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况 著
青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劝学》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劝学》
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劝学》
肉腐出虫,鱼枯生蠹。
怠慢忘身,祸灾乃作。
《劝学》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积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劝学》
目不能两视而明,
耳不能两听而聪。
《劝学》
学也者,固学一之也。
《劝学》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劝学》
真积力久则入。
《劝学》
非我而当者,吾师也;
是我而当者,吾友也;
谄谀我者,吾贼也。
《修身》
人无礼则不生,
事无礼则不成,
国家无礼则不宁。
《修身》
道虽迩,不行不至;
事虽小,不为不成。
《修身》
与时屈伸,
柔从若蒲苇,
非慑怯也;
刚强猛毅,
靡所不信,
非骄暴也;
以义变应,
知当曲直故也。
《不苟》
君子崇人之德,
扬人之美,非谄也;
正义直指,举人之过,非毁疵也。
《不苟》
见其可欲也,
则必前后虑其可恶也者;
见其可利也,
则必前后虑其可害也者,
而兼权之,孰计之,
然后定其欲恶取舍。
《不苟》
公生明,偏生暗,
端悫生通,诈伪生塞,
诚信生神,夸诞生惑。
《不苟》
先义而后利者荣,
先利而后义者辱。
《荣辱》
与人善言,
暖于布帛;
伤人之言,
深于矛戟。
《荣辱》
短绠不可以汲深井之泉,
知不几者不可与及圣人之言。
《荣辱》
人之生固小人,
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
《荣辱》
赠人以言,
重于金石珠玉;
劝人以言,
美于黼黻文章;
听人以言,
乐于钟鼓琴瑟。
《非相》
度己以绳,
故足以为天下法则矣;
接人用,
故能宽容,
因众以成天下之大事矣。
《非相》
言而当,知也;
默而当,亦知也,
故知默犹知言也。
《非十二子》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
虽能必让,然后为德。
《非十二子》
不诱于誉,
不恐于诽,
率道而行,
端然正己,
不为物倾侧,
夫是之谓诚君子。
《非十二子》
一天下,财万物,
长养人民,兼利天下。
《非十二子》
佚而不惰,
劳而不,
宗原应变。
《非十二子》
福事至则和而理,
祸事至则静而理。
富则广施,
贫则用节。
《仲尼》
勇而好同,必胜;
知而好谦,必贤。
《仲尼》
知者之举事也,
满则虑,
平则虑险,
安则虑危,
曲重其豫,
犹恐及其祸,
是以百举而不陷也。
《仲尼》
凡事行,
有益于理者,
立之;
无益于理者,废之。
《儒效》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
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儒效》
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
无师法者,人之大殃也。
《儒效》
言必当理,
事必当务。
《儒郊》
彼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
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
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
《儒效》
分均则不偏,
势齐则不壹,
众齐则不使。
《王制》
人生不能无群,
群而无分则争,
争则乱,乱则离,
离则弱,
弱则不能胜物。
《王制》
职而不通,
则职之所不及者必坠。
《王制》
有法者以法行,
无法者以类举。
《王制》
君者,舟也;
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王制》
不爱而用之,
不如爱而后用之之功也。
《富国》
田野荒而仓廪实,
百姓虚而府库满,
夫是之谓国蹶。
《富国》
不能治近,
又务治远;
不能察明,
又务见幽;
不能当一,
又务正百,
是悖者也。
《王霸》
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
