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能源恶性开发的危机
我国古代有个买椟还珠的典故,为我们每个人所熟知。我们常常为这种即期眼光和短期行为而感慨,但是回到我们身边,会豁然发现,当前我们经济发展也面临珠椟求舍之惑,经济发展带来日新月异变化、欣欣向荣景象的同时,支撑发展基础的能源却出现了捉襟见肘、中气不足的尴尬窘境,这个长期以来隐忍不发的问题开始浮现冰山一角,引起了上下各界的关注和热论。
解析能源问题,需要我们揭开表层,直击其里,探寻本质。准确的说,能源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一时一事的产物,它是长期经济发展结构性矛盾激化的体现。如今,我们所利用的能源主要包括石油、煤、天然气、水电、风能、核能、太阳能等,其中绝大多数矿物能源属于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条件。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大规模、高强度的开发利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创造了灿烂的工业文明。然而,事态也难以避免地走向了自己的反面。
1. 持续削弱的全球资源能量
自从人类进入20世纪,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对自然资源的消耗成倍增长。1901-1997年的97年间,全世界采出的矿物原料价值增长了近10倍,其中后20年为前60年的1.6倍。据1950年国家的统计表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人均能源消耗成正比关系。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到1000美元时,人均能耗在1500千克标准煤以下;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4000美元时,人均能耗在10000千克标准煤以上。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没有节制的大量消耗,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基础遭到了持续削弱。
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发生的两次席卷全球的能源危机,震惊了全人类。与此同时,水和空气受污染的趋势有增无减。局部环境的恶化加剧了新的全球性困扰;人口增长速度过快,世界人口已突破54亿,比1950年增长了1倍多;农业和工业高速发展的压力排挤着其他物种,使它们濒于灭绝;由于人类向大自然索取过多,从而使赖以生存的土壤、森林、港湾和海洋遭受侵蚀的速度明显加快,降低了地球的承载能力,改变了地球的大气品质。局势还不仅如此,虽然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废弃物产生的规模已经十分庞大,并且仍在继续扩大,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目标仍未实现。这使得上述问题变得更复杂,也更难以解决。
席卷全球的能源危机,引发了一系列相关的全球问题:人口增加与资源供需的矛盾日益尖锐;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了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恶化;能源的枯竭使贫困化加剧发展而难以遏制;能源的争夺引起了连绵不断的战争……如果说,本世纪初能源所引起的还是一些局部问题,例如,一些工业城市整日处在烟雾的笼罩之中,英国首都伦敦成为世界著名的雾都等等,那么现在,能源危机已经波及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和每个民族,影响到人类的现在和未来。
资源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它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历史过程。它是近年工业化对自然资源无节制的过度消耗的产物,只是到了上世纪70年代才发展成为遍及地球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国家的全球问题。人类对资源问题的认识同样也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历史过程。时至今日,无论是乐观派还是悲观派,无论是学者还是政治家,对于资源环境问题的危机感已达成共识,尽管在程度上还有差别。
资源这个全球性问题的存在绝非孤立,它总是同人口、环境、经济、社会等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构成当代全球问题的基础。进入本世纪以来,人口剧增与经济发展的压力,正在超过我们赖以生存的资源基础所能承载的极限。自然资源迅速耗减,越来越多的物种濒临灭绝,矿物能源日渐枯竭,矿产资源严重短缺,海洋健康损害严重,未来资源宝库面临浩劫。淡水资源不足,森林资源持续赤字,水土流失加剧,气候变化异常,各类灾害加剧。人类所面临的已是一个满目疮痍、不堪重负的星球。
2. 日益激化的全球资源及能源问题
资源及能源的无限制、不合理开发及利用既是资源问题的根源,又是产生其他危机如粮食、环境、贫困的重要的原因之一。从某种程度上说,资源问题的发展趋势,将决定着其他全球问题的发展趋势和地球未来的命运。
众所周知,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人口问题的实质,在于人口的增长超出了自然资源的承载负荷。人类对自然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和自然资源供给相对有限的矛盾,贯穿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资源无节制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是产生严重环境恶化的直接原因。
由于全球人口的剧增,经济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人类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向大自然索取。自然资源基础的削弱,使下一代人将面临前所未有的环境挑战。由此产生了一句名言:没有资源开发便没有生态环境问题。
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类经历了三次能源危机及由此而带来的世界性萧条。资源基础的持续制约,给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蒙上了层层阴影。那么,进入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资源形势又如何呢?
