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封建经济
封建社会一方面有占有广大土地的领主,一方面有没有土地甚至没有自由的农民。领主把他们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的时候,自然就要迫着农民缴纳他的剩余劳动或剩余生产物作为报酬,这就是前面所说到的劳役地租和现场地租。劳役地租和现场地租是封建时代两种最主要的榨取方式。
摘自薛暮桥《封建、半封建和资本主义》(1937年3月)《薛暮桥学术精华录》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88年6月第1版第53页
封建经济制的特质是土地附著于封主,农民附著于土地,工人附著于行会;世界各国所行过的封建制度,虽不尽同,而这三个根本特质是相同的。有些人把中国一切前资本主义的落后现象,都称为封建,这不是科学的说法。
摘自陈独秀《我们不要害怕资本主义》(1938年)《陈独秀文章选编》(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632页
封建的统治阶级——地主、贵族和皇帝,拥有最大部分的土地,而农民则很少土地,或者完全没有土地。农民用自己的工具去耕种地主、贵族和皇室的土地,并将收获的四成、五成、六成、七成甚至八成以上,奉献给地主、贵族和皇室享用。这种农民,实际上还是农奴。
摘自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39年12月)《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587页
经济活动彻底走向“内地经济”和“自给经济”,这从形式上看,是开倒车,是向后转。而且事实上,内地经济是以建立于地主、商人、高利贷资本三位一体的剥削关系上的农村生产为主体。这种共同关系无疑地是陈腐、落后,而和目前进步的民族解放战争形成最不合谐的色调。加以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已极,农民生产力极度低减,内地的原有生产能力也颇不易应付目前非常的需要。故短期间内国民经济水准之激剧下降,必是意料中事。这些都是我国经济走向内地自足自给所不可避免的困难和落后现象。
摘自吴半农《持久战中的农村经济》(1936年12月)《中国农村》第5卷第3期1938年12月出版
在纯封建制下的农村,因为富于自给自足性的经济,所以农民的生活程度虽不高,但生活因为有保障而很稳定。在半封建制的情形下,就大大不同了。一方面忍受封建的余毒,另一方面又逃不了资本主义之剥削。这一种双重的压迫已经够受了。又加上中国沦于半殖民地的地位。农民要改善他的生活起来反抗的时候,又因为外国的政治军事的压力,更加遭遇挫折。换句话说,现在农民的经济地位,还不如在纯封建制下的经济地位。
摘自陈翰笙《三十年来的中国农村》(1941年1月)《中国农村》第7卷第3期1941年1月出版
封建是以土地所有者加于其耕作者之一种超经济地强制性剥削,为其要点。他如经济上之不出乎自然经济,社会上之表见身份隶属关系,政治上之星罗棋布的大小单位,意识上之不免宗教迷信等等,大抵皆与此要点天然相联带者。
摘自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节选)(1949年)《梁漱溟学术精华录》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88年6月第1版第337页
(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
既机器生产力较人工生产力为大,则用机器以生产者,亦较用人工以生产者为多,于是工人多失其业。即机器生产所需之人工,又仅寥寥无几,而工人之拥挤以求业者,鳞次栉比,不特所得之工资与所造之物产,不能成正比例,而殷殷求雇,不惜自贬其工价。其失业者,固沦落而受天演之淘汰;即有业者亦以工价之贱,几不能生存于社会矣!资本家既利用机械而增加产额,又以贱价雇用良工,坐享利益之丰,对于工人饥寒死亡之痛楚,漠然视之,以为天演淘汰之公例应如此者。
摘自孙中山《社会主义之派别与方法》(1912年)《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512页
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上经过许多变迁,因利乘便发达下来的东西。他的要点,是依赖资本家发展他的私人经济,借他荫庇以求造福于社会。在这种主义之下,资本家就是社会的中心,一切生产尽靠他来把持,激励国家行政,不过从消极那方面排除些障碍罢了。社会既靠着资本家,往往一个资本家破产,就牵动到数万人数千人失业,反要求国家社会来救济。所以法律、政治、经济种种之制度,多半为拥护资产阶级而设,使他日益发达。资本家之地位,既是如此,那么,百凡生产所赢余之利益,自然都趋归这一阶级手上。因为资本家之生产,是为自己利益而生产的,至于消费者那方面之利害如何,他却不顾。所以欧洲自机器发明,产业革命以后,有生产越多,贫民愈众,这种怪象,就是国家社会的病症,资本制度的破绽。
摘自廖仲恺《各派社会主义与中国·序》(1925年3月)《廖仲恺集》中华书局1983年5月第2版第240页
资本是什么呢?不用说就是土地,矿山,机器,房屋等一切生产的工具,无工具不能生产,犹之无本不能生利,所以叫做资本;纸币是金钱的代表,金钱是资本的代表,都不是资本的本身。资本主义又是什么呢?就是自己不一定劳动,利用自己占有的资本雇用别人劳动而生产而得利益。资本是社会的劳动力所积而成,是社会上最重要的东西,没有人能反对资本的,我们所反对的乃是个人占有这资本利用这资本增加他私有财产的资本主义。
