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供应缺口,并不足以支撑如此高的价位。”东方艾格分析师马文峰说,“根据历史经验,每逢美元贬值的周期出现,粮食一定会涨价,并且一些国际机构也会发布一些导向性的数据,来促使粮食涨幅高于美元贬值幅度,以促进农业增加生产。”
芝加哥统计机构发布消息说,“2008年小麦播种面积会上涨”,在这个消息的影响下,芝加哥小麦期货价格从历史高位小幅下滑。但随即美国农业部更正了芝加哥统计机构发布的消息,称冬小麦播种面积远远低于分析师的估计,随即小麦期货价格又重新上扬。
由此可以看出,粮食的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受导向性数据的影响。而粮食价格大幅度上涨,受益最大的是大量出口粮食的美国。据官方统计数字显示,2007年,美国农场纯利润达到870亿美元,比10年前上涨了50%。但是与此同时,美国农业部的报告称,美国自己的小麦库存也将在2008年降到60年来的最低点。
“重要的原因在于商业炒作。”南京财经大学粮食经济研究所教授李全根说,世界粮食缺口并不如人们想象中那么大,世界粮食贸易量已经多年来稳定在2.5亿吨左右的水平,人口增长速度也相对稳定,而这一轮的粮食上涨周期呈现从期货到现货、各大粮食品种交替领涨的情况,显然与各路资本炒作有关。
与粮食相比,有色金属等粮食品种的需求稳定,价格也相对低廉,因此颇受投机者青睐。罗杰斯、巴菲特等相继宣布,大量买入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农产品期货合约。在2007年11月到2008年1月的三个月时间里,芝加哥大豆投机持仓由6万张左右,增加到超过7.5万张。
而在我国,根据统计局同时公布的数据,2007年全国粮食再获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0150万吨,比2006年增产350万吨,增长0.7%,成为历史上第4个高产年,这是1985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首次实现连续4年增产。
粮食大丰收,供需平衡,而粮价却反其道而行,大幅上涨。根据价格由供求决定的原理,价格的大幅上涨必然是供求两方面的因素决定的。供应方面,2007年粮食大丰收,说明供应比往年还更加充足,问题显然不是出在供应方面。
从需求方面来说,造成需求增长的原因一般这样几个因素:一是全国人民在粮食消费需求方面大增,以至于粮食消耗量暴涨。二是用于酿酒和用来炼制乙醇汽油的玉米数量增长过快。三是国际市场上对中国粮食需求增加,粮食出口暴增。四是国际粮价上涨,倒逼国内粮价上涨。
综观这几方面的原因,我国并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2007年粮食的需求并没有发生戏剧性的变化。这就使我们很难根据粮食的基本供求面来解释粮价的突然上涨,更无法相信粮价上涨是CPI上涨的元凶之一的说法。
为了弄清楚粮价上涨的真正原因,一些专家推出了这样的逻辑链条:货币发行增加,通货膨胀,于是对所有商品的需求都在增长,其中包括对粮食的需求的增长,整体CPI暴涨,粮食也随着CPI涨,这个逻辑链条比其他的解释更具有说服力,粮食价格的上涨更可能的是通货膨胀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国际粮价也出现了大幅度上涨,是不是国际粮价带动中国粮价上涨呢?但国际粮价上涨也和中国是一样的故事,供需层面并没有发生什么大的浮动,国际粮价上涨的真正原因就是:美元贬值。尽管食品价格持续上涨,但因为以持续贬值的美元标价,因此实际涨幅有限。联合国粮农组织也在一篇报告中认为,美元贬值是主要原因,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价格持续上涨却难以遏制需求。另一方面,美元贬值令美国出产的粮食价格相对便宜,因此抬高对美国产品的需求,继而推高市场整体价格。
因此,国际粮价上涨实际上也是美元贬值惹的祸。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幅度较小,是一种与美元挂钩的货币制度,而这种制度的直接结果是:引入了通货膨胀。
美元贬值造成石油、粮食涨价,引发全球性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引起了各国的关注和研究,许多经济专家就美元贬值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多数专家认为,以下因素是引起美元贬值的动因:
一是美国次贷危机后,经济增速减弱,出现衰退的征兆。美国为挽救经济衰退,用美元贬值的办法,增加出口,减少进口,从而减少对外贸逆差(进口大于出口)和财政赤字,以此刺激经济复苏。众所周知,美国多年来一直为外贸逆差和财政赤字所困扰。这次美国政府为摆脱这两个困扰,首选了美元贬值的举措。
二是美国是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美元也随之成为世界金融霸主。美国通过美元贬值,趁机从中可多印发美钞,他印的是纸币,购买的是全世界的资源,造成美元在市场上的流动性过剩,引发各国物价上涨,出现全球性通货膨胀。这实质上是美国向外转嫁经济危机的过程。
三是美国多年财政赤字很高,据统计,截止2008年4月末,美国财政赤字已达1659亿美元,又创新高,是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亚洲等新兴经济体,如中国及台湾、香港地区、日本、南韩等国家和地区多属出口导向型经济,外汇储备量大,外汇币种又多以美元为主,有的直接购买了美国的国债,如中国目前外汇储备已高达1.72万亿美元,其中30%左右购买了美国的国债。据美国财政部网站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到今年4月末,我国持有的美国国债余额已达5020亿美元,首次站上了5000亿美元的关口。