第一,全球资源及能源的供需矛盾不断发展,中长期资源及能源的供需形势日趋严峻。本世纪还会不会发生类似20世纪那样的能源危机?我们没有理由做出过于乐观的判断。只要把视线从能源资源总量这一因素转向更深一个层次的能源结构、地域分布、政治环境等方面,便会发现能源世界仍是一道充满危机的难题。
(1)能源结构问题。目前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占了一大部分(39%)。
(2)政治和地理因素。目前2/3的世界石油储量集中在波斯湾地区。这一无法改变的事实,令西方时时担忧。
(3)煤炭、石油燃烧所造成的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的生产利用是形成局部空气污染以及产生酸雨、温室气体等地区性环境问题的根源。世界将难以继续承受超过临界值的污染物了,这些污染,是由总计达20万亿美元的世界经济运行所用矿物燃料燃烧时排放出来的。目前尚无法处理这些每年向大气排放的60亿吨的碳,而本世纪这一数字还在继续增大。
第二,全球资源结构将面临重大调整,资源分配方式可能会出现重大转折。人类发展至近代以来,英国以对煤炭和铁矿的大规模开发利用,推动了整个工业革命,接着以殖民主义方式,实现其对世界资源的侵占和垄断,建立了“日不落帝国”的世界霸权。进入20世纪后,美国率先进行廉价能源——石油及其他重要有色金属矿产的开发,实现了世界社会基础资源结构的第二次重大转变。美国以世界人口的1/25,耗用了世能总量的1/3~1/2,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了“金元帝国”,维持了近一个世纪的世界霸权。
由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尖端技术领域已成为21世纪核心产业。被称为“太空金属”、“电子金属”、“超导金属”的稀有稀土金属将成为未来新兴产业的材料基础,世界社会基础资源结构面临着又一次重大转变。与此同时,美国独霸世界资源的时代将告结束。各大国间为争夺下一世纪领导权而进行的以稀有金属为核心的世界资源争夺将进一步展开。
第三,全球未来资源及能源的争夺将更加激烈,局部战争难以避免。在整个人类历史过程中,获取与控制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水、能源和矿产的战争是国际紧张和武力冲突的重要因素。近代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战,31个国家共15亿人口卷入了战争,战争中伤亡人数达3100万人。其中死亡1000万人,军费支出和战争损失共计3877亿美元。第二次世界大战,上述数字均成倍增长。战争时间长达7年,参战的国家和地区超过60个,战争总伤亡超过9000万人。其中死亡500万人,直接军费支出1117亿美元,物质损失3万亿美元。
为了争夺对世界资源和能源的控制权,从而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两个超级大国之间为了争夺世界资源及能源的控制权,持续了40多年的冷战。中东的石油、南部非洲丰富的黄金、金刚石及其他矿产、扎伊尔的铜矿……都成为超级大国争夺的对象,引发了一次又一次局部战争。冷战之后,对资源及能源的争夺依然存在,世界长期不得安宁。
“中国能源威胁论”的谬论
最近几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加大,1993年中国开始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之后每年都要进口大量的石油,并有逐年递增的趋势,这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与此同时,国际石油价格大幅度波动,持续攀升。国外一些势力将油价上涨的主要原因归结为中国进口石油增长,甚至有人鼓吹“中国能源威胁论”,以“中海油并购优尼科”、“中日东海冲突”为导火索,毫无根据地说中国将争夺世界油气资源并导致冲突。这些说法与事实严重不符。制造“中国能源威胁论”缘于西方一些人对中国崛起的恐惧。中国过去不曾、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对世界能源安全构成威胁。中国是维护世界能源安全的积极因素。
1.“中国能源威胁论”的主要内容
2001年2月,美国战略和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在其发布的《21世纪能源地理政治学》报告中写道:“今后20年,亚洲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可能产生深远的地缘政治影响。亚洲地区对现有能源储备的争夺可能会激化,演变成各国之间的武装冲突;中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日益增强,从而可能促进北京与该地区的一些国家形成军事联系,这将使美国及其盟国感到忧虑。”