摘自陈独秀《社会主义批评》(1921年)《陈独秀文章选编》(中)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87页
经过长期的奋斗,由前资本主义时代以至工业资本主义时代,资本主义经济制代替了封建经济制,人类社会生产力乃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制的特质是“财产私有,自由竞争和生产集中”,这本是打破束缚和补救前资本主义时代的落后性,自然发展的结果。在资本主义制度之下,生产力是大大地发展,生产也集中了,惟以财产私有之故,财产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为制造贩卖的商品增加少数私人资本而生产,不是直接为大众消费而生产。生产物之分配,以财产大小有无为标准,不以大众需要为标准。因此发生了生产力与购买力不平衡即为生产过剩的问题。于是限制生产,毁坏生产物,为争夺市场与原料争夺殖民地的战争,都缘此而生。为战争而不得不扩张军备,于是人类——大部分力量,不用在生产养人的生活品而用在杀人的工具上面。这便是资本主义制自身的缺点。
摘自陈独秀《我们不要害怕资本主义》(1938年)《陈独秀文章选编》(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632—633页
资本制度这种东西,一旦开始发生,利与弊都势必顺着她自身发展的逻辑逐日增长,一切改良方法既不能动摇其基础,节制之,更只有使整国的社会经济趋于衰落,欲只得其利而免其弊的如意算盘,是不会成功的。私有财产制和商品生产制,是资本制度之基础,亦即其弊害之根源。这一生产制,其目的是为拥有生产工具者出卖商品,增加其私有财富而生产,不是为直接供给一切人民食用品而生产;其生产力愈益发展,依供求律愈益失去生产力与购买力之均衡,因之,而生产过剩,而物价低落,而生产力削弱而恢复原状,后又因生产力比以前更加强而走向更大的恐慌,如此循环而构成恐慌之周期律。
摘自陈独秀《战后世界大势之轮廓》(1942年)《陈独秀文章选编》(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645页
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必然引起其根本矛盾——生产的社会性与占有的私的形式之间的矛盾——成长与深化。同时这种根本矛盾的成长,又必然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与各企业内生产的组织化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在周期的恐慌中,更明了地发现出来。……于是以前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力之发展形式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现在变成生产力的桎梏了。这时,资本主义走到了它发展的最高的最后的阶段。……这个阶段的最特征的形象,是独立获得了支配的地位。这个阶段,就叫做帝国主义或独占资本主义。
摘自李达《经济学大纲·帝国主义》(1935年)《李达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50页
资本主义的生产之发展,以无产劳动者之存在为前提。此等失业之小生产者,既为多量劳动力之供给者,因需要供给之关系,资本家遂可以廉价购买劳动力之商品。资本主义的生产,乃不断地向前发展,劳动力之供给多,则发展益易,一面可维持劳动力价格之低廉,同时生产力亦以大增,是以资本主义的生产益得以进步发展。
摘自王学文《社会问题概论·资本主义之发展(一)》(1927年7月)《王学文经济学文选》经济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42页
资本主义经济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所形成的。这种生产关系以一定物质的生产力为内容,与这一定物质的生产力相适应并且为它所决定的,这种生产关系与其物质的生产力形成对立统一和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根本的由于这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矛盾的结果。……
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的生产过程之最后的敌对形态。其中所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创造出解决这种敌对的物质条件,于是人类社会之前史,要随着这个社会组织而告终结。
摘自王学文《政治经济学方法》(1939年)《王文经济学文选》经济科学出版社1986年第265页
资本主义经济到了它的最末一瞬间,仍不免伴存着一些非资本主义的乃至反资本主义的经济因素:这些因素,无论是属于过去的抑是属于未来的,总都非资本主义的经济法则所可范围。
摘自王亚南《政治经济学上的法则》(1942年)《王亚南文集》福建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53页