美国通过力推美元贬值,可趁机向外转移危机,变相掠夺别国的财富,如上述国家持有的美国国债,随着美元贬值,也跟着大量缩水和无形蒸发,中国也为此蒙受了损失。
四是美元贬值后,造成以美元为固定联系汇率的国家的货币升值,如中国人民币随着美元的贬值,加快了升值步伐,引发很多国际游资和“热钱”涌入中国、俄罗斯、越南等一些国家,目前造成越南等国股市暴跌、物价上涨,出现金融危机的兆头。
由此可见,美元贬值是美国的一个阴谋,也是促使粮食危机爆发的一个导火素。要避免掉入美国设计的陷阱中,一要大力加强金融监管,谨防“热钱”大量涌入中国而兴风作浪。二要加强宏观经济调控,控制物价,呵护股市,谨防经济危机。三要抓紧减少我国外汇储备的数量,改变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减少持有美国国债的数量,谨防美元贬值对我国外储资源的掠夺,最大限度减少美元贬值后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冲击和损失。
守住我们的粮袋子
当粮食危机向全球袭来,粮食市场出现大的波动时,中国政府采取了自给自足的政策,及时阻断了国际市场向国内的传导通道,保持了国内粮食价格的稳定。粮食价格虽然在目前保持了稳定,但许多人对中国粮食市场以后的处境担忧。这种担忧源于跨国粮商瞄准了中国的“粮袋子”。
有些专家担心地说:“在跨国企业已掌控我国植物油定价权的情况下,如果进一步取得粮食流通的控制权,会使我国失去粮价定价权,给我国粮食宏观调控和粮食安全造成被动。”
他们的担心并非杞人忧天,国内的大豆产业在较短的时间内被跨国粮商控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近年来,跨国粮商大规模涌入国内大豆产业,控制了70%以上的压榨能力。与此同时,这些跨国粮商还逐步垄断了国内大豆的进口,使国外大豆源源不断进入国内,进而将本土大豆逐渐排挤出产业的采购单。
“在本轮全球粮食涨价热潮中,掌握大豆控制权的跨国企业获得巨额利润。” 中国粮食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廷名说,“跨国粮商的操控也是国内植物油价格暴涨后,国家很难调控的重要原因。”
在跨国粮商对国内大豆产业的控制下,我国的大豆生产量快速下降,与之相反,进口量大幅度上升。据统计,从1997年到2007年,国内大豆进口量从269.5万吨增加到2800多万吨,这样的比例让国人触目惊心。
更令人担忧的是,控制国内大豆产业并不是跨国粮商的终极目的,在掌控大豆产业后,他们又把目光转向了国内的粮食加工流通领域。
据媒体报道,2008年,一家隶属世界四大粮商之一的企业,已经在山东、河南、河北、黑龙江、湖南等粮食主产区建立或并购粮食加工企业,并在江苏等省准备建立粮食收储企业。这意味着跨国粮商已在规划他们的中国粮食战略布局。
中国储备粮总公司总经理包克辛说:“他们掌握了中国植物油销售的终端渠道,然后他们再建立或收购面粉厂、大米加工厂,用植物油的销售渠道进入粮食消费市场,这就给我国粮食流通带来极大风险。”另据包克辛透露说,世界四大粮商已经将目光锁在了中储粮公司,希望与该公司合作,共同“经营”中国粮食市场。
中国粮食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廷名介绍说,四大跨国粮商为ADM、邦吉、嘉吉和路易达孚,它们垄断了世界粮食交易量的80%,是国际粮食市场的“幕后之手”。
黑龙江九三油脂公司总经理田仁礼说:“粮食安全的关键在加工流通领域。跨国公司想用低价粮食冲击生产的可能性不大,但如果掌握了粮食的加工流通,就掌握了粮食制成品的定价权,这会影响到我国粮食市场的调控。”
由此可见,跨国粮商进入中国投资的目的在于掌控粮食加工流通领域,以此来完全垄断中国的粮食市场。
与国内企业相比,跨国粮商具有较强的资金优势,这也为他们和国内企业竞争奠定了基础。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总经理乔林选说:“跨国粮商不仅有强大的资金优势,而且通过食用油已建立起营销网络,并树立了一系列品牌。他们利用这些优势,与中国粮食加工企业竞争,会有很强的杀伤力。”
包克辛说:“跨国公司的发展十分迅速,如果不采取措施,3年后局面可能就没法控制。他们会成为中国粮食加工销售的龙头。而在当前,一些地方政府缺乏这种警惕性,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普遍存在外资优于内资的思想。有的地方政府极易被他们利用,给他们提供各种便利条件,让他们建立或并购粮食加工企业。即使跨国粮商不与中储粮合作,他们也能找到粮源。现在的地方粮食企业大都经过改制,很多变成了个人承包,很容易被他们收购,或者充当他们获取粮源的工具。”
“现在国内没有真正的大企业能与之抗衡。”包克辛说:“目前,中储粮作为全国最大的粮源控制企业,具有较强的实力,却没有粮食加工业务。中粮集团有加工业务,却不能掌控粮源,销售网络也不够。华粮集团虽然在全国属于比较大的企业,但实力与跨国公司不能相提并论。”
在这种状况下,找出与跨国粮商对抗的策略迫在眉睫。多位专家建议,应对跨国粮商的对策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提高其进入粮食加工流通领域的门槛,严格小麦、大米等口粮加工产业的外商准入制度,控制外资进入的速度和规模。另一方面应由国家协调,尽快实现央企与央企联合,中央与地方联手,建立粮食加工流通的国家队和大型企业集团。
专家指出:“目前我国粮食市场调控存在的一大问题是只有储备,没有加工品和销售的控制,这样就会给调控带来风险。”
这样的问题在我国很严重。据悉,在2007年市场植物油价高涨时,为了控制油价直线上升,中储粮抛售20万吨食用油储备,结果却杯水车薪。原因是这些储备油被一家跨国企业大肆收购,然后存起来不投放市场,致使国内市场调控失败。
跨国粮商为了达到控制中国粮食市场的目的,不惜从多方面出手。他们一只手直接伸向粮食市场,而另一只手则间接伸向中国化肥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