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没有恒定的标准,它是在比较中获得的
一个穷人与妻子,六个孩子,还有女儿女婿,共同生活在一间小木屋里。局促的居住条件让他感到活不下去了,便去找智者求救。
他说,我们全家这么多人只有一间小木屋,整天争吵不休,我的精神快崩溃了,我的家简直是地狱,再这样下去,我就要死了。
智者说,你按我说的去做,情况会变得好一些。穷人听了这话,当然是喜不自胜。智者听说穷人家还有一头奶牛、一只山羊和一群鸡,便说,我有让你解除困境的办法了,你回家去,把这些家畜带到屋里,与人一起生活。穷人一听大为震惊,但他是事先答应要按智者说的去做的,只好依计而行。
过了一天,穷人满脸痛苦地找到智者说,智者,你给我出的什么主意?事情比以前更糟,现在我家成了十足的地狱,我真的活不下去了,你得帮帮我。
智者平静地说,好吧,你回去把那些鸡赶出房间就好了。过了一天,穷人又来了,他仍然痛不欲生,他哭诉说,那只山羊撕碎了我房间里的一切东西,它让我的生活如同噩梦。智者温和地说,回去把山羊牵出屋就好了。过了几天,穷人又来了,他还是那样痛苦,他说,那头奶牛把屋子搞成了牛棚,请你想想,人怎么可以与牲畜同处一室呢。“完全正确,”智者说,“赶快回家,把牛牵出屋去!”
过了半天,穷人找到智者,他是一路跑着来的,满脸红光,兴奋难抑,他拉住智者的手说:“谢谢你,智者,你又把甜蜜的生活给了我。现在所有的动物都出去了,屋子显得那么安静,那么宽敞,那么干净,你不知道,我是多么开心啊!”
幸福从来都没有一个恒定的标准。有时候平静的生活会让我们感觉自己的处境很糟糕,但如果我们能及时调整心态,和过去更糟糕的处境作以比较,就会发现,现在很幸福。其实,幸福感是在比较中获得的。
只有降低快乐的标准,才能找到真正的快乐
澳大利亚开奥运会的时候,在这片土地上发迹的媒体大亨默多克当然会去捧场。
在现场,默多克发现座位底下散落着一枚硬币,他站起身来,然后蹲下,捡起了那枚硬币,脸上带着微笑。
这个细节被媒体爆炒,因为一个拥有亿万资产的人却为捡到一枚硬币而微笑。
香港的记者曾问过亚太首富李嘉诚:“在一生之中,你认为怎样赚钱最快乐?”李说:“开一间临街小店,忙碌终日,日落打烊时,紧闭店门,在昏暗灯下与老伴一张一张数钞票。”李嘉诚的答案令记者措手不及。但这真是妙答啊,一点都不做作,谁都会对这样的快乐会心一笑。
澳大利亚有位华籍企业家叫谢英福,当时马来西亚有一家国营钢铁厂经营不景气,亏损高达1.5亿元。首相马哈迪找到他,请他担任公司总裁,他不假思索地答应了。在别人看来,这是一个错误的决定,因为钢铁厂债重难还,生产设备落后,员工凝聚力涣散,这是一个巨大的洞,根本无法填平的洞。
但谢英福却坦然对媒体说:“当年我来到马来西亚时,口袋里只有5元钱,这个国家令我成功,现在我要报效这个国家,如果我失败了,那就等于损失了5元钱。”
年近六旬的谢英福从别墅里搬出来,住进了那家破败的钢铁厂,三年后,工厂起死回生,开始大量创造财富。
5元钱每个人都拥有,但当你拥有1万元、100万元、1000万元的时候,还会以5元的标准衡量自己的快乐吗?
