“大鹿”,即为“福禄双全”的意思,“禄”在中国古代被视为福祉。“大鹿”图案正面为一只奔腾驰骋的梅花鹿,象征着企业能够蒸蒸日上、永远向前。该火花图案的右上方有“大鹿牌火柴”,下方正中央有“光明火柴厂造”字样。当时火柴厂产量最高时日产火柴达36000盒,行销甘肃、青海、宁夏等地。
1919年,另外一个叫哈锐的回族商人,在天水创办了天水炳兴火柴公司。哈锐是甘肃天水的回族,晚清年间曾在北京、四川等地为官。辛亥革命后,他辞官寓居重庆6年,后来又回到家乡天水。哈锐目睹家乡工业企业之衰微,便决定创办火柴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