“财富的递增”,“价值的增殖”,都是不能从流通上得到的,由是,资本家的“人性”,资本家的“生命”,就需要加以更深入的考察:……在这场合,在资本家被看为是人格化的资本的限内,他的对于价值增殖的狂热要求,便被表现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动力,表现为较高级社会形态之实在基础的物质条件的促成者。在这种限度内,资本家的历史价值,资本家值得尊重的地方,才被充分显现出来。
摘自王亚南《政治经济学上的人》(1942年)《王亚南文集》(第1卷)福建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18—19页
不过,资本家在表现着资本之无限制的盲目的冲动的限内,在表现着资本对于剩余劳动之狼样的贪欲的限内,劳动者就表现为没有人性,其健康,其寿命,都毋庸关心的劳动力;为了增加剩余价值,为了使各种机械一分钟也不停止它的活动机能,被看作劳动力的劳动者的全部时间,都成了使资本增殖价值的劳动时间。他们的人格教育时间,精神发达的时间,社交的时间,生理活力与精神活力的自由表现时间,甚至星期日的安息时间,全被剥夺去,结果,产业愈发展,愈加机械化;劳动者便愈表现得与知识的精神生活相对立。
摘自王亚南《政治经济学上的人》(1942年)《王亚南文集》(第1卷)福建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22页
人成了机械的一个构成部分,于是,在工资形态上,以食物给予他们,也就像以煤炭添入汽炉,以油脂注入机器一样。劳动者在现实上被剥夺了人性,而一般市民经济学,也就站在这种现实上,把劳动者的生命,劳动者的健康,劳动者延续其种嗣的要求,看为不值得注意的问题,甚且是多余的问题。比如,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就是要证明劳动者阶级依据自然的人口法则,不能不在必要的场合,取消他们满足人的欲望的权利,或者说,取消他们当作人来生存的权利。……
摘自王亚南《政治经济学上的人》(1942年)《王亚南文集》(第1卷)福建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22—23页
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时候,商品生产不但发生量的变化(范围扩大),而且发生质的变化,即从“单纯的商品生产”,转变而为“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我们知道在行会手工业时代,劳动者因为自己占有生产资料——工具和原料等,所以他们生产的商品是归自己占有。但是到了资本主义时代,生产资料——机器和原料等已经落入不劳动的资本家的手里,他们雇佣工资劳动者来工作,所生产的商品,也被资本家所占有。另一方面,劳动者的劳动力也变成商品,卖给资本家去使用,所以他们并不是为自己生产,他们是替资本家去生产。这样看来,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同单纯的商品生产是有很显著的差别,它们虽然同是“社会的生产”,但前者是“劳动者的私人占有”,后者是“资本家的私人占有”。
摘自薛暮桥《封建、半封建和资本主义》(1937年3月)《薛暮桥学术精华录》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88年6月第1版第73页
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此时虽为“生产力发展之形式”,可是它的诞生,同时也就是它的内在矛盾的诞生。这种矛盾,当资本主义发展到它的最后阶段、帝国主义时期,便空前地尖锐化起来,到这时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或生产方法)已转变为生产力发展之锁链了,它终而至于崩溃、破灭,而新的更高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的社会形态,就此应运而生。资本主义的崩溃和社会主义的诞生,二者之历史必然性,正与过去的封建制度的崩溃和资本主义的诞生,是完全一样的。
摘自沈志远《新经济学大纲》(1934年)北平经济版1934年版第40—41页
我们知道,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是在于生产的社会性和所有的私人性——社会的生产和私人的所有,仍旧维持着过去的所有形态。资本主义内在的这个基本矛盾,首先在布尔乔亚和普罗列塔利亚之间的矛盾里显现出来,即显现为劳资的阶级对立。……这样,在社会生产中,是无政府状态统治着。在这种无政府状态的生产机构里,生产手段部门和消费资料部门之间的平衡,是无从维持的。二大部门之间的平衡的破坏,生产物的过剩,价格的惨跌,就不能不引起社会经济的大混乱而发生经济恐慌。
摘自彭迪先《实用经济学大纲》(1940年)生活书店发行1945年版第51页
资本主义社会,因为它那先天的基本矛盾——社会的生产和私人的所有的根本矛盾,引起了劳资的阶级斗争,产生了无政府性的生产,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因而革命,经济恐慌和战争,变成资本主义社会不可救药的绝症,随时都威胁着它的生存。这就是我们的结论。
摘自彭迪先《实用经济学大纲》(1940年)生活书店发行1945年第1版第17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