快乐像跳高,跳杆越低,我们就会越轻松,越无所畏惧。
快乐的标准有很大的弹性,它随一个人欲望的大小而不断伸缩。欲望越大,它被拉得越长,快乐的标准也就越高;反之,则越低。所以,欲望太高很难快乐。只有把快乐的标准降下来,才能找到真正的快乐。
只有适时放弃一些东西,才能得到更多更好的东西
父亲给孩子带来一则消息,某一知名跨国公司正在招聘计算机网络员,录用后薪水自然是丰厚的,还因为这家公司很有发展潜力,近些年新推出的产品在市场上十分走俏。
孩子当然是很想应聘的。可自己在技校的培训已近尾声了,要是真的给聘用了,一年的培训就算夭折了,连张结业证书都拿不上。
孩子犹豫了。父亲笑了,说要和孩子做个游戏。他把刚买的两个大西瓜一一放在孩子面前。让他先抱起一个,然后,要他再抱起另一个。孩子瞪圆了眼,一筹莫展。抱一个已经够重的了,两个是没法抱住的。
父亲叹了口气,说:“哎,你不能把手上的那个放下来吗?”
孩子似乎缓过神来,是呀,放下一个,不就能抱上另一个了吗!孩子这么做了。
于是父亲又进一步提醒:你总得放弃一个,才能获得另一个,就看你自己怎么选择了。孩子顿悟,最终选择了应聘,放弃了培训。
后来,他如愿以偿,成了那家跨国公司的职员。
放弃,也是一种机会。我们在做某种选择的时候,实际上,也是在投入一种机会成本。不适时放弃一些东西,我们就永远无法得到更多更好的东西。什么都不愿放弃的人,只能像负重的蜗牛一样,整天疲惫地生活。
对生活怀有一种快活的态度,生活才会有色彩
有一本谈论令人难以置信的勇气而且很富有启发性的书,书名叫做《我希望能看见》。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瞎了50年之久的女人,她叫波纪儿?戴尔。
“我只有一只眼睛”,她写道,“而眼睛上还满是疤痕,只能透过眼睛左边的一个小洞去看。看书的时候必须把书本拿得很贴近脸,而且不得不把我那一只眼睛尽量往左边斜过去。”可是她拒绝接受别人的怜悯,不愿意别人认为她是“特殊人”。
小时候,她想和其他的小孩子一起玩跳房子,可是她看不见地上所画的线,所以在其他的孩子都回家以后,她就趴在地上,把眼睛贴在线上瞄过去瞄过来。她把她的朋友所玩的那块地方的每一点都牢记在心,所以后来就成为玩游戏的好手了。她在家里看书,把印着大字的书靠着她的脸,近到眼睫毛都碰到书本上。
她得到过两个学位:先在明尼苏达州大学得到学士学位,再在哥伦比亚大学得到硕士学位。
她开始教书的时候,是在明尼苏达州双谷的一个小村里,然后渐渐升到南德可塔州奥格塔那学院的新闻学和文学教授,她在那里教了13年,也在很多妇女俱乐部发表演说,还在电台主持谈书本和作者的节目。
她写道:“在我的脑海深处,常常怀着一种怕完全失明的恐惧,为了克服这种恐惧,我对生活采取一种很快活而近乎戏谑的态度。”
在她52岁的时候,一个奇迹发生了。她在著名的梅欧诊所进行了一次手术,使她能比以前看得清楚40倍。
一个全新的、令人兴奋、可爱的世界展现在她的眼前。她发现,即使是在厨房水槽前洗碟子,也让她觉得非常开心。“我开始玩着洗碗盆里的肥皂沫,”她写道,“我把手伸进去,抓起一大把肥皂泡沫,我把它们迎着光举起来。在每一个肥皂泡沫里,我都能看到一道小小彩虹闪出来的明亮色彩。”
如果你对生活感到恐惧,或遇到不如意的事时就垂头丧气,那么生活就会黯然失色;如果你对生活怀有一种快活的态度,那么生活就会充满明亮的色彩。
一位美国老师曾给他的学生讲过一件令其终生难忘的事情。
