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耳 著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第一章》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第二章》
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第二章》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
故能长生。
《第七章》
圣人后其身而身先,
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
《第七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第八章》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
自遗其咎。
《第九章》
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第十一章》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
故去彼取此。
《第十二章》
致虚极,
守静笃。
万物并作,
吾以观复。
《第十六章》
信不足焉,
有不信焉。
《第十七章》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第十九章》
夫唯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
洼则盈,敝则新,
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第二十二章》
飘风不终朝,
骤雨不终日。
《第二十三章》
自见者不明,
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
《第二十四章》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第二十五章》
善行无辙迹,
善言无瑕谪,
善数不用筹策,
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第二十七章》
善人者不善人之师,
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第二十七章》
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第二十九章》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军之后必有凶年。
《第三十章》
物壮则老,
是谓不道,
不道早已。
《第三十章》
知止可以不殆。
《第三十二章》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
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第三十三章》
以其终不自为大,
故能成其大。
《第三十四章》
柔弱胜刚强。
《第三十六章》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第三十六章》
鱼不可脱於渊,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第三十六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第三十七章》
贵以贱为本,
高以下为基。
《第三十九章》
反者道之动,
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
有生于无。
《第四十章》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第四十一章》
物或损之而益,
或益之而损。
《第四十二章》
天下之至柔,
驰骋天下之至坚。
《第四十三章》
甚爱必大费,
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
可以长久。
《第四十四章》
静胜躁,寒胜热,
清静为天下正。
《第四十五章》
大直若屈,
大巧若拙,
大辩若讷。
《第四十五章》
祸莫大于不知足,
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第四十六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圣人无常心,
以百姓心为心。
《第四十九章》
以正治国,
以奇用兵,
以无事取天下。
《第五十七章》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第五十七章》
圣人方而不割,
廉而不刿,
直而不肆,
光而不耀。
《第五十八章》
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第五十八章》
美言可以市尊,
美行可以加人。
《第六十二章》
轻诺必寡信,
多易必多难。
《第六十三章》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第六十三章》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第六十四章》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以其善下之,
故能为百谷王。
《第六十六章》
祸莫大于轻敌。
《第六十九章》
善战者不怒,
善胜敌者不与,
善用人者为之下。
《第六十八章》
民不畏威,
则大威至。
《第七十二章》
圣人自知不自见,
自爱不自贵。
《第七十二章》
天网恢恢,
疏而不失。
《第七十三章》
民不畏死,
奈何以死惧之?
《第七十四章》
坚强者死之徒,
柔弱者生之徒。
《第七十六章》
天之道,
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
则不然,
损不足以奉有余。
《第七十七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以其无以易之。
《第七十八章》
弱之胜强,
柔之胜刚,
天下莫不知,
莫能行。
《第七十八章》
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
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
博者不知。
《第八十一章》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言论著作总汇。庄子即庄周,是战国时期人。《庄子》内篇思想比较系统,文字风格也很一致,而外、杂篇内容则很丰富,但风格有了一些差别。内容思想接近《老子》,是道家的重要经典。庄周和老子同样认为上古时人性朴实,没有战争与争斗,生活安逸。所以应该抛弃礼乐,断绝仁义。《庄子》用很多寓言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哲学观点,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动人的故事。用艺术形象来阐明哲学道理,是《庄子》的一大特色。战国文章,普遍多假寓言、故事以说理,但仅仅作为比喻的材料,证明文章的观点。《庄子》不仅如此,从理论意识来说,庄子这一派本有“言不尽意”的看法,即逻辑的语言并不能充分地表达思想。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养生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