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们大家心里都十分明白,“中国能源威胁论”是没有任何根据的。归结其原因大概有如下几点:
(1)中国对油价的影响不是很大
尽管中国的石油需求增长迅速,但据此把国际油价暴涨归罪于中国,未免太不公平了。事实上,西方发达国家仍是石油消费的主体,目前不足世界人口15%的发达国家消费了全球60%以上的石油。相关资料显示,中国石油进口量在世界总体进口量中所占的份额并不高。2004年,中国原油进口仅为1.2亿吨,仅为世界各国原油进口量的6.6%,而美、日两国分别高达5亿吨和2亿吨。显然,中国难以对国际油价产生多大影响,相比美日而言,其影响成度显而易见。
(2)中国是高油价的受害者
事实究竟是什么?很简单,美国才是国际油价上涨的幕后操纵者,高油价是美国打向中国的一记“七伤拳”。到目前为止,任何一个国家都离不开石油,中国也不例外。随着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需要进口大量的石油。为了有效限制中国的经济发展,美国想尽一切办法,使国际油价长期保持在高位。俄罗斯《劳动报》近期刊登的一篇文章指出:石油价格居高不下是美国政府操控的结果。美国企图给迅猛发展的中国下个“石油绊索”,其险恶用心可见一斑。
(3)中国能源自给率非常高
中国既是能源消耗大国,也是能源生产大国,进口只占中国能源消耗的一小部分,中国解决能源主要立足于国内,目前中国的能源需求总自给率高达94%。因此“中国的发展,过去不曾、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对世界能源安全造成威胁”。
(4)美国对中国过于敏感和担忧
美国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专家汉斯.J.摩根索在为《美国在中国的失败,1941~1950》一书作序时写道:“讲到中国,美国人就分成两类,一类患了神经病,另一类则患了精神病。”这一论述用在“中海油并购优尼科”事件上真是恰如其分。企业的国际并购在全球化的时代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行为,而且美国的石油公司被外国公司并购的例子不胜枚举,如1990年委内瑞拉的石油公司Petroleos de Venezuela S.A收购美国西果石油公司(CitgoPetroleumCorp.)、1998年英国石油公司(BP)收购美国的阿莫科石油公司(Amoco)。
4.中国与世界加强合作,共同维护国际能源安全
全球能源安全是人类共同面临的课题和挑战,维护国际能源安全要靠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在上个世纪100多年的时间里,占世界人口15%的发达国家陆续实现了工业化和现代化,但消耗了全球60%的能源和50%的矿产资源。进入新世纪的100年或更长时间,包括中国、印度、巴西等在内的占世界人口85%的发展中国家,将陆续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
按照历史发展规律来看,工业化是社会财富积累快、生活水平提高迅速的历史阶段,同时也是能源资源消耗大的历史阶段。如何解决日益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工业化加快、经济快速增长的矛盾,是人类发展需要回答的问题。
那么人们将面临着这样的抉择:第一种,继续走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的传统工业化道路,这是地球资源和环境难以承受的,是走不通的;第二种,以资源能源和环境的制约为由,抑制、放缓甚至企图迫使发展中国家放弃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这是不公正的,也是不可能的;第三种,走出一条低投入、高产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发展道路,这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应选择的正确道路。所以,应大力推进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特征,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是发展中国家对维护全球能源安全的最大贡献。
作为先行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达国家,有责任,也有义务维护国际能源安全。这不仅是因为发达国家在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已消耗了全球过多的能源和矿产资源,而且也是因为目前发达国家仍然是全球能源资源的主要消耗者。2005年,OECD国家石油消费占全球石油消费总量的59.2%。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的资源能源不是某些国家、某些人独享的,而是各个国家共享的。
胡锦涛主席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举行的八国集团同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对话会议上提出,为保障全球能源安全,应该树立和落实互利合作、多元发展、协同保障的新能源安全观;要加强能源出口国和消费国之间、能源消费大国之间的对话和合作,加强先进能源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促进油气资源开发,实现能源供给全球化和多元化,确保稳定的、可持续的国际能源供应,确保合理的国际能源价格,确保各国能源需求得到满足;各国应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分歧和矛盾,求大同、存小异,而不应该把能源问题政治化,更不应该动辄诉诸武力,切实维护能源安全稳定的良好政治环境。新能源安全观的提出,对于推动建立清洁、安全、经济、可靠的世界未来能源供应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将按照新能源安全观的要求,按照平等互惠、互利双赢的原则,加强同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的合作,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同维护全球能源安全。