“我曾是个多虑的人,”他说道,“但是,1934年的春天,我走过韦布城的西多提街道,有个景象扫除了我所有的虑。事情的发生只有十几秒钟,但就在那一刹那,我对生命意义的了解,比在前10年中所学的还多。那两年,我在韦布城开了家杂货店,由于经营不善,不仅花掉所有的积蓄,还负债累累,估计得花7年的时间偿还。我刚在星期六结束营业,准备到商矿银行贷款,好到堪萨斯城找一份工作。我像一只斗败的公鸡,没有了信心和斗志。突然间,有个人从街的另一头过来。那人没有双腿,坐在一块安装着溜冰鞋滑轮的小木板上,两手各用木棍撑着向前行进。他横过道,微微提起小木板准备登上路边的人行道。就在那几秒钟,我们的视线相遇,只见他坦然一笑,很有精神地向我招呼:‘早安,先生,今天天气真好啊!’我望着他,突然体会到自己何等的富有。我有双足,可以行走,为什么却如此自怜?这个人缺了双腿仍能快乐自信,我这个四肢健全的人还有什么不能的?我挺了挺胸膛,本来准备到商矿银行只借100元,现在却决定借200元;本想说我到堪萨斯城想找份工作,现在却有信心地宣称:我到堪萨斯城去找一份工作。结果,我借了钱,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老师最后说:“现在,我把下面一段话写在洗手间的镜面上,每天早上刮胡子的时候都念它一遍:我闷闷不乐,因为我少了一双鞋,直到我在街上,见到有人缺了两条腿。”
人的一生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但快乐的人却不会将这些装在心里,他们拒绝忧虑,他们选择快乐。??如果你想生活得快乐,那么就要学会知足。因为,快乐就是知足,就是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
对于每个生命来说,只有自己才是上帝
有一天,上帝来到人间。遇到一个智者,正在钻研人生的问题。上帝敲了敲门,走到智者的跟前说:“我也为人生感到困惑,我们能一起探讨探讨吗?”
智者毕竟是智者,他虽然没有猜到面前这个老者,就是上帝,但也能猜到绝不是一般的人物。他正要问上帝您是谁,上帝说:“我们只是探讨一些问题,完了我就走了,没有必要说一些其他的问题。”
智者说:“我越是研究,就越是觉得人类是一个奇怪的动物。他们有时候非常善用理智,有时候却非常的不明智,而且往往在大的方面迷失了理智。”
上帝感慨地说:“这个我也有同感。他们厌倦童年的美好时光,急着成熟,但长大了,又渴望返老还童;他们健康的时候,不知道珍惜健康,往往牺牲健康来换取财富,然后又牺牲财富来换取健康;他们对未来充满焦虑,但却往往忽略现在,结果既没有生活在现在,又没有生活在未来之中;他们活着的时候好像永远不会死去,但死去以后又好像从没活过,还说人生如梦……”
智者对上帝的论述感到非常的精辟,他说:“研究人生的问题,很是耗费时间的。您怎么利用时间呢?”
“是吗?我的时间是永恒的。对了,我觉得人一旦对时间有了真正透彻的理解,也就真正弄懂了人生了。因为时间包含着机遇,包含着规律,包含着人间的一切,比如新生的生命、没落的尘埃、经验和智慧,等等人生至关重要的东西。”
智者静静地听上帝说着,然后,他要求上帝对人生提出自己的忠告。
上帝从衣袖中拿出一本厚厚的书,上边却只有这么几行字:
人啊!你应该知道,你不可能取悦于所有的人;最重要的不是去拥有什么东西,而是去做什么样的人和拥有什么样的朋友;富有并不在于拥有最多,而在于贪欲最少;在所爱的人身上造成深度创伤只要几秒钟,但是治疗它却要很长很长的时光;有人会深深的爱着你,但却不知道如何表达;金钱唯一不能买到的,却是最宝贵的,那便是幸福;宽恕别人和得到别人的宽恕还是不够的,你也应当宽恕自己;你所爱的,往往是一朵玫瑰,并不是非要极力地把它的刺根除掉,你能做的最好的,就是不要被它的刺刺伤,自己也不要伤害到心爱的人;尤其重要的是:很多事情错过了就没有了,错过了就会变的。
智者看完了这些文字,激动地说:“只有上帝,才能……”抬头一看,上帝已经走得没影没踪了,只是周围还飘着一句话:“对每个生命来说,最最重要的便是: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上帝。”
对于人生,我们时常充满迷惑,时常犯一些不该犯的错,当这些问题无法解决时,我们往往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上帝。其实,对于每个生命来说,只有自己才是上帝。因为,所有的事都是自己造成的,当然,自己也绝对有能力去解决这些问题。
