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聪明、老实仁义,足以解决一切困难问题。这点似乎同你谈过。聪谓多问多思,实谓实事求是。持持之以恒,行之有素,总是比较能够做好事情的。你的勇气,看来比过去大有增加。士别三日,应当刮目相看了。
《给周世钊的信》(1958年10月25日),《毛泽东文集》第七卷,第430页。
语出《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第九》:“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这段史实是说,吴国大将吕蒙,当初有武略而少文才,后听从孙权的劝告发愤读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起先轻视他的鲁肃后来也对他的常识甚表钦佩,说他“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吕蒙用“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作答。刮目相待,即另眼相看之意。“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后常用来赞扬人在短时期内即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毛泽东与周世钊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同学的时候,两人都堪称当时同学中的佼佼者。但两人在青年时期就表现出性格与气质上的些许差别。青年毛泽东富有反抗精神和非凡的胆识与机智,有一种特殊的领导才能,先生们认为他是“异才”,是“伟器”;同学们认为他是“智囊”,是“怪杰”。而周世钊则为人温和敦厚,待人赤诚,尤其爱好文学与历史,具有文才诗才。当时,学校设有一种考查学生学业与操行的方法,称作“人物互选”,其方法是,由学生投票选出在德、智、体育等方面比较杰出的同学,每人可投三票,每票选举一人。“各举所知将考语事实评注票内;被选举人与考语有数项相合者,可列举数项,务必名实相副。”选举的结果,毛泽东与周世钊分列第一、第二名。有意思的是,毛泽东的得票从细目上来看分属敦品、自治、文学、言语、才具、胆识等6项,而周世钊得票则在敦品、自治、文学、好学几个细目上,他在文学上得了22票,是全部当选中票数最多的。这一轶事颇能说明两人在青年时期表现出来的卓越与性格气质上的异同。
以后,毛泽东走上了职业革命家的道路,成功领导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周世钊则坚守自己的专业,长期以教书育人为业。1949年9月,周世钊被湖南军事管制委员会教育厅委派为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校长。对于这个职务,一贯谦逊谨慎的周世钊感到有些惶恐不安,认为自己未经过学习新思想,认识水平不高,对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有些信心不足。对于老同学的这种担心,毛泽东写信鼓励他说:“兄过去虽未参加革命斗争,教书就是有益于人民的。”又说:“兄为一师校长,深庆得人,可见骏骨未调,尚有生气。”周世钊果然深受鼓舞。
周世钊被选为湖南省副省长之后,又一次在与毛泽东的通信中表达了自己缺乏从政经验等种种顾虑。对此,毛泽东开导他说,感觉自己能力不行,实则是因为一不甚认识自己;二不甚理解客观事物。凭着对他多年的了解,毛泽东指出周世钊的优点在于聪明和老实。他鼓励说:“我认为聪明、老实仁义,足以解决一切困难问题。……聪谓多问多思,实谓实事求是。持之以恒,行之有素,总是比较能够做好事情的。”毛泽东还表示,从来信中看到了周世钊的进步,认为他的勇气比过去大有增加,并用“士别三日,应当刮目相看了”这句话对他给予肯定。这种肯定,固然是领袖对于下属干部的称赞,但引用“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样一句古语,其间便多了一份昔日同窗好友那样一种推心置腹的亲切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