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已经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同时积极推进能源多元化,鼓励替代能源的发展,提倡使用清洁能源,加大国内石油勘探开发力度,并保持原油进口的适度增长。
保证正常的石油供应和稳定的石油价格,不仅有利于促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繁荣和稳定。目前的高油价,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挑战之一。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能源安全不是一个国家能够解决的问题,国际社会必须加强合作,携手应对挑战,促使虚高的油价回归理性,以推动世界经济平衡有序健康发展,这样,战争才会减少,能源才不至于枯竭的如此之快。
全世界携起手,共建全球能源安全
能源安全问题由来已久,自工业革命时就开始出现。1913年,英国海军开始用石油取代煤炭作为动力时,时任海军上将的邱吉尔就提出了“绝不能仅仅依赖一种石油、一种工艺、一个国家和一个油田”这一迄今仍未过时的能源多样化原则。法国总理克莱蒙梭曾说:“一滴石油相当于我们战士的一滴鲜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能源的需求随之增加,能源安全逐渐与政治、经济安全紧密联系在一起。两次世界大战中,能源跃升为影响战争结局、决定国家命运的重要因素。如今,我们应该直面能源安全问题,共同研讨世界能源安全问题的发展历程,总结、交流经验,为未来的生存与发展打好基础。
1. 能源安全已成为世界稳定和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翻开历史,我们应该能看到,当前世界所面临的能源安全问题呈现出与历次石油危机明显不同的新特点和新变化,它不仅仅是能源供应安全问题,而且还包括能源供应、能源需求、能源价格、能源运输、能源使用等安全问题在内的综合性风险与威胁。
(1)能源需求持续增长对能源供给形成巨大压力。
世界经济自2002年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世界经济的增长是以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为驱动力的。据国际能源署报告显示,到2030年,全球石油日需求量还将增长50%,达到每日1.3亿桶。这说明,能源供需形势将日趋紧张。
(2)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
20世纪90年代后,全球气候变暖和大气环境质量急剧下降,于是人们开始注意全球性的环境保护。据统计,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75%是由燃烧石油、煤炭等矿物燃料而产生的。虽然1997年国际社会制定了旨在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然而,截止至2005年底,向空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数量反而比8年前高出了16%,而且这一趋势仍未得到遏止。当前,以石油、煤炭为代表的化石能源消费占世界一次性能源消费总量的90%,若因能源消耗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继续无节制地增加,将给全球环境及气候带来灾难性影响。
我们都知道,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曾触发了二战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1978年第二次石油危机也成为上世纪70年代末西方经济全面衰退的一个主要诱因。当前的国际能源形势也不容乐观,高油价对世界经济的负面效应已经初步显现,各类能源、原材料价格全面上涨,各国经济运行成本明显增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出警告称,国际油价若在一年内上涨10美元,世界经济增长率将因此降低1%。
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能源问题将进一步成为制约世界经济发展的瓶颈。从长远来看,围绕着世界能源主产地和通道的战略竞争有可能进一步加剧,国际关系将更加复杂化,并有可能导致地区局势紧张甚至引发军事冲突。能源安全已成为世界稳定和发展面临的巨大障碍,这需要各国的共同努力,才能逾越。
(3)围绕着能源产地、能源通道的竞争更趋激烈。
世界石油资源分布非常不均匀,中东是全球石油最富集的地区,历史上围绕该地区石油资源的战略竞争从未停止,可以说,历次中东战争都有能源争夺的背景。“9·11”事件及伊拉克战争后,中东成为国际恐怖活动的中心区域,石油生产和供应不断受到威胁。因石油储量丰富被誉为“第二个中东”的里海地区不稳定因素有所增多,围绕该地区石油管道走向的竞争已经浮上水面。其他主要能源产地也出现动荡迹象。
如今的新问题是,国际能源通道安全问题常与能源产地安全问题相提并论,共同引起国际社会关注。世界三分之二的石油运输要经过六条重要的海峡或运河,这些运输通道被称为“世界石油运输的咽喉”。