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时,就必须理智地放弃一些东西
法国少年皮尔从小就喜欢舞蹈,他的理想是当一名出色的舞蹈演员。可是,因为家境贫寒,维持基本生活都非常艰难的父母,根本拿不出多余的钱送皮尔上舞蹈学校。皮尔的父母不得不将他送到一家缝纫店当学徒,希望他学一门手艺后能帮助家里减轻点负担。
每天要在缝纫店工作十多个小时的皮尔,对这份工作厌恶极了,不仅仅因为繁重的工作所得的报酬还不够他的生活费和学徒费,更重要的是,他觉得自己是在虚度光阴,他苦闷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他认为,“与其这样痛苦地活着,还不如早早结束自己的生命。”
就在皮尔准备跳河自杀的当晚,他突然想起了自己从小就崇拜的有着“芭蕾音乐之父”美誉的布德里,皮尔觉得只有布德里才能明白他这种为艺术献身的精神。他决定给布德里写一封信,希望布德里能收下他这个学生。在信的最后,他写道,如果布德里在一个星期内不回他的信,不肯收他这个学生,他便只好为艺术献身跳河自尽了。
很快,年少轻狂的皮尔收到了布德里的回信,皮尔以为布德里被他的执著打动终于答应收下他这个学生了,谁知,布德里并没提及收他做学生的事,也没有被他对艺术的献身精神所感动,而是讲了他自己的人生经历。
布德里说他小时候很想当科学家,因为家境贫穷无法上学,他只得跟一个街头艺人过起了卖唱的日子……最后,他说,人生在世,现实与理想总是有一定的距离,在理想与现实生活中,人首先要选择生存,只有好好地活下来,才能让理想之星闪闪发光。一个连自己的生命都不珍惜的人,是不配谈艺术的。
布德里的回信让皮尔猛然醒悟。后来,他努力学习缝纫技术,从23岁那年起,他在巴黎开始了自己的时装事业。很快,他便建立了自己的公司和服装品牌,他就是皮尔?卡丹。由于他放弃了当舞蹈演员的理想,一心扑在服装设计与经营上,皮尔?卡丹的公司发展迅速。在皮尔28岁那年,他便拥有了200名雇员。他的顾客中很多都是世界名人,其中包括阿根廷国母贝隆夫人和好莱坞的大明星丽泰?海沃斯。
如今,皮尔?卡丹品牌不仅仅限于服装行业,还有服饰、表、眼镜、化妆品……皮尔?卡丹不但成了令人瞩目的亿万富翁,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产品也遍及全球。皮尔?卡丹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其实他并不具备舞蹈演员的素质,当舞蹈演员只不过是他年少时一个虚幻的梦而已,如果那时他不放弃当舞蹈演员的理想,就不可能有现在的皮尔?卡丹。
每个人都有理想,也都为自己心目中的理想激动过、苦闷过,但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时,我们就必须勇敢且理智地放弃一些东西。只有勤勤恳恳地做事,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才能更快地接近真正的理想。
只有心胸宽广的人,才不会被生活所累
师傅打发他的一个年轻弟子到集市上买东西。弟子回来后,满脸的不高兴。
师傅便问徒弟:“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你这么生气?”
“我在集市里走的时候,别人都看着我,还嘲笑我。”弟子撅着嘴巴说。
“为什么呢?”
“人家笑我个子太矮,可他们哪里知道,虽然我长得不高,但我的心胸很宽广呀。”弟子气呼呼地说。
师傅听完弟子的话后,什么也没有说,只是拿着一个脸盆与弟子来到附近的海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