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
《君道》
论德而定次,
量能而授官,
皆使人载其事,
而各得其所宜。
《君道》
公道达而私门塞矣,
公义明而私事息矣。
《君道》
上好权谋,
则臣下百吏诞诈之人乘是而后欺;
上好曲私,
则臣下百吏乘是而后偏;
上好覆倾,
则臣下百吏乘是而后险;
上好贪利,
则臣下百吏乘是而后丰取刻与,
以无度取于民。
《君道》
川渊深而鱼鳖归之,
山林茂而禽兽归之,
刑政平而百姓归之,
礼义备而君子归之。
《致士》
积微,
月不胜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
凡人好傲慢小事,
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
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于小事者矣。
《强国》
爱民而安,
好士而荣,
两者无一焉而亡。
《强国》
天有其时,
地有其财,
人有其治,
夫是之谓能参。
舍其所以参,
而愿其所参,则惑矣。
《天伦》
大巧在所不为,
大智在所不虑。
《天伦》
天有常道矣,
地有常数矣,
君子有常体矣。
君子道其常,
而小人计其功。
《天论》
绳墨诚陈矣,
则不可欺以曲直;
衡诚悬矣,
则不可欺以轻重;
规矩诚设矣,
则不可欺以方圆;
君子审于礼,
则不可欺以诈伪。
《礼论》
敬始而慎终,终始如一,
是君子之道,礼义之文也。
《礼论》
生而有欲,
欲而不得,
则不能无求。
求而无度量分界,
则不能不争;
争则乱,乱则穷。
《礼伦》
礼者,断长续短,
损有余,益不足,
达爱敬之文,
而滋成行义之美者也。
《礼论》
凡人之患,
蔽于一曲,
而于大理。
《解蔽》
凡观物有疑,
中心不定,
则外物不清。
吾虑不清,
未可定然否也。
《解蔽》
心知道,
然后可道;
可道然后守道以禁非道。
以其可道之心取人,
则合于道人,
而不合于不道之人矣。
《解蔽》
人生而有知,
知而有志。
《解蔽》
性者,天之就也;
情者,性之质也;
欲者,情之应也。
《正名》
权不正,
则祸托于欲,
而人以为福;
福托于恶,
而人以为祸;
此亦人所以惑于祸福也。
《正名》
欲过之而动不及,
心止之也。
心之所可中理,
则欲虽多,
奚伤于治?
《正名》
人之性恶,
其善者伪也。
《性恶》
今人之性恶,
必将待师法然后正,
得礼义然后治。
《性恶》
口能言之,
身能行之,国宝也。
口不能言,
身能行之,国器也。
口能言之,
身不能行,国用也。
口言善,
身行恶,国妖也。
《大略》
先事虑事,先患虑患。
先事虑事谓之接,接则事优成。
先患虑患谓之豫,豫则祸不生。
《大略》
君子之于子,
爱之而勿面,
使之而勿貌,
导之以道而勿强。
《大略》
义胜利者为治世,
利克义者为乱世。
《大略》
天之生民,非为君也;
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大略》
善学者尽其理,
善行者究其难。
《大略》
人之于文学也,
犹玉之于琢磨也。
《大略》
君子疑则不言,
未问则不言,
道远日益矣。
《大略》
多知而无亲,博学而无方,
好多而无定者,君子不与。
《大略》
少不讽诵,
壮不论议,
虽可,未成也。
《大略》
国将兴,
必贵师而重傅;
贵师而重傅,
则法度存。
《大略》
学者非必为仕,
而仕者必如学。
《大略》
友者,所以相有也。
道不同,何以相有也?
《大略》
知者明于事,
达于数,不可以不诚事也。
《大略》
流言止于知者。
《大略》
无用吾之所短遇人之所长,
故塞而避所短,移而从所仕。
《大略》
无身不善而怨人,
无刑己至而呼天。
《法行》
君子能无以利害义,
则耻辱亦无由至矣。
《法行》
少而不学,
长无能也;
老而不教,
死无思也;
有而不施,
穷无与也。
《法行》
且夫芷兰生于深林,
非以无人而不芳。
君子之学,
非为通也,
为穷而不困,
忧而意不衰也,
知祸福终始而心不惑也。
《宥坐》
《中庸》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之手。《中庸》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中庸,以“过犹不及”为核心,做人处事追求适量、守度、得当,不偏不倚为宜,越位和缺位都不合适。
喜怒哀乐之未发,
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
谓之和。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