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神圣的、神秘的事物都是值得怀疑的。
——鲁迅
有一个小伙子工作非常认真负责,年纪轻轻就坐上了很高的职位,为公司作出了不少贡献。但是他在公司的人缘却不怎么样,大家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罗伯特”,意思是机器人。因为他做事从来都像机器人那样一丝不苟,甚至不带感情。可是他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一次偶然中知道自己的这个绰号后,他感到很困惑,无法理解为什么别人会那样评价他。
小伙子心情不佳,下班后独自去酒吧,很快就醉得一塌糊涂。他醒过来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早晨了,一看时间,已经迟到了,于是慌慌忙忙地收拾一下直奔公司。
一路上他都惴惴不安,自己从来没有迟到过,可以说是几乎没有犯过什么错误,可是一切都在今天搞砸了,不知道领导会怎样责备自己,同事又会怎样看自己。
结果领导并没有责怪他,同事们看他的眼光也柔和起来了,还有几个人主动和他开起了玩笑,气氛顿时融洽许多。
小伙子似乎明白了一些什么,曾经的自己就像一个高高在上的机器人一样,万事一步一动作,刻板机械,不犯错误,似乎也没什么喜怒哀乐。大家都觉得他不可亲近,不是同类人。
可是当他这次迟到了之后,大家才陡然发现,原来他也是一个正常人,也会犯错误,和大家是一样的,于是对他瞬间变得亲切起来。
这种奇怪的现象在心理学中被称为“犯错误效应”,也称作“白璧微瑕效应”,意思是说小小的错误反而能够提高那些有才能之人的人际吸引力。
为了研究这个效应,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奥特·阿伦森设计了一个实验。
他找来了很多大学生作为被试,让他们观看一场竞争激烈的演讲比赛,然后要求学生们评判出最具吸引力的演讲者。
参加演讲比赛的一共有四个人,两个人才华出众,剩下的两个人则显得很平庸。
演讲比赛开始了,第一个上台的是才华出众的人,整段演讲,他没有说错一个字,没有打过一个“咯噔”,完美地完成了任务。
第二个上台的则是一个平庸的人,演讲的内容平淡,几乎没有什么煽动性,自己也显得紧张,结尾的时候还不小心打翻了桌上的饮料,狼狈退场。
第三个上台的又是一个才华出众的人,他的演讲显得幽默风趣,同时深入人心,一切都表现得很好,可是在快结束的时候,他也不小心碰翻了桌上的饮料,于是他自嘲地向大家道歉退场。
最后一个演讲者表现平平,没有犯什么错误,当然也没有表现出什么让人感到惊喜的才华。
演讲结束后收集到的投票结果出人意料:受欢迎的人票数从高到低依次是,才华出众而犯了小错误的排第一,才华出众未犯错的排第二,排名最后的则是那个才华平庸且犯错误的人。
实验表明人们显然更容易喜欢那些有本事、有能耐,但是偶尔也会犯错的人。相比较之下,那种凡事都完成得很完美、找不到一点瑕疵的人,反而容易让人感到不真实,不安全。他们离正常人的世界太远,如果不是他们天生太过谨慎,就是他们太懂得如何伪装自己,而这两样都很难让人产生亲切感。
就算他们毫不伪装,是真的有能耐,真的能随时未雨绸缪地将错误扼杀在萌芽状态,那么普通大众和这样的人比起来,就会显得更加平庸了。试问谁又喜欢和一个处处比自己强,把自己比得一无是处的人在一起呢?
偶尔的犯错,偶尔的不完美,反而真正修饰了一个人的优秀,降低了身边人的压力,拉近了彼此的心理距离,这样能够赢得更多人的喜爱,也让自己解脱一下紧绷的神经,多点时间享受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