另外,美国美中防务委员会在2002年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美国在世界能源市场上正面临来自中国日益有力的竞争;同年美国安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弗兰克·加夫尼(Frank J. Gaffney)讲道:中国能源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已构成对美国能源安全的威胁和挑战,美国与中国争夺能源供应方面的竞争会更加激烈;2004年10月9日,美国《波士顿邮报》在一篇题为《中国对石油的渴望与日俱增》的文章中指出,“中国石油消费量的猛增可能会破坏全球能源市场的稳定与安全”、“未来10年中国石油需求会翻一番”、“中国大量‘储备’石油也会导致全球原油价格走高”、“如果不搞石油战略储备,现在达到了创纪录水平的每桶53美元的全球油价将会保持在每桶30美元”;同年10月18日美国《商业周刊》也刊登文章指出,“事实上,较强的需求增长已经使全球价格有所上升,特别是石油。原因何在?所有这些变化的根源来自中国——一个正在崛起的经济强国。”
此后,中海油竞购优尼科的消息传出后,部分美国人认为“这将会有助于中国垄断石油供给,通过破坏美国的能源来源和经济而威胁美国的安全”,并联名致函布什政府,要求美国财政部就此案展开调查;日本也有人认为中国未来大量进口石油将引起世界石油市场的混乱,为了维护石油安全,中国可能采取军事手段,从而威胁地区稳定与安全。
此外,美、日等国还对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加拿大等国在石油领域的合作以及中国沿着从中东到南中国海的海上航道建立基地等表示出格外的“关切”。2004年《美国之音》在一篇题为《中国谋求加拿大石油让美国感到不安》的报道中说,“过去几乎将所有生产的石油都输往美国的加拿大,正悄悄和中国几家大型石油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合作内容包括在加拿大境内兴建输油管以及提高加国石油产能等。”
2.“中国能源威胁论”产生原因解析
其实,美、日等国抛出的“中国能源威胁论”,究其原因,只不过是想从能源角度出发,来鼓吹中国对全球(其实是他们自己)造成了威胁,其主要目的仍然不外乎遏制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大概的原因可能有如下几点:
(1)担心中国抢夺他们的“奶油面包”
一直以来,美、日都是消费和进口石油的头号国家,两国也为此得意洋洋。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对石油的消费和进口也日益增加,并大有赶超美、日的势头。因此美、日当然倍感不悦,因为“外人”抢走了自家的“奶油面包”(美、日尤其是美国一向以世界为家),于是便及时抛出了“能源威胁论”,让世人相信中国确实理亏,从而有效阻止中国和他们抢夺石油,至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中国获取石油的速度,这才是他们做出这样举动的主要目的。
(2)害怕失掉原来对石油的控制能力
现在,中国每天都要进口大量的石油,其中80%左右的石油运输都要通过马六甲海峡,此海峡对中国具有相当大的作用。美、日也非常清楚,只要控制了马六甲海峡,就能有效遏制中国的发展。因此,他们以反恐、打击海盗为名,与印尼、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国在该地区展开了各种“合作”,从而间接地控制了马六甲海峡。最近,中国为了能够使自己的利益得到更充分的保障,也开始与沿海各国合作,建立自己的基地。于是,美、日开始变得不安和恐慌,到处鼓吹“中国威胁论”。
(3)担忧失去自己的地位和影响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越来越成为国际经济中的重要成员,再加上中国实行和平外交政策,世界上多数国家与中国在多个领域展开了形式多样的友好合作关系。美、日等国对此非常不安,担心长此以往会削弱他们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如美国众议院军事委员会主席邓肯·亨特表示,如果中海油得以成功收购优尼科,那么,中国对美国在中亚地区利益的影响力将大大增强。从里海到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和土耳其的输油管道,优尼科都有投资。如果中海油收购优尼科,中国在这些国家的影响力就会增加,从而严重影响到美国在这个地区的影响力,这是他们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更无法容忍。
(4)(日本)希望获得国际同情
毋庸置疑,日本是不折不扣的经济大国,但也是资源小国。为了得到足够的资源,日本可谓是不择手段甚至不惜发动一场灭绝人寰的战争。近年来,中国经过勘探发现东海蕴藏着大量的石油资源。根据相关国际法,东海的石油应完全归中国所有,但日本根本不理会什么国际法,声称拥有东海石油的主权。对有争议的海域,中国建议搁置或共同开发。然而,日本不但不接受中国大度的建议,还完全不顾中国的反对,开始单方面进行海底资源的勘查,最近甚至批准一家日本公司进行开采。为了使其这一行动显得更加合理化,日本找到了“中国能源威胁论”这么一个自认为完美的借口。
3.“中国能源威胁论”没有任何根据