第二次中东战争于1956年爆发,导火索就是英法欲夺回被埃及收为国有的苏伊士运河这一重要的石油战略通道。马六甲海峡每年通过船只约5万多艘,全球近一半的油轮要经过此处。近年来该海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随着“高油价时代”的到来,能源主产地和能源通道安全问题再次面临严峻考验。
(4)石油价格的剧烈波动威胁国际能源市场稳定。
我们可以这样说,世界只有一个石油市场,2/3的石油交易都通过市场贸易进行,因此,国际油价历来是能源生产国与消费国关注的焦点。2000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进入新一轮上升期,甚至一度突破每桶75美元,引起国际社会对石油供应形势的担忧。
油价不断上涨的原因有很多,除了上述石油供求关系紧张的原因外,还有伊拉克等中东国家局部战乱、伊朗核问题局势紧张等军事和政治方面的原因。国际油价持续上涨并在高位运行达数年之久,这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从未有过,如何应对能源问题的新发展是我们面临的比较严峻的问题之一。
2. 中国是维护和加强世界能源安全的重要力量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也是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世界能源安全问题与中国息息相关。中国政府计划到2020年实现GDP比2000年再翻两番。经济发展需要以能源发展作为保障。我国能源总量不小,但人均拥有量较低,还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随着经济的增长,中国的能源需求不断增加,特别是自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石油进口量持续增长。2005年石油净进口量达到1.19亿吨,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40%。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的时期,能源消费强度较高。随着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能源需求还会持续较快地增加,对能源供给形成很大压力,供求矛盾将长期存在。而且,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的使用比例过高。煤炭燃烧产生的污染多,生态环境也面临着巨大挑战。
中国政府为解决能源安全这一影响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问题,正在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将节约能源、降低能耗提升到基本国策的高度。中国将节约能源和降低能耗放在能源战略的首要地位。
“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在“十一五”期间将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目标。实施能源供应多元化战略,加大对替代性能源的开发力度。2004年制定的《中国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中国将把优化能源结构作为保障能源供应的中心任务,大力开发水电、积极推进核电建设、鼓励发展风电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到2020年,使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从目前的7%提高到15%左右。实现石油进口多元化,除继续从中东进口石油外,提高从俄罗斯、中亚、非洲、拉美等地区进口石油的份额,建设石油战略储备基地。
中国在倾其所有精力解决自身能源问题的基础上,还致力于推动世界能源安全问题的解决。2004年10月,在北京举行的第29次APEC能源工作组会议上,中国联合日本和泰国,以能源工作组的名义共同发起以能源安全、可持续发展和共同繁荣为主题的《凯恩斯倡议》,对本地区的能源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2005年,成功举办了国际可再生能源大会,这对加强可再生能源的国际合作、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些都充分说明,对中国能源发展的怀疑与指责是站不住脚的。中国既是能源消费大国,更是能源生产大国。据中国官方统计,2005年,中国一次性能源消费总量为22.2亿吨标准煤,一次性能源生产总量为20.6亿吨标准煤,能源自给率为93%,高于西方国家平均70%的水平;从人均消费水平来看,目前中国人均一次能源消费量约0.9吨油当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6%,是美国人均的11.5%;从石油消费量来看,即使在中国石油消费量大增的2004年,中国石油消费量为3.1亿吨,占世界消费总量的8%左右。而美国石油消费量为9.38亿吨,占世界消费总量25%,是中国的三倍。
当年,中国石油净进口量不到1.49亿吨,占世界石油贸易量的6%左右。而美国石油净进口量为5.9亿吨,是中国的四倍。无论是从能源自给率、人均能源消费量还是从石油消费量来看,中国对世界能源安全都不构成威胁。所以,中国不会做出“抢夺”能源的任何行动和举措。
3. 能源安全问题的解决有赖于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
当今世界能源安全形势日趋紧迫。加强能源合作,解决能源安全问题